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现状
2013-07-19吕向前
吕向前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自2003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来,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和积极推动下,国内高等院校掀起了精品课程建设的高潮。根据《通知》的解释,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通知》要求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它课程建设。
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载体。随着体育课程实验工作的深入以及精品课程建设的推动,建设体育学类精品课程也是高等院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建设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让好的体育学类教学资源能够尽可能地被更多的人来学习使用,使体育学类精品课程能够通过网站推广、使用与更多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网站以及各高等院校官方网站所公布和发布的各级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查阅与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登陆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及高等院校网站,根据研究需要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
1.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网站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现状
(1)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截止2013年11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www.jingpinke.com)收录了全国高等院校共13个一级学科门类(11个学科加文化素质教育类和两课类),73个二级学科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14 348个,其中体育学类315门,占所有精品课程总数近2.20%。没有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的各高等院校的校级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及网站也达300余个。
(2)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院校分布特征。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院校区域分布不平衡。如图1所示,通过对315个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统计:我国体育学类代表着高等院校中的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涉及到了26个省市的100所高等院校;从我国精品课程所属院校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出,华东、西南、华北、华中以及东北地区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院校比例均在10%以上,发展较好,西北和华南地区体育学类精品课程院校比例均在10%以下,反映了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水平存在着区域不平衡。
图1 2003~2013年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院校区域分布比例图
(3)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内容建设状况。通过对目前315个网站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其课程研究主要内容将其分为:公共体育类、专业技术类及专业理论类。在已经开设的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中,体育专业技术类研究课程网站相对较多,占体育类总课程的40.67%;较少的为专业理论课程网站,占总课程的28.67%;以大学体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体育类课程经过逐步建设,发展良好,占30.66%。
(4)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结构建设状况。通过对315个课程网站分析可知,在结构的建设上大部分网站是按照“课程介绍”、“课程负责人”、“师资队伍”、“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课件”、“授课视频”、“参考文献”、“课后习题”、“试卷”等教学信息为框架结构的。仅有少数网站添加了“教学效果与评价”、“拓展资料”和“相关课程资源”等,丰富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并有利于课程更好发展的内容。
2.2 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个别体育学类精品课程重建设评审、轻共享应用。部分学校对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建设存在“为评而建网站”的现象。由于对精品课程目的和意义缺乏深入了解,课程网站缺乏有效的活动过程和教学管理设计,在当前的精品课程建设中,许多人混淆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或电子教材的区别,认为课程上网就是在互联网上表现电子化了的、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内容。因而有教师仅仅是将《通知》中的规定内容由纸质教材照搬转化成网页形式,对后续的开发、应用、更新等方面并没有加以重视;有的课程是为了参加评审,突击建设网站,因此,建立的课程网站尽管表面上满足了评审标准和条件,但实际质量不高,忽略了为谁服务、让谁受益的根本命题。
(2)进入网站的方式“犹抱琵琶半遮面”。部分体育学类精品课程通过需教务处进入。这些精品课程要先在其学校主页中找到“教务处”或“机构设置”进入,再在“教务处”主页中找到“精品课程”的链接才能进入。这对于熟悉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人尚可,但对于那些不太了解这种管理体系者或是外国友人来讲可能就有些困难了;有的高等院校将“精品课程”的网站链接在“信息资源”等的下一级,这就给来访者增加了很多不便,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
(3)网络教学内容有待改进。就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来看,在网络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有的体育网络课程文字依然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表达或组织方式,没有考虑到体育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以及网络学习的特点,只是在共享资源中简单地呈现教学内容;有的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不涉及课程的内容,只介绍其“师资队伍”等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不能接触到课程的实质内容。
(4)网络教学交互性不强。就目前的实际状况看,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中交互性课件教学和网络课程答疑互动不足,未能结合到体育学科牵涉到身体运动的特点,缺少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即:一方面,缺少相关知识的介绍,没有通过动作录像、动画和动作分析和解析加深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另一方面,缺少教师通过相应的交互手段加强对学生运动实践环节的指导。一句话,已开发的网络课程软件的教学设计不适合网络课程中自主学习的特点。
(5)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制作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都是静态网站,静态网站制作相对简单,但没有数据库的支持,维护更新较麻烦,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才能较好进行维护更新。这给网站后期的改版、管理以及维护更新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6)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2003年至2012年已评选出的国家级和省级体育学类精品课程中,315门本科课程中18门课程网站无法访问,占总数的5.7%。
(7)访问量较低。对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的访问量都在12万以下。由此可见,作为全国范围内建设的示范项目,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在学校和社会层面的被关注度上还不够。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涉及到了26个省市的100所高等院校。但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3.2 建议
端正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思想。网站建设要按照《通知》精神,“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推进网络授课和数字化学习方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与时俱进的观念,优化教学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和手段,不断扩大课程网站相关知识的信息容量,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将传统意义的教学现代化,网络化,并彻底扭转“为评而建网站”的局面。
加大对教师和学生的宣传力度,使教师和学生树立对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及其网站的正确认识。宣传可以从体育学类精品课程项目宗旨、功能、资源、使用等方面进行。
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制作以及后期维护不能仅仅依靠网络技术人员,还依赖于课程组全体成员。课程小组全体成员不仅要参与网站设计制作,还应提高网站建设及维护的简易性、方便性。
(1)在网站及设计网站网络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体育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性质,并结合网络学习的特点进行。
(2)要将“精品课程”的入口放在醒目的位置;网站可以选用静态网页和动态网页结合的方式,既考虑提高页面的访问速度,又可以方便后期的维护与更新,使只要能进行基本电脑操作的人员,就可以登录后台管理系统,对网站内容进行维护和管理。
(3)构建交互式平台,提升体育学类精品课程网站网络教学的互动功能。建立答疑信箱(Email)、师生园地(BBS)等互动交流空间,参与课程建设的老师要定期与学生在线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建立淘汰机制,允许退出、替换,鼓励更新。可以考虑规定一个评选周期,重新评估。充分考虑学生作为课程评价者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反映和意见,淘汰不合格者。
[1]汪开寿.高等院校体育网络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张凯,陈艳华.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5).
[3]徐南强.从科学发展观角度谈东南大学体育发展新突破的途径[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4):1182120.
[4]胡洪泉,吕艳丽,等.国家级体育学类精品课程发展分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4).
[5]陈晓毅.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不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
[6]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9):72 ~75.
[7]邱祖建,陈晓青.精品课程中网络部分的设计过程与理念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2):45.
[8]梁好翠.高等院校精品课程网站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5):81~87
[9]曹梦霞.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4).
[10]范德明.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建设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