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新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导向的转变

2013-07-18石庆鹏中铁二局集团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商场现代化 2013年5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国有企业

■石庆鹏 中铁二局集团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浅议新时期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导向的转变

■石庆鹏 中铁二局集团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国企考核的发展历程,结合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及政治领域的特殊地位,探讨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方式方法的转变。建议在考核体系中充分突出企业价值考核并引入社会监管,参照市场标准下达业绩指标,帮助企业实现对标管理,并分行业进行考核。同时,增加对其社会责任的考核,引导国企的经营目标同自身角色相一致,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公众创造财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民生。

国有企业 双重属性 绩效考核 转变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扩大内需、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大力改善民生的至关重要发展阶段,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8.4%。在这期间,国有企业扮演者着多种角色和完成重要的经济政治任务。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存在,国有企业的转型与变革将持续以迎接挑战和新的机遇。其中,国企的绩效考核是变革的焦点环节。绩效考核管理通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营运质量和效率,从而达成企业战略目标。所以,要在改革中充分发挥业绩考核导向作用,不断探索创新考核机制,激励员工与企业共成长,才能保持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发展历程

在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经济条件以及历史背景下,国有企业兼具着企业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性质。一方面政府通过参与国企经营,实现调控宏观经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并完成国家政治经济战略目标的使命,使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中需遵循市场规则,同其他所有制经济体一起谋求生存与发展,提高生产经营活动水平,实现利润和提高投资回报率。在两种特征下,国有企必须完成社会责任目标和特定政治任务下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的改革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时期以产品产量、企业产值等实物产量为核心,改革开放初期承包经营责任制出现并伴随着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试点的扩大和推进,再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颁布和不断改进,使得国企绩效评价已经逐步建立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上,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1999到2005年《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出台,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已经由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增长状况、债务风险状况、资产质量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状况等四个方面来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此办法首次结合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从财务和管理两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经营绩效并,分别设置定量财务指标和定性评议指标予以反映。同时引用了行业标准,包括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这总横向比较一方面可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企业开展对标活动,寻找自身差距,并向国内、国际先进标准看齐。2013年2月,《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30号)政策出台,引导中央企业加快做优做强,实现科学发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不断的改革摸索前进中。

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实现转型的必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还并没有完全退出旧的行政激励体制,在行政管制体制和市场经济竞争体制中平衡。政府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和市场监管者直接对企业业绩考评;各种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与企业价值创造紧密联系的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都十分关注企业的经营绩效。

于是,国企绩效考核伴随相关高管激励制度在演化中一方面依赖着传统管理模式的路径,同时又不断加强以企业业绩为核心的竞争型激励机制的需求。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国有资产监督缺失,内部人控制,高管薪酬体系混乱,高管绩效考核困难,高管身份及人力资本定位模糊,高管社会公权的激励支撑等。这些问题都与国企运营中的管理、评价制度不合理息息相关。

国有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对企业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不足。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源在于明晰产权,而产权的灵魂在于资产责任。因此,国企绩效考评的前提需要明确其资产责任及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界定国企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是设置。并在考核导向中把社会目标的实现作为经济目标实现的约束条件。不论企业是否属于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促进企业首先履行法律、政策与商业伦理规范之内的社会责任,并在这个约束前提下激励国有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三、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导向的转变

1.注重长期效益的评价,创新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国企领导的考核为年度和任期制,对企业的绩效评价也缺乏长期战略性指标。这种考核标准引导企业注重短期效益,使国企经营者作出短视行为。为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重点突出企业的价值管理,对国企的考核和激励上可以考虑运用长期业绩评价指标以及引入新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建立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并把价值创造的长期指标和企业管理者的绩效奖挂钩。同时,创新考核体系,引入平衡积分卡等新的管理方法,实现从单一经济指标到企业全过程全方面的价值评估。

对于目前国企经理人的任期制导致的的短视影响,可以从市场方面对经理人进行行为约束。经理人过往的业绩可以积累成个人声誉,这种声誉的影响直接关系当事人物质奖励、晋升及社会认同。所以,声誉的积累和激励是一种终极考核方式,使经理人长期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断创造更高的绩效。对国企高管的这种终极考核体现了职业生涯激励和心理契约激励,促使管理者带领企业实现长期战略目标。

针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方式创新,首先需要完善“分级管理、分类考核”模式,规范各级企业负责人、管理部门和一线员工的绩效考核和管理。准确反映每个员工的能力、素质、业绩等所有信息。充分体现价值贡献、岗位差异和难度差异,并采取差异化的薪金奖励。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全员的岗位意识和责任感。许多相关的研究也证实了内部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和企业文化的影响是直接和巨大的。

2.积极发展第三方监管,实现价值评价和外部评价

现有评价体系是以出资人为评价主体,主要采用过去经营数据,以财务为核心反映企业资产周转效率、投资回报等评价指标。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国有资产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忽略了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在市场价格机制不成熟的条件下,单方面的财务指标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随着近年来中央企业经济增加值考核范围不断扩大,考核标准不断提高,激励约束进一步强化,经济增加值考核已经初显成效。因此企业自身要把价值创造管理与战略规划、全面预算、投融资决策、生产运营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深入监测分析经济增加值在各个经营环节的影响变化,并对影响经济增加值的薄弱环节开展相应的专项管理提升活动。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者采取了多种监督形式。相关监督机构包括政府、外部审计机构、机构投资者和专业咨询机构。但是由于监督制约体制不顺畅,某些监督制度操作性差,各个监督主体之间职责交叉、分工不明确,使得这些形式并没有起到有效监督国有企业经营者、维护国有资产权益的作用。并由此引发违规决策、非法拆借资金等行为,这是现行绩效考核监督主体单一、方式简单造成的深层严重后果。

随着国企改革深入,矛盾的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民众都对国有企业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分配予以关注和探讨。新的国企绩效考评体系中需要体现多个主体利益,包括股东、债权人、国企员工、消费群体、国家政府、社会民众、其他利益主体等,把监管变成考核导向,实现真正有效的价值评价和外部评价。同时理顺监督程序,向社会公开监督结果,引导社会第三方评价以及为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支持。

3.分行业评价,引入市场标准、实现对标考核

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行业差异,每个行业竞争、盈利指标各不相同;即使同一行业内部,所处环境差异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业绩表现。此外,国家各个时期针对不同行业的政策差异明显,竞争条件不一致。一些国企处于垄断行业或是具有历史沿袭的垄断地位,另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市场化的竞争中,区分不同行业才能公平并科学地进行国有企业绩效的评价。比如针对竞争行业的企业,更多采用经济效益指标;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有体现政府功能的特殊行业,要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政府服务职能的效果;对于垄断性企业,高额利润并不代表较高的经营效率,此类企业往往还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引入TFP(总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比)评价方法,即把投入的所有生产资料与总产出相比,拟合成生产函数。TFP的变化速度即是企业投入要素进行生产经营的动态效率,再利用可比价格剔除垄断企业的价格影响,这种方法适合国有垄断企业经营效率的纵向比较。

综合市场数据下达的企业年度绩效考核指标能够引导国企选取国内外领先企业作为标杆,建立集团层面的战略对标体系和业部门的业务对标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先要对全行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市场动态合理预期发展趋势。引导企业在内部业绩考体系中将反映行业特点、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短板指标纳入,找准标杆企业,寻找自身差距。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向国际一流企业迈进。

4.增加对国有企业环境绩效以及社会责任考核

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企业的行为更多的受到了社会责任的各种约束。部分处于非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还担负着政策性任务,在实践中具体可表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别行政责任:第一是实现某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或促进特定支柱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地位的责任,如重要石油生产国的国有石油公司;第二是承担维护国家经济发展平衡、参与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责任;第三是保障经济社会安全、应对公共危机、提供公共产品和维护社会利益的责任。

目前,国有企业以财务指标为主导的评价体系在反应市场整体效率上存在明显缺陷。当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利润率等指标的下降反映出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是市场经济效率提高、行业垄断被竞争打破的结果。另外,国有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目标设定上区别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经理,他们对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并不是主要或者是唯一目标。他们同时注重企业经济规模的提升,因为这与企业的行政级别以及经理人的行政任命直接相关。针对国有企业的双重属性还需构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正确引导企业管理层动机,体现出国有企业提供服务、国有资产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本质。目前有一项综合社会贡献指标来考核国企商业信誉、保护环境、承担社会义务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但是这个指标只在专家评议指标里反映,所占比例很小,反映出对国企社会职能这一方面内容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在基础指标中增加对具体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对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等,引导国有企业履行社会经济责任,在经济社会建设以及保障民生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1]瑞明杰,宋亦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8

[2]陈君文.中小型国企产权改革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3]黄世英,秦学志.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基于社会责任[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C].2009

[4]张贵平.我国国有企业监管模式选择及其环境约束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石庆鹏(1976—),男,汉族,重庆人,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