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王道观念的内在逻辑

2013-07-20张圣洋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100048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先王王道天道

张圣洋 (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 北京 100048)

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张或理想。《尚书·洪范》有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当中也有:“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从字面上说,道是大路的意思,引申为“行之有效”“可以遵循”“可以到达”(的原则、方法)的意思。王道则是先王治理天下的政治方略,具体来说就是礼乐制度。在儒家看来,它代表着正义、道德和有效性,因而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它与特定的历史观、天道观和人性论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先秦儒家当中,孟子与荀子在这些方面论述颇多,亦有所不同,对二人的王道观念加以比较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荀子的王道观念是很有帮助的。

郭沫若先生曾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荀子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期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封建性的统一大帝国诞生的前夕,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空前。在这样一个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阶段中,荀子的思想是非常矛盾和复杂的。他一方面不断地吸取“百家争鸣”中各派学说的思想精华,进而使自己的思想不同于以往的思孟学派,显得更加融会贯通,既扩大儒家思想的包容性,同时也切实有效地增强了儒家思想的实践力;另一方面,却又受到了其他各派思想的影响,因而在自身的学说之中不乏矛盾之处,如他在《正论》中反对传说中的“象刑”,而认为“治则刑重,乱则刑轻。”同时又说道:“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与其敌,故明君临之以势,道之以道,申之以命,章之以论,禁之以刑。”可见,较之于孟子,荀子的思想受到了诸子百家的深层次影响。因而,对于荀子的政治思想来说,实行王道的基础就同孟子略有不同了。他关注的不是王道的内在基础即心性论,而是其实践方式即礼法论,或者说他是从礼法制度的层面建立自己的相关论述的。我认为,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荀子与先秦诸子在理论根基上的不同。

荀子在《天论》篇阐述的天道观是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在先秦时期这样的观点是具有创新性的。周王室衰微,诸侯力征,实力决定一切,使人们关于天道的信仰发生动摇。荀子的天道观有两方面的特点,首先,荀子的天道观是一种循环论。所有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象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整体来看却是没有变化的,如同在圆形轨道上运行的物体,路程持续增长,然而位移却保持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如他所说:“天地始也,今日是也。”“以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这样的天道是可以变化的,然而无所谓进化。然而,在天与人的关系上,荀子却说:“唯圣人不求知天。”认为君子应当“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那是因为“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君子的义务不在于去关注天道,一是不必要,二是不能够,而必须做的则是关注“人道”。

其次,荀子天道观的第二个方面是“明于天人之分”。儒家传统的风格原本是重视人道的,然而却坚持天道与人道的贯通,如“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等等。而荀子却能指出:“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在《天论》篇中更明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样的天道是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而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那么,在“天道”确定之后的“人道”应当如何运行呢?荀子说:“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这就指出了,旦夕祸福不同的原因不在于“天道”而在于“人道”,由于每个人应对“天道”的方式不同,便有不同的结果。如此一来,人们务必要将“天道”与“人道”划分开来,从自身入手,致力于人事以应天行,这就是人的职责。“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天、地、人是一种并列的外部关系,与《中庸》“成己成物”“参赞化育”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很有自己的特点。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认为,君王的作用是为社会安康百姓福祉提供保障。孟子以仁政为核心,推行王道,荀子也同样具有实现自己理念的手段方案。他强调的不是与天勾连的心与性,而是系之于人的知与能。同时,把人作为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主体,这是近代哲学中才有的概念,而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能够具有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荀子独一无二的成就。在先秦诸子中,唯有荀子开辟了这样的王道路径,提出“不求知天”,而强调“人”。

因此,从“人”的角度入手,才是王道的当行之道。在《荀子·性恶》中有言:“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在荀子的思想中,这并非是一个贬义词,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圣人以及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礼法的主要作用就在于教化。荀子说:“人无师无法,则心正其口腹也。”意思是,人在没有师的教导,没有法的约束时,那么人的认识就将随其口腹而至,未免有所偏颇,从而不能向善的道路上发展。人之所以不能向善的道路上发展,因为他没有看见善的道路是什么,这样的人,荀子称之为“陋”。“陋也者,天下之公患也,人之大殃大害也。”于是,有德行的圣贤就要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这就是“化性起伪”的过程。但是,全部社会上的人因为先天和后天所具有的条件不同,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其“伪”的程度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也就成了社会等级化分的充分条件。而“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的行事,那么社会必然不能承受,资源必然不够靡费,在一个较为和谐的阶级的社会中,君王是统治者,是个人以及统治集团所占的极少数人口,而作为百姓的“陋”者还是大多数了,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保证国家的兴亡与百姓所能享有的太平生活,礼法教化的作用就不言自明了,这无疑也是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仁的涵义进行了最好的诠释。荀子认为“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教化就是改造人性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最基本的实践,要使人民“为善去恶”向着圣人的方向努力。而“圣人之所以异过众者,伪也。”这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的关键所在,“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人之所以要成为圣人,其根本目的只不过是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这是人的本质的建立。虽然这是理想化的,不可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但在“学”的过程中,逐渐“化性起伪”,这才是王道大行的基础。

荀子曰:“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又曰:“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在人民“化性起伪”之后,王道待行,天下待定,君王又当何所为呢?《荀子·王道》篇中有言:“彼王者不然,仁眇天下,义眇天下,威眇天下。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这就是了然于“王道”的君主所作为的了,比之于孔子、孟子等人的说法,荀子的“外王”之道显得更加刚健,卓有成效。荀子非常清楚,无论是内圣之道,还是外王之法,第一位的不是其所构建的理想社会的好坏,而是要以一以贯之的执行力作为保障,要使君主可以做到“欲王而王,欲霸而霸,欲强而强。”由此看来,王道观要为君王们所接受,一方面在于“政”之优劣,更重要的则在于何以保证“政”之可行。

孟子的政治学说是以孔子思想为圭臬的,提倡的王道观念是以“法先王”为宗旨的,尤其重在“祖述尧舜”,以上古圣王的言行、制度等为法统。然而,经过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诸侯割据的政治局势来看,想要“遵先王之法”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法先王”这面旗帜似乎也缺乏了实质性号召力。在这种情况之下,荀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法后王”的王道纲领。

首先,荀子批判了“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的俗儒,甚至斥孟子为“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而明确的说“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薄,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大儒”。然而,荀子在其著作中又不止一次的提到“先王之道”,说过许多“法先王”的提倡:“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好言;虽辩,君子不听。”“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先王之道,仁之隆也。”可见,荀子所不满的并不是“法先王”或是“法后王”,而是他所说的“略法先王”,这就不难看出问题在于荀子对“法先王”的判断标准与其他人是不同的。他认为“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可见,“法先王”和“法后王”的选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可以作为楷模的“王”,他的理念是可以被把握的。因此,在这里“法先王”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理想,而“法后王”则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那么,后王的标准是什么呢?如他曾说到:“刑名从商,爵名从周。”这可以称之为一个标准,但并不仅仅是一个范围,后王甚至可以具有夏之时,韶之舞等,因为这些都是“粲然者”,荀子的目的在于以其为模范而行王道,并不一定要求模范是特定的人或的历史时期。

其次,法后王的君主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他说:“故治国有道,人主有职……之主者,守至约而详,事至佚而动,垂衣裳不下簟席之上而海内之人莫不愿得以为帝王,夫是谓之至约,乐莫大焉。”他认为天子可以“守至约而详”,掌握住基本的原则即可,使百官分工,垂衣裳而治天下。这才是能够假之以王道的天子,可以共己无为了。拿荀子曾经说的话来看,也确是这样的,他说:“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这样的境界也应是孟子所赞许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便是如此。君王要想做到这种治国的境界就要“兼能”,“请问兼能之奈何?曰:审之礼也,古者先王审礼以方皇周浃于天下,动无不当。”这样的兼能并不是指有能力处理所有事物,不是全能的意思,而是指能够将复杂的事物组织化,从而统一化,方便君主的控制,这便是“明礼义以一之”人君审礼,才可“以类行杂,以一行万”,从而再次说明了王道的重要性。“推礼义之统,分是非之分,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若使一人,故操弥约而事弥大。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也。故君子不下室堂,而海内之情举积此者,则操术然也。”把这种神经中枢把握在君王的手上,治理天下就不是难事了。

徐复观先生曾说过:“荀子自认为继承仲尼、子弓,在政治思想上也有许多地方还是继承儒家的圭臬……然因其对人性的根源自信不及,即对人格尊严的根源自信不及,遂偏于在功利上、在利害上去求解决人的问题,差之毫厘,遂在其政治构想之归结点流于与孔子相反的方向而不自觉。”荀子的思想固然有着它不完美的一面,但我们依然不得不赞叹于几千年前的这位哲人的睿智,其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都为后人留下了渊莹的智慧财富。荀子提出的王道观不仅丰富了儒家传统的思想观念,使其更显兼容并包,更在现实社会中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做了理论铺设。

[1]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

[2]《孟子》,线装书局,2006

[3]《尚书》,线装书局,2006

[4]《史记》,线装书局,2006

[5]李德永,《文史哲》,1957年第一期

[6]杨向奎,《文史哲》,1957年第十期

[7]梁启雄,《哲学研究》,1963年第四期

[8]郭沫若,《十批判书》,重庆群益出版社,1945

[9] 徐复观,《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论集》,台湾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45

猜你喜欢

先王王道天道
天 道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电视剧的文化属性解读——以《天道》为例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天道体系 专业成就卓越
权健天道体系精英榜
楚人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