APP下载

苏轼中秋词的地位及影响

2013-07-20张文艳山东诸城市博物馆山东诸城2622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首词词人苏轼

张文艳 (山东诸城市博物馆 山东诸城 262200)

导言

此前《光明日报》在1983年曾做了一次中秋词大讨论,专门研究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学术界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意见,此后学者又陆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来继续探讨这一话题,之后关于这首词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定论,研讨中秋词的观点逐渐陷于沉寂,而谈论苏轼中秋词对后世影响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

著名文学家吴熊和曾言:“词是在综合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此番论断极富启发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狭隘地局限于单就文学谈论文学的方式上,而是沿着“文本、文学、文化”的思路,通过对文本的类比、分析、解读,展现中秋词的多元文化,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把握其文化本质,这也是文章的创新所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是中秋词中的代表之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知密期间,驾驭词作的技巧已经很高。王国维对此词给予高度评价:“若屯田之《八声甘州》,玉局(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后人又以‘玉局’称苏轼)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词论也。”

北宋中后期党争不断,苏轼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请求外任,到地方上做一些实事,而实际上苏轼是被排挤出了京师。苏轼作这首词时,已经离开朝廷五年,和苏辙也是七年没有见面了。苏轼这首中秋词,格调极高。全词借问天、问月的形式,以抒发兄弟之情,兼以寄寓个人情感,最后上升到了祝愿普天下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中秋词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高度。

苏轼的此中秋词被后世文人推崇备至,但是部分人对这首词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它“格调显得低沉,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还有人评价这首词或含有一种消极的意味。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因词中出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就断定一首词的格调低沉。笔者认为判断一首词的积极意义与否,应从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来看。例如夏承焘在《唐宋词欣赏》中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种论调持续近千年,近乎口口相传,但是我们仅仅从苏轼词作本身并不能很全面的了解这句话,非要是经过一系列的对比,才能得出结论。其实这句话大家都引用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苏词的评价。以此来赞美苏轼《水调歌头》的精湛艺术。那么,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其它的中秋词相比究竟高在何处,妙在何处?笔者认为有必要用一些中秋词做一下类比,这样大家才能更直观的领悟这首词。下面笔者以苏辙、京镗、刘褒三人中秋词为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中秋

京镗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等闲来,天一角,岁三周。东奔西走,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催我镜中华发,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乘兴且登楼。

水调歌头·中秋

刘褒

天淡四垂幕,云细不成衣。西风扫尽纤翳,凉我鬓边丝。破匣菱花飞动,跨海清光无际,草露滴明玑。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坐虚堂,揩病眼,诉流辉。云山应有幽恨,瑶瑟掩金徽。河汉无声自转,玉兔有情亦老,世事巧相违。一写谪仙怨,双泪满君颐。

阅读以上三首中秋词,我们不难看出,苏轼的《水调歌头》高明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苏词全篇始终以月贯穿全词,词中将写景、抒情、达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全词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境界。苏词上阕,由月展开思索,通过“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等一系列连续发问,表现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下阕亦由月生情,继续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发问,然后以月的阴晴圆缺,对应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寄寓了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显得境界高远,意味深长,情味厚重。

(二)苏词的立意、构思奇逸高妙,彰显了苏词的豪放词风。全词以超越现实的遥想,进入一种飘渺的虚幻世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无限遐想,在一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不仅表现了词人的超然豁达,也构成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凡飘逸豪放风格的基调。

(三)词人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使这首词所展示的意象广阔而深远,超出一般中秋词“对月怀人”的意境,词中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离愁别恨更是对世事人生哲理的深彻感悟,激起了各个时代、各个类型读者内心的共鸣,词的末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也超越了一般手足之情之界限,成为对普天之下一切热爱幸福生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后世同类题材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北宋以降,不少词人在作中秋词时,多有对这首中秋词直接的借鉴或参照。而这些词人当中最典型的当数黄庭坚、叶梦得、张孝祥等人。

念奴娇·中秋

黄庭坚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建校以来,两栋教学楼和一栋食宿楼的外墙保温问题一直困扰着她。看到老师们在比较寒冷的教室里兢兢业业地授课,看到课堂上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她既感动又心酸。2011年10月,通河县政府召开全县人大代表会议,她向领导提出了粘贴三栋楼保温墙问题,在座的县、镇两级领导听取了她的建议后,觉得她是一个心系教育、想干事、能干事的人,当时就决定把这项工程纳入县教育重点工程,立即着手办理。

黄庭坚,苏门四学士之一。这首中秋词是作者被贬滴西南的戊州之时所作。作者身处一种逆境,但是依然宠辱不惊。这首词的风格极为浪漫,颇有苏轼中秋词之神韵。由此也可以看出,其受苏轼中秋词之影响。

念奴娇·中秋

叶梦得

洞庭波冷,望冰轮初转,沧海沈沈。万顷孤光云阵卷,长笛吹破层阴。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酒阑歌罢,至今鼍怒龙吟。

回首江海平生,漂流容易散,佳期难寻。缥缈高城风露爽,独倚危栏重临。醉倒清尊,姮娥应笑,犹有向来心。广寒宫殿,为予聊借琼林。

叶梦得,是宋代的南渡词人。叶的这首中秋词也颇有苏轼豪迈之风,深受苏轼中秋词之影响。他通过描写汹涌澎湃的江水和高远冰洁的明月,渲染出了一种意气风发的豪迈。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沏。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抱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词人,他的性格坦荡直爽,天分与胸怀与苏轼相似,气魄豪迈。这首词虽无翻江倒海之气势,但是由于词人的不羁性格,使这首略带婉约美的词作也上升到一种豪放美。在豪放美之中,也含有孤高出尘之思和飘逸洒脱之态,这非常类似于苏轼的风格:用旷达来书豪放,豪放中复兼了一种高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无论是是从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受到苏轼的影响。《张紫微雅词序》中言:“自仇池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仔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张孝祥这首词最出色地继承了苏轼雄放旷逸的词风。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发现自苏轼中秋词问世以后,在主题内涵上,后世中秋词乃至后世中秋文学以“团圆”主题日臻兴起。中秋节的“家本位”思想在后代中秋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后世中秋节日内涵的定型与丰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的竞相仿效无意中定下了中秋词主体创作模式:在词牌上最常用的是《水调歌头》;在主题上最常见的是望月怀人和人生如梦;风格上多是豪放不羁之词风。而受苏轼《水调歌头》词前有小序的影响,后代中秋词中也大量出现了小序,成了又一个独特的现象。

综上所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后,成为中秋词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在历代中秋词中具有无法撼动的重要地位。由于苏轼洒脱的人格魅力,豪情奔放的词风,使得《水调歌头》一词,对后世中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陈正宽等.东坡中秋词小议[N].北京:光明日报.1983.

[2]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 唐宋词鉴赏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6] 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7]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8] 郑德开.苏轼中秋词的审美意蕴和对后世词人创作的影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首词词人苏轼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从善如流
神回复
词人的职业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宋高宗的眼力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
我记得,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