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研究

2013-07-18陈岱云高功敬崔恒展

关键词:健康状况生理贫困人口

陈岱云 高功敬 崔恒展 张 银



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研究

陈岱云 高功敬 崔恒展 张 银

基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于健康的认知框架,运用抽样调查法,描述分析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和心理-行为健康状况,并结合人口统计学相关变量进行分组别研究后,发现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差,患病比例大,以慢性病为主,抑郁和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抑郁症状在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家庭类型(状况)下,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另外,工作变量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贫困人口; 健康状况; 焦虑; 抑郁

本研究在测量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时,主要测量了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两个主要的层次,并结合性别、文化程度、职业、行为等社会因素进行描述分析。在具体测量时,评估生理健康状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首先,让被调查者自己评估。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身体很好,很少得病。第二种是身体较好,自我评估身体健康为一般情况,经常得一些小病,虽然这种情况没有生物医学上的长期或严重病变,但已明显感到整体健康水平或生理免疫能力的下降,或心理情绪、行为适应能力上存在具有明显的变化或不适。这种情况可以被界定为亚健康状况。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使用的亚健康概念是主要侧重于生理学意义上的,指生理处在健康与患病(慢性病与严重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广义上的亚健康概念(比如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的亚健康概念)还包括心理情绪抑郁或焦虑以及行为功能上的失调状况,关于这部分内容,本项研究运用相关量表专门进行了测量。也就是说,本项研究出于操作的角度,把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亚健康内容分成了两部分来研究:生理学意义上的,即生理整体上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心理情绪、功能意义上的,这部分本文用量表来测量。第三种是自我评估身体不好,长期患有慢性病。第四种是身体很不好,患有严重疾病。其次,说明患有何种疾病,进行分类核对。第三、四种情况在被调查时,需要同时说出患有何种慢性病和严重疾病,以疾病的医学类型与性质进行分类核对,避免主观健康状况评估造成的偏误。在测量城市贫困人口心理情绪、行为适应层次上的健康状况时,本项研究单独通过现代临床医学中所经常使用的相关量表来进行测量。

一、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本项研究采取的方法是抽样调查法,所运用的资料收集工具为调查问卷和量表。研究的调查对象为低保户,这是城市贫困群体中的典型代表。课题组在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济南、青岛与聊城三个城市,运用多段抽样,首先抽取了四个区,其中在济南市选取了两个区,即市中区与槐荫区,这是济南市低保户相对集中的两个区,抽取900户低保家庭。另外, 从青岛市和聊城市各抽取了一个具有代表

性的区,分别是市北区与东昌府区;从中各抽取150户低保家庭。其次,从四个区中抽取了14个街道办事处。最后,按照比例关系,从14个街道办事处中抽取了1200户低保家庭。2012年7月5日至31日期间,课题组组织访员完成有效调查问卷105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58%。具体样本分布概况,参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该项研究是课题组持续进行的城市贫困家庭生活状况综合调查中的一部分。另外,在测量工具上,为全面了解城市贫困人口的心理—行为健康状况,本项研究在问卷调查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对被调查对象进行了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的测量,主要采取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贝克抑郁量表和贝克焦虑量表。

表1 样本分布概况

续表1

变量名变量值频次(个)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家庭类型(状态)独身21620.620.6单亲21620.641.1丁克666.347.4核心家庭49346.994.3联合家庭605.7100.0Total1051100家庭关系和睦,很少争吵同意86189.789.7不同意9910.3100.0Total960100.0家遇急事(非经济)能找到人帮忙总是或经常62259.659.6很少或从未42140.4100.0Total1043100.0家有经济困难时能借到钱总是或经常50648.748.7很少或从未53351.3100.0Total1039100.0专业技术证有20519.619.6无83980.4100.0Total1044100.0

二、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描述性分析

(一)总体健康状况较差,患病比例大,抑郁和焦虑症状较为严重

在本次调查中,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差,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来看,患病比例大,以慢性病为主。在1048个有效样本中,健康状况的比例仅为五分之一强,有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处在生理的亚健康状态,剩下约五分之三的人口处在患病状态中。在患病状态的人口中,慢性病人口占总体样本规模的42.1%,占患病人口样本大小的71.24%。另外,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口实际上往往大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在统计时,我们把同时患有慢性病和严重疾病的人口归入了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口类别中,这样看来,城市贫困人口中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口占据了其中主要部分。患有严重疾病的城市贫困人口高达17.0%,(参见表2)这个比例也较高。其次,从抑郁状况分布来看,在898个有效样本中,城市贫困人口中只有12.9%的人口不存在显著性的抑郁(无抑郁或极轻微),剩下87.1%的被调查者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其中轻度抑郁所占比重较大,占有效样本规模的41.1%,中度抑郁和重度抑郁的分别占23.1%和22.9%,即中度及其以上的抑郁症状患者占了46%。这说明,当前城市贫困人口中的抑郁情绪普遍存在,且程度比较严重。最后,从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来看,26.5%的被调查者患有显著性的焦虑症状,这个比例也较高。焦虑症状的患者比例相对于抑郁症状的患者而言,没有显得那么普遍,然而,鉴于焦虑症状大多测量的是较为明显或严重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不适表征,所以一旦表现出来明显的焦虑症状,往往后果较为严重。也就是说,对于许多患有抑郁症状的个体而言,尤其是轻度或中度抑郁症状的个体,往往不一定表现出较强的焦虑症状,反之则不然。下面结合相关变量组别,分别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抑郁状况和焦虑状况做进一步的交互分析。

表2 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样本分布

(二)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以及婚姻状况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在获取户籍年龄、家庭关系和睦程度、社会支持(找人帮忙办事和借钱)、有无专业技术证变量分组下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详见表3)

表3 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

续表3

变量名变量值(样本数:个)生理健康状况(%)健康亚健康慢性病严重疾病Total(%)年龄组**X2=60.197;P.=0.00029岁及以下(42)52.416.719.011.9100.030-39岁(71)33.818.321.126.8100.040-49岁(528)18.817.844.918.6100.050-59岁(269)17.121.945.715.2100.060-69岁(82)18.326.846.38.5100.070岁及以上(54)31.518.537.013.0100.0文化程度**X2=36.329;P.=0.000文盲(69)24.614.537.723.2100.0小学(110)23.620.044.511.8100.0初中(506)19.417.847.415.4100.0高中(中专)(288)17.724.337.520.5100.0大学及以上(69)40.618.826.114.5100.0目前工作状况**X2=59.666;P.=0.000工作(有单位)(72)38.913.934.712.5100.0离/退休(98)30.627.635.76.1100.0失业/下岗(322)17.816.645.819.9100.0一直无工作(423)15.819.145.619.4100.0其他(121)33.125.629.811.6100.0获取户籍年龄X2=6.454;P.=0.3745岁及以下(643)20.819.141.119.0100.06-18岁(65)27.716.943.112.3100.019岁及以上(314)20.720.744.614.0100.0婚姻状况**X2=30.482;P.=0.000在婚(638)22.620.541.415.5100.0离婚(157)12.118.550.319.1100.0丧偶(146)20.517.148.613.7100.0未婚(107)29.018.725.227.1100.0家庭类型(状态)X2=24.988;P.=0.015独身(215)20.516.737.225.6100.0单亲(216)19.918.148.613.4100.0丁克(66)16.719.751.512.1100.0核心家庭(491)21.821.440.516.3100.0联合家庭(60)31.720.038.310.0100.0家庭关系和睦X2=0.997;P.=0.802同意(858)21.619.842.316.3100.0不同意(99)18.218.246.517.2100.0事情有人帮忙X2=3.814;P.=282总是或经常(620)22.117.742.917.3100.0很少或从未(420)20.222.640.716.4100.0经济困难能借到钱X2=4.641;P.=0.200总是或经常(505)19.817.844.218.2100.0很少或从未(531)22.421.740.115.8100.0专业技术证X2=6.632;P.=0.085有(204)23.522.534.319.6100.0无(838)20.918.744.216.2100.0Total (*:p.<0.05;**:p.<0.01)21.419.542.216.9100.0

1.从性别来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性比男性的健康相对比例整体要高。在抽样调查样本中,女性健康的比重为22.9%,男性相对比重为19.5%;在亚健康和患有严重疾病的相对比例上,男性都普遍高于女性,但在慢性病方面,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这通常是由于女性容易患有各种妇科慢性病所导致的。这种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总体上符合人们对一般人口的性别疾病结构分布的认知。

2.不同年龄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分布基本呈现出钩子型态(乚)。在调查样本中,29岁及以下的健康相对比重为52.4%,30岁组健康相对比重为33.8%,40岁组健康相对比重降为18.8%,50岁组健康相对比重降至最低点为17.1%,60岁组健康相对比例略有回升至18.3%,70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的健康相对比例提升至31.5%,整体上的结构分布形态大体呈现出一种钩子形态,即乚型。调查显示,40岁组至60岁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处于相对低点,50岁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最低。这一点在不同年龄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分布时,也存在类似情况,下文将给出进一步的分析。

3.在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以下,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相对比重与文化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如表3所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贫困人口中,健康状况相对比重高达40.6%,而在非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的相对比重分布中,文化程度越高,生理健康的相对比重就越低。这说明,即使在城市贫困人口群体中,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于生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提升人口的健康水平至关重要。但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城市贫困人口中,文化程度与生理健康相对比重却呈现出显著地反向关系,这可能是与自我期望和参照群体有关,文化程度越低,自我期望相对越低,参照群体的同质性越强,心理失衡和不良情绪就会越少。

4.工作状况是影响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的重要变量。调查数据显示,在不同的工作状况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工作(有单位)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的相对比重最高,为38.9%,剩下的依次为其他(个体手工业者,打工者等)、离退休人员、失业下岗人员,一直无工作人员,分别为33.1%、30.6%、17.8%、15.8%。这说明,工作是影响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的重要变量。

5.不同婚姻状态和不同家庭类型的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未婚的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相对程度最高,为29.0%,这可能是由于未婚的被调查者往往较为年轻所导致的。除此之外,对于在婚、离婚和丧偶(且当前不在婚状态)三类城市贫困人口而言,在婚人口的生理健康的相对比重较高,为22.6%,其次是丧偶状态的人口,为20.7%,生理健康相对比重最低的是离婚人口,仅为12.1%。对于家庭类型而言,处在联合家庭状态的被调查者生理健康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1.7%,其次是核心家庭,为21.8%,处在丁克家庭状态的被调查者生理健康的比例最低,为16.7%。不同的婚姻状态和家庭类型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性影响。

(三)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抑郁与焦虑状况分析

上文结合调查数据描述分析了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各个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相对分布情况。下文具体探讨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与焦虑状况的关联。(详见表4)

表4 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

续表4

变量名变量值(样本数:个)抑郁状况(%)无轻度中度重度Total(%)目前工作状况*X2=36.307;P.=0.000工作(有单位)(62)19.445.219.416.1100.0离/退休(89)21.350.612.415.7100.0失业/下岗(288)12.238.926.722.2100.0一直无工作(350)9.137.124.928.9100.0其他(107)15.050.518.715.9100.0获取户籍年龄X2=5.450;P.=0.4875岁及以下(551)13.243.422.720.7100.06-18岁(57)8.838.624.628.1100.019岁及以上(273)12.138.523.126.4100.0婚姻状况*X2=18.239;P.=0.032在婚(559)12.942.623.820.8100.0离婚(128)7.044.521.127.3100.0丧偶(123)13.834.128.523.6100.0未婚(87)19.536.813.829.9100.0家庭类型(状态)X2=14.938;P.=0.245独身(173)17.334.122.526.0100.0单亲(185)9.243.822.724.3100.0丁克(62)11.338.717.732.3100.0核心家庭(424)12.742.224.820.3100.0联合家庭(54)14.848.118.518.5100.0家庭关系和睦**X2=53.967;P.=0.000同意(741)13.245.221.320.2100.0不同意(84)8.39.535.746.4100.0事情有人帮忙X2=6.279;P.=0.099总是或经常(530)13.043.023.820.2100.0很少或从未(364)12.937.922.027.2100.0经济困难能借到钱X2=3.551;P.=0.314总是或经常(429)13.142.923.820.3100.0很少或从未(463)13.039.322.225.5100.0专业技术证X2=4.068;P.=0.254有(183)9.845.425.119.7100.0无(709)13.540.122.623.8100.0Total(*:p.<0.05;**:p.<0.01)12.841.123.123.0100.0

1.不同性别在抑郁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分布中,女性的抑郁症状相对比例为89.6%,而男性的抑郁症状相对比例为84.2%,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尤其是在重度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上,女性为25.5%,相对比重高出男性5.5个百分点。 在城市贫困人口中,女性往往承担着双重的压力,一方面是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导致的压力,另一方面是贫困状态下女性遭受了更多的身心损害。

2.不同年龄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分布呈现出倒U型结构。调查数据表明,30岁以下与70岁(高龄岁组)组别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分别为73.0%与71.7%;30岁组和60岁组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则分别提升至84.7%和82.4%;中间年龄组(40岁组和50岁组)的城市贫困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则相对最高,分别为90.0%与89.7%。城市贫困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呈现出倒U型结构。反过来看,按照不同年龄组别下没有患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分布结构就是标准的U型结构,这一点在分布形态结构上虽与不同年龄组别下生理健康状况的乚结构有所差别,但大体一致,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两头高、中间低的状况。

3.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贫困人口患抑郁症状的比重低。表4显示,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城市贫困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最低,为73.8%,小学文化程度的城市贫困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最高,为91.1%。文盲、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城市贫困人口具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大体一致,基本为88%。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贫困人口(与生理健康状况相对分布状况一样)不仅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最低,而且在中度与重度抑郁症状相对分布比例分别仅为12.3%,大体上是其他文化程度组别中的一半左右。

4.不同工作状态下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差异显著。一直无工作的城市贫困人口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高达90.9%,其次是失业下岗人员,相对比例为87.8%,而离退休人员罹患抑郁的相对比重则最低,为78.7%,工作(有单位)的人员,为80.6%。一直无工作状态和失业下岗人员患有中度及其以上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远高于其他人口,分别为53.8%与48.9%,在各自的有效样本中,所占相对比例分别超过和接近一半。

5.婚姻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是影响城市贫困人口是否具有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类型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症状不具有显著性影响。与生理健康状况一样,婚姻状况与城市贫困人口是否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性相关。未婚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最低,在婚(处在婚姻状态)和丧偶的城市贫困人口中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基本一致,处在中间水平,而离婚的城市贫困人口中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最高,为93.0%。另外,家庭关系是否和睦显著地影响到城市贫困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和严重程度。家庭关系和睦的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为86.8%,且大多为轻度抑郁症状,为45.2%,中度抑郁症状和严重抑郁症状的相对比重分别为21.3%和20.2%。而家庭关系不和睦的人口患有抑郁症状的相对比例高达91.7%,且大多为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患者,相对比例分别高达35.7%和46.4%。由此可见,家庭关系状况对城市贫困人口患抑郁症状的严重影响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处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个体在抑郁症状上没有显著性差别。

6.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与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状况显著相关。在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中,只有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包括找人帮忙与借钱这两项重要子变量)变量组别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状况的焦虑症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参见表5) 一直无工作的人口患有焦虑症状的相对比例最高,为33.2%。这进一步说明工作对于城市贫困人口整体性生活的重要意义。在遇到事情或经济发生困难时,总是/经常能找到人帮助或总是/经常能借到钱的人口所患有焦虑症的比例,显著低于很少/从未能找到人帮助或借到钱的人口所患有焦虑症的比例,这说明除了工作变量外,社会支持状况对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性影响。

表5 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

续表5

变量名变量值(样本数:个)焦虑症状(%)患有焦虑症无焦虑症状Total(%)获取户籍年龄X2=0.353;P.=0.8385岁及以下(600)26.074.0100.06-18岁(61)29.570.5100.019岁及以上(286)26.273.8100.0婚姻状况X2=1.743;P.=0.627在婚(592)26.074.0100.0离婚(139)30.269.8100.0丧偶(135)27.472.6100.0未婚(100)23.077.0100.0家庭类型(状态)X2=3.391;P.=0.495独身(191)22.577.5100.0单亲(203)28.171.9100.0丁克(64)28.171.9100.0核心家庭(451)27.972.1100.0联合家庭(58)20.779.3100.0家庭关系和睦X2=19.10;P.=0.000同意(799)24.275.8100.0不同意(90)45.654.4100.0事情有人帮忙**X2=1.354;P.=0.245总是或经常(560)25.274.8100.0很少或从未(403)28.571.5100.0经济困难能借到钱*X2=5.607;P.=0.018总是或经常(460)23.077.0100.0很少或从未(500)29.870.2100.0专业技术证X2=0.186;P.=0.666有(189)25.474.6100.0无(772)26.973.1100.0Total(*:p.<0.05;**:p.<0.01)26.673.4100.0

三、结论

通过长达一个多月对山东省济南、青岛、聊城三个城市的实地调查,面对面的访问和填写问卷以及后续资料的整理、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总体上较差,抑郁和焦虑症状较为严重。城市贫困人口中患病比重较大,尤其是慢性病,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口实际上往往大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的确比较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其基本生活和幸福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因生理健康问题难以摆脱贫困状态。另外,超过七成的城市贫困人口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其中近一半的被调查人口具有中度及其以上的抑郁症状,近三分之一的城市贫困人口呈现出显著性焦虑症状。

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家庭类型(状况)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获取户籍年龄、家庭关系和睦程度、社会支持(找人帮忙办事和借钱)、有无专业技术证变量分组下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抑郁症状上,不同性别、年龄组、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家庭关系状态的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性差别。对于焦虑症状而言,只有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来说:

1.从性别来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女性比男性的健康相对比例整体要高。另外,不同性别间在抑郁程度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分布中,女性的抑郁症状相对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城市贫困人口中,贫困程度强化了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程度。

2.不同年龄组别(29岁组及以下至70岁及以上)下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分布基本呈现出钩子型态(乚),与此类似,不同年龄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抑郁状况分布呈现出倒U型结构。低龄组生理健康状况和无抑郁症状相对比重分布较低容易理解,但对于高龄组在生理健康状况和无抑郁症状相对比重分布上依然较高的情况就需要给出合理的解释。一种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度过疾病多发期的中老年期后依然存活下来的高龄组人口,往往身体基础较好,且具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3.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生理健康状况和抑郁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城市贫困人口,分别在生理健康状况和抑郁状况的相对比重上显著地低于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而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在高等教育文化水平以下,城市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相对比重与文化程度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

4.工作状况是影响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的重要变量。工作的重要性价值不仅仅在于作为一种必要的谋生手段,其具有常被人们忽略的更重要的非功利价值,这一点,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而言也不例外,甚至更为重要。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工作对于城市贫困人员的重要性至少不低于其他社会成员。而工作作为整体生活的必要构成,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性常常被人们忽略,相关研究文献也很少对此进行探讨,似乎工作对于穷人而言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工作对于城市贫困人口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人们日常认为的谋生价值上,更重要的对于其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具有深刻的影响。长期无工作状态、失业下岗不仅仅导致或加剧经济贫困,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扭曲或削弱了人的精神状态与能动力,使身心遭受创伤,往往导致抑郁和焦虑,并进而危害生理健康水平。

5.不同婚姻状态的城市贫困人口生理健康状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另外,婚姻状况和家庭关系状况是影响城市贫困人口是否具有抑郁症状的重要影响因素。

6.在不同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人口的焦虑症状中,只有工作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包括找人帮忙与借钱这两项重要子变量)变量组别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变量组别下城市贫困状况的焦虑症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责任编辑:林舒]

ResearchontheHealthStatusofUrbanPoverty-DrivenPopulation

CHEN Dai-yun GAO Gong-jing CUI Heng-zhan ZHNAG Yi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22, P.R.China)

Based on the modern cognitive framework of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towards health, the papers employs sampling method to describe and analyzes the health status of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behavior of urban poverty-driven population. A demographic statistic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different groups according to relevant variables. The results point to inferior overall health of urban poverty-driven population, such as greater percentage of illness (mostly chronic diseases) and more severe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physical welfare and anxiety symptom of the population differ in sex, age, education background, occupation,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types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occupation variable and social support factor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nxiety of the population.

urban poverty-driven population; health status; anxiety; depression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市人口的贫困与健康研究”(2010GXS5D22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下城市贫困家庭可持续生计研究”(11CSH061);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市低保工作机制建设比较研究——基于山东省三类城市的比较”(2012RKB01095);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下的城市贫困家庭医疗救助研究”(11CSHJ03)。

陈岱云,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济南 250022);高功敬、崔恒展、张银,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济南 250022)。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生理贫困人口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中年教师健康状况及体育参与行为研究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