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情结与陆机诗歌创作

2013-07-20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1期
关键词:陆机荣誉感情结

王 芳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000)

一、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吴永安四年出生的陆机,其父为吴国大司马陆抗,陆抗之父为当年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的陆逊。陆逊妻为孙权兄孙策之女。此时,陆氏达到政治上的鼎盛时期。如此显赫的家世,让陆机潜意识里与生俱来一种家族荣誉感。他初入洛时面对河北望族出身的名士卢志的讽刺,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其态度之激烈,反讥之尖锐,连陆云都颇为震惊。

陆机的这种家族荣誉感已经渗入其骨血,展现为性格。陆机自幼“清厉有风格,为乡党所惮。”他“自以吴之名家”,清厉自矜,恃才傲物,看不起庶族出身的左思,“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有成,当以覆酒瓮耳”可见,家族荣誉感在陆机的意识里已经是根深蒂固。

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陆机将自己的家族荣誉感通过作品发泄出来,“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歌颂父祖的丰功伟绩。他在《吴丞相陆逊铭》用短短的几十字,将其以祖父陆逊为傲之情跃然纸上。陆机亦作有《祖德赋》、《述先赋》、《吴大司马陆公诔》等文,追忆家族昔日的荣耀辉煌。

陆机的家族荣誉感在其诗歌里亦有体现。《赠弟士龙诗十首》即为典型。诗歌其一开篇“于穆予宗,禀精东岳;诞育祖考,造我南国”追忆了祖先在吴国立下的汗马功劳;其二“帝曰钦哉,纂戎裂祚;双组式带,绶章载路”,讲述了吴国对陆家的恩宠;其九曰:“昔我斯逝,族有余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表现出对家族衰落的伤感。此外,《吴趋行》一首从建筑、风土、人物赞扬自己的故乡,并用“八族未多侈,四姓实名家。文德熙淳懿,武功侔山河”称颂陆氏家族。

二、余固水乡人

王钟陵《文学史新方法论》认为:由东方国家形态所产生的中国文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文学史的原生态生成情态中必然有着三个因素:一是宗族或家族的色调;二是乡邦印记;三是文人们为突破狭小的血缘和地域交际圈所形成的师友交往。入洛后的陆机,其表现无不打上家族的烙印。

陆机入洛后,一方面受到北方人士的冷漠对待,另一方面又受家族情结的影响,与其弟陆云协力共赴,又仰张华鼎力相助,积极引同乡进入北方社会, “已经入洛的南人结为同力,形成了北方社会新的南人集团。”这个南人集团以陆机为中心,进行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学活动,形成了南人交际圈。陆机现存的赠答诗,完整与较为完整的有16首,表现对朋友浓厚真挚感情的有13首,其中有9首是写给亲人或同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陆机在北方的交往情形:他与之交情深厚的人大多数仍是吴国人,只有少数是吴国以外的人”。这也是陆机对故乡及故乡人无限思念的原因之一。

陆机“会逼王命”,奉召入洛。他在《又赴洛道中二首》表达自己入洛时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被迫。因此才会有“呜咽辞密亲”的痛楚,“牵世婴时网”的烦恼,才会陷入“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的境地。本不愿离开家乡,却又不得不离开,加之入洛后,北方人士的冷落待遇,让陆机思念故乡及亲人之情更切,显示出陆机“余固水乡士”的情怀。

这种情怀在陆机诗歌中的表现之一便是思归的心愿。陆机在其诗《答张士然》中,于“千亩田”间,“春玉圃”中,尽情地吟唱“余固水乡士”,想念着故乡美丽的田园景色,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他在自己身处“沈稼湮梁颍,流民溯荆徐”之时,亦然能够“眷言怀桑梓,无乃将为鱼”,陆机对故乡的牵肠挂肚之情溢于言表。

此外,陆机亦或用“思”,或用“归”,在诗歌中抒发诗人思乡望归的心情。在陆机现存的119首诗歌中,情感浓厚的有80首,占陆机现存诗歌的大多数,而其中有“思”的诗句就有二十首之多。

除了乡思之外,亲人间的离思,亦是其家族情结的体现。陆机在其《赴洛二首》 中,用“挥泪”“抚膺”“伫立慨我叹”等言离别前后的痛苦、悲伤;离别后,“无迹有所匿,寂寞声必沉。肆目眇不及,缅然若双潜”,又言久久地望着亲人的影子,倾听亲人的声音,直到亲人“无迹”,周围“寂寞”无声,离别不久,却又“离思一何深”,其情、其景令人动容。陆机的赠答诗亦有表现此方面的内容。

陆机入洛后,以南人为其主要交友圈,诗歌表现乡曲之思,亲人之思,这种种迹象皆源于其内心强烈的家族情结,即“余固水乡人”的情怀。

三、志士多苦心

陆机追求功名与其家族情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博学善政、重视事功是陆氏家风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江东土著大族中,相对于其他各族,陆氏最为重视事功,其代表人物多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孙吴时期是陆氏家族政治上的鼎盛时期,陆逊、陆抗皆为朝廷重臣。吴亡前,陆机也“分领父兵”,但陆氏总体的军事才能皆不如前代,在祖父辈辉煌光环的照耀下,陆机亦希望承袭父祖的事业,驰骋沙场,建功立业,扬名于天下。

《世说新语·赏誉》云:“吴四姓,旧目云:张文朱武陆忠顾厚。”“陆忠”是陆氏一族的主要特征之一。“陆忠”指的是儒家的忠义观念,他们“始终以儒家德政观念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以此匡辅君主”,可见陆氏一族乃是儒家世族。陆机祖父辈的陆绩,说《易》明《玄》,为经学大师。至陆机也“伏膺儒术,非礼不动”,儒学思想深刻影响着陆氏一门。儒家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亦有“三十而立”,陆机《百年歌》其三云:“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可见陆机也深受儒学的影响,期望秉承儒家“立功”的精神,奉行“忠”的观念,趁着年轻时做出一番作为。

然而到了陆机这一代,陆氏的政治地位不但不如从前,还遭到亡国的厄运。陆机的兄长皆被杀害。陆机也和弟弟归其旧里华亭,闭门读书十年而不仕。入洛之后,陆机的日子亦不好过,《世说新语·简傲》篇有云:“陆士衡初入洛,咨张公所宜诣,刘道真是其一。陆既往,刘尚在哀制中。性嗜酒。礼毕,初无他言,惟问:‘东吴有长柄壶卢,卿得种来不?’陆兄弟殊失望,乃悔往”。足可证明陆机入洛之后内心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愤懑之情,这一点对于有着强烈家族荣誉感的陆机来说,是不可以忍受的,他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功业,来提高自己及家族在北方士人心目中的地位。

《文心雕龙》有云:“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陆机强烈的功名意识发而为文,伴随着时不我待的感慨。诗人在《猛虎行》中感叹,人生不易,时间飞逝,而“功未建”。其在《长歌行》开头发出“逝矣”“悲哉”深沉的感叹,用“寸阴”“尺波”“劲矢”“急弦”言时间的流逝,而在这转眼即逝的人生之中,却只恨“功名薄”,人生价值无处实现,因而建立功业已经成为陆机自觉的追求。在《日重光行》一篇中,陆机感慨功业无建,身后无名,却“俯仰行老”,唯有“慷慨独长叹”。

陆机的家族情结,让其诗歌带有强烈的功名意识,而这种心愿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这让陆机产生了其诗歌中多次提到的“志士多苦心”之感,沉重的感情漫溢于诗歌的字里行间。

四、结语

家族情结让陆机热衷于政治功名,决定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社会政治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其诗歌带有强烈的政治功名色彩,而缺乏儒家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因而后人评价其诗歌内容空泛,情感缺乏生命的感发力量。但是“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其他审美者,谁能创造出与特定的时期及其特定生活方式相应的生命的形式,谁的作品就能给人以审美愉快。”因此,陆机的作品为当时世人所称颂。葛洪评其为“弘丽妍赡,英锐漂逸,亦一代之绝乎”;张华亦喜欢陆机的诗歌;锺嵘称其为“太康之英”。

可见,就陆机当时所处时代之风气及文风来看,其表现的“余固水乡人”情怀,“志士苦心”的情感,在当时很好地体现了“诗缘情”的创作目的,可见其言亦是有感情的,其作品亦是有可取之处的。

注释:

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晋〕陆机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王钟陵.《文学史新方法论》[M].台北:文学史出版社,2003.

6.〔日〕佐藤利行著 周延良译.西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李秀花.陆机的文学创作与理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8

8.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学家风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9.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晋〕陆机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学家风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李秀花.陆机的文学创作与理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8

猜你喜欢

陆机荣誉感情结
毛绒情结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黄耳传书
告别“GDP情结”
浅谈班级集体建设与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从《文心雕龙》看刘勰对陆机的批评
浅论陆机诗歌中的时光意识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