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尤多拉·韦尔蒂《一则新闻》的艺术特色
2013-07-20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姚 欣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尤多拉·韦尔蒂是美国当代极富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于1909年出生在美国南方密西西比河西部杰克逊市,并在南方成长和写作。美国南方特有的风土人情和韦尔蒂自身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都是她创作的源泉。韦尔蒂曾获得威廉·迪·豪威尔斯小说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全国图书奖等多项荣誉,197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乐观者的女儿》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她一生作品众多,除了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色帷幔和其他故事》《大网和其他故事》《金苹果》《英尼斯法伦号船上的新娘》外,还有《失败的战争》《三角洲婚礼》等六部长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尤多拉·韦尔蒂展现了浓厚的南方情结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创作技巧,对后世影响甚大,她早已成为美国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一则新闻》(A Piece of News)收录于尤多拉·韦尔蒂的194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绿色帷幔和其他故事》(The Curtain of Green and Other Stories),又译《绿帘》。这是韦尔蒂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不少她的成名作,如《熟路》《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等。《绿帘》以简明深刻的特点著称,“集中体现了尤多拉·韦尔蒂小说的早期风格:故事短小精悍,叙述简洁明快,幽默中夹带着善意的嘲讽,平实中蕴藏着深意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与韦尔蒂的一些名作不同,《一则新闻》短小简练,涉及的人物和情节线索较少。该故事主要描述了鲁比·费希尔看到报纸上一则和自己名字相同女人的新闻后,涌现出的各种激动又富有幻想的心理活动。但是丈夫克莱德看到这则新闻后不仅无动于衷,更是对妻子鲁比讽刺又嘲笑。夫妇在面对报纸上同样一则新闻的不同心理和行为和二人的强烈对比引发读者对人性、爱的缺失、人生价值等方面一系列的思考。
一、 文学意象
意象的使用在韦尔蒂的小说中并不少见,如《熟路》中的道路的意象、《慈善访问》中的苹果、《金苹果》中的许多神话原型意象,都彰显出了作者的美学追求,《一则新闻》也不例外。小说使用了“雨”和“火”两个主要意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一则新闻》中,“雨”和“火”这两个意象的交错联系构建了整篇文章的行文脉络,这两个意象都代表了主人公鲁比·费希尔的心理发展和变化。故事以鲁比从外面淋雨回家开始,又以描写暴雨闪电结束,情节发展中主人公的每次情绪变化都有“雨”作为烘托,可以说雨这一意象贯穿全文,代表了鲁比心理活动的发展,作者对“雨”不同状态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主人公的不同心理特征。小说开始写道:“她哼唱着雨的小调,她惊奇的叫声,只不过是个开场白,只不过是闹着玩的把戏,独处时她以此自娱自乐。她现在心满意足了”。可以看出,此时的“雨”平静又和缓,正如此时心情轻松的鲁比。然而在看到了一则和自己名字相同女人的新闻之后,鲁比的心情发生了突转,作者对此时的雨做了详细的描写:“室外滂沱大雨砸在屋顶上,电闪雷鸣中,雨帘垂落”,这时的雨再也不是平静而和缓,而是电闪雷鸣的倾盆大雨,鲁比的内心活动也开始激烈起来,她幻想新闻中的人是自己,觉得自己真的被丈夫开了一枪,正处在垂死的边缘不断挣扎。故事的末尾写道,“隆隆暴雨声滚滚而去,犹如马车过桥,渐行渐远”,作者描写暴雨远去,家里又恢复了死灰般的寂静,这恰如鲁比的心境,在经过了和克莱德一番争吵后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得不到丈夫的爱与尊重,幻想中仅存的少许自尊也被克莱德攻击地体无完肤,最后鲁比面对空荡荡的家,以及给她带来伤害和痛苦的丈夫,心里愈发只剩下胆小自卑和寂寞空虚。
相比起文中多次提及到的“雨”这一意象,“火”这一意象出现的次数较少,但对表达主题思想同样重要。“火”象征着重生与毁灭,在整篇故事中对鲁比的心理发展状态起到关键作用。鲁比看到新闻后,内心突然开始出现剧烈活动,并且“屋内感觉已是震耳欲聋,此时火苗暗了一下,突然间又旺了起来”。火苗的燃烧象征着主人公对自我认知的建构。鲁比·费希尔是一个一直默默无闻,自卑懦弱,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只有渺小存在感的人,但她通过这则新闻和脑海中的幻想突然建立起对自我存在的认知,这好比点燃了鲁比灰暗人生里的一撮火苗,让她有了一点希望和憧憬。然而在故事末尾,“克莱德……把报纸放到快要熄灭的火苗上。报纸在那里飘浮了一会儿便化为烈焰。他们静静地站着,看着它燃烧。整个房间里亮亮的。”丈夫克莱德看完那则新闻后对鲁比冷嘲热讽一番后把报纸扔在火炉里面,冷淡地看着报纸燃烧殆尽,回顾之前鲁比对新闻的幻想和喜悦,作者这一情节上的设置充满了讽刺意味。火焰可以给鲁比带来重生和希望,同样也能带来失望和毁灭。火的这一生一灭与屋外雨的黑暗与混乱互相照应,作者对雨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而火则出现在零星几处,这种不平衡的处理手法使得全文呈现出如同下雨天般的灰蒙蒙色调。它不仅是主人公鲁比希望破灭和生活无奈的写照,也是女性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所遭受悲剧命运的真实反映。
二、摄影写实
尤多拉·韦尔蒂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丰硕,她在绘画与摄影方面也很大的成就。韦尔蒂生前曾在纽约举行过两次个人摄影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足见她在摄影艺术方面的造诣。“尤多拉·韦尔蒂将摄影创作的诸多手法融入文学创作中。在其作品中致力于利用文字构造‘可视’的形象,通过造型来表达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写作特点,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韦尔蒂摄影和小说上的艺术成就是互相融合贯通的,通过短篇小说《一则新闻》就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细腻的笔触和写实的风格,读者闭上眼睛仿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小说中费希尔夫妇故事发生的场景。
《一则新闻》对现实的描述细致入微,字里行间充满了画面感。故事一开头写鲁比做了几个淋雨回家后擦去身上的雨水和烤火取暖等动作,作者未把这些细节简单带过,而是进行了如同摄影师般的刻画:“大大咧咧地叉开双腿,弓着腰,上下左右摆动着湿漉漉的黄毛头。像只猫在为糊涂事自责。”“不断转体九十度来烘干自己,同时脑袋前伸,头上黄发垂落,冒着白气,纠结在一起”“大气不敢出,看看左手又看看右手。她一定是孤独惯了,迟缓关了,瞧瞧她对什么都感到惊奇的样子吧”,这些细节从腿、腰、头发和整个身体形态的动作描写再深入到心理活动分析,立刻将鲁比的形象勾勒出来:小心翼翼、谨慎细心、孤单寂寞,渴望别人的关心和陪伴,这样的描写直接为后文中鲁比看见新闻后的异常反应埋下了伏笔。
同许多南方作家一样,韦尔蒂也喜欢描写一些异于常人的怪人怪事,但是在描述手法中有所侧重。她避开了一般人物肖像式的刻画,而选取了对细节动作的描写,通过人物的举手投足,甚至一个细微的眼神或微小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整体形象。作者在刻画丈夫克莱德回到家时写道:“他用枪托捅了捅鲁比” “克莱德粗鲁地一把抢过去,抓的时候带着一份轻蔑”,其中“捅”“抢”“抓”都是非常粗俗无礼的词语,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克莱德的蛮横霸道。而描写鲁比时却完全不同:“鲁比在轻柔地准备着做饭的东西。她光着温暖的脚板,几乎踮着脚尖走路……看见克莱德朝她望过来,她微笑起来,温柔地低下头”。“鲁比把自己还在颤抖的手蜷缩进裙摆里。她屈身站在窗边,直到屋内屋外的一切都沉寂下来,才去吃饭”,其中的“轻柔地”“温暖的”“踮着”“温柔地”“颤抖的”“屈身”充分表现出鲁比一副战战兢兢的小女人姿态,对丈夫言听计从,没有自己的主见,更别谈独立与自信。这种对比性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夫妻二人在家庭中极其不平等的关系,丈夫的粗鲁与高傲与妻子的胆小卑微都直接导致了不幸福的家庭悲剧。
三、留白技巧
留白是广泛使用在绘画和摄影中的一种创作技巧,在文学作品中同样适用。“文学语言中的空白结构指文学作品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的中断和叙事要素的缺席等断裂与不连贯性。”留白使得在传统文学创作中常常被列为重点写作要素的故事时间、地点、时代背景、人物肖像等细节被弱化,甚至虚化,只强调作者想描写的故事某一部分本身。因此读者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常常发现小说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读者往往无法简单地推导小说故事的发展,从而强烈地想读完整部小说,渴望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说,通过留白技巧,小说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审美思考被大大地拓宽。
尤多拉·韦尔蒂多年摄影工作的丰富经验使得她成功地将摄影艺术融合在她的创作中来。她曾经在一个访谈中表示写作处理空白背景时:“那样可以用人物来填充它。我先有一些人物和情景的想法,等深入写下去后,才会逐渐派生出技巧来。”在《一则新闻》中,作者大量使用留白技巧,模糊处理了许多故事的前因后果和人物的相关细节,表述上文字简洁且含义丰富。比如作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写女主人公看到新闻之后的幻想内容,并对比鲁比看到新闻前后的反应,读者禁不止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鲁比如此爱幻想以至于有神经质的倾向,但作者并未对此原因有进一步的分析。同样地,韦尔蒂在小说描写中设置了因留白产生的许多模糊的故事背景,以及由此引发出许多悬而未决的矛盾。如脾气暴躁的丈夫回到家看见妻子没有做晚饭为何还有一点喜悦之情,丈夫为何反感妻子出门搭车,只是与妻子进行普通的对话,为何丈夫会突然“几乎咯咯笑出声来”,故事的导火索,即一份和鲁比同名新闻的报纸有着怎样的来历,这份报纸的背景与鲁比和克莱德之间畸形的家庭生活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都未对这一系列疑问给出明确的交代,只是把重点放在描写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内这一则新闻牵涉的人物心理和行为上。作者通过如此写作艺术,讲不太重要的故事细节去除,留下一个清晰地故事脉络和行文结构,重点突出夫妻之间的情感关系和二人面对同一则新闻所引起的故事发展和高潮,不仅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力,更让读者对南方社会中女性地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和挣扎等一连串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尤多拉·韦尔蒂擅长将自己的审美观念融入到文字创作中,正如凯瑟琳·安妮·波特在韦尔蒂《绿帘》的序言中写道:“在梦和真之间的某个神秘的门槛上,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人类幻想的无声生命几乎相遇、融合,现实拒绝承认或者确认另一个的存在,然而这两者协力走向同一个终结。这点不易办到,但总是值得尝试,韦尔蒂小姐在这个方面太成功了,看来这像是她最驾轻就熟的领域。”韦尔蒂用细腻的笔触创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生动地描绘了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勾勒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从而引领读者对当时的整个美国南方社会,南方文化的思考。读者从这一短篇小说《一则新闻》中呈现出的意象、写实、留白写作技巧便可窥一斑而见全豹领略到尤多拉·韦尔蒂这位美国南方女作家的艺术风采。
[1]曹莉. 尤多拉_韦尔蒂和她的短篇小说[J]. 外国文学. 1998(2):41-46.
[2]刘畅. “文字摄影师”尤多拉·韦尔蒂——谈谈韦尔蒂作品中的摄影艺术手法[J]. 文教资料. 2009(3):28-29.
[3]汪正龙. 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J]. 文艺理论研究.2005(2):70-75.
[4]杨向荣. 尤多拉·韦尔蒂访谈录[J]. 青年文学. 2007(3):120-129.
[5]尤多拉·韦尔蒂. 绿帘 [M].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