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13-07-17李吴松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李吴松

(武昌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计算机基础》是目前各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实践课程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解除理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实践课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的进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单纯地以演示实验和验证型实验为主的“老”的实践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入校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

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存在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和学生基础差异,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很大。一些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另一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我们在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家用电脑,只是在网吧或中学机房偶尔接触过电脑。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今后一段时间里,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基础仍然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依然沿用了之前的教学路线,没有对实践教学的自身特点进行分析和认定,导致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培养,依然只注重对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目前实践课多以大班授课,而实践课的老师就是上理论课的老师,每个学生得到老师辅导的时间平均不到两分钟,且缺少实验设备和实验人员。最终导致学生对实践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和内容较为滞后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所制定的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法来按就班的实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学内容和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熟练程度,但是不能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造成正面影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及个性化的提高。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措施及标准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没有与理论课分开进行独立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理论课程的成绩以及平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来认定的。虽然也有一部分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实践过程中的实验报告为依据,但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随意性较大。这样就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只重视理论学习,而不重视实践环节的问题,最终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要求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将一个一个相对较为独立的工作、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而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最后的评审等工作。这样,通过一个对全过程的认识,学生对该类型的实践工作就有了一个全面的熟悉,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其中的艰辛与乐趣,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1]。

现有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对比

三、《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教学内容改革

高校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别大多体现在计算机操作能力上,由于汇聚在同一高校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有较大的差别。学生计算机能力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计算机的初级使用者。这类学生掌握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包括简单的文字输入,应用程序的启动,简单的文件操作等,能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浏览器软件的基本使用。

第二类,计算机的中级使用者。这类学生能较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对Word和浏览器软件较熟悉,但对Ex-cel、PowerPoint接触较少,即使有所了解也仅限于皮毛。

第三类,计算机的熟练使用者。这类学生接受过较系统的计算机技能训练,能熟练使用word、PowerPoint等软件。

对这三类不同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面面俱到,要勇敢地抛弃一些陈旧的、不必要的、繁琐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需要取舍内容,坚决舍弃用不到的内容。针对以上三类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对实训教学内容作了如下安排:

1.基本教学要求。要求所有同学在完成计算机基础技能实训后,能熟练掌握 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学生能熟练使用Word完成长文档的编排,为后继的论文撰写和排版打下扎实的基础;熟练使用Excel完成数据的统计和处理,熟练使用PowerPoint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掌握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信息查找的能力。

2.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基础好、能力强的同学,为其设计了Dream Weaver、Visio、Flash的实验内容,使其通过实训课程能熟练掌握这些常用工具软件,在计算机应用技能上有较大的提高[2]。

这样,通过分层次的教学内容设置,不仅要使基础较差的同学有一个较高层次的提升,也要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新的知识。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所拥有的潜能来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改革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将基本操作训练设计为一个个的案例和任务,用图解的方式给出较详细的操作步骤,同时对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做适当的注释,这样学生参照图例基本上能完成实验任务,同时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相应的实验,教师随堂指导,答疑解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再是教师演示讲解、学生理解模仿的模式,而是首先给出具体的案例项目,学生与教师同步思考案例的解决方案,教师由“教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入门。在学生完成案例的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注意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指正,将学生拉到正确的方向上。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为典型的问题时,教师针对问题进行演示讲解,找出并指正学生理解的误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师能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解决具体案例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也清楚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提醒和指导。

其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应将“寓教于用”与“寓教于乐”结合,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也应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例如,在学习Word应用时,案例可以设计成制作毕业设计报告、成绩单设计等,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教师也可选用一些图文并茂的期刊杂志作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同排版制作。这样,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巩固知识,并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增强了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实践水平[3]。

另外,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控。我们可以充分开拓实验室资源,采用网络作业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练习,提交时给出解答和分析。这样的解决方案既节约了教师批阅练习的时间,客观上也“督促”了学生的课余学习,使得学习的过程控制有章可循。运用网络作业等新技术,使学生在课堂之外也可以随时学习。

通过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学生可以更多地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而不必“千篇一律”,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能感觉到“充实”、“有事可做”。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源基础差异给组织教学带来的客观困难。

(三)考核方式改革

考试方面,改变传统的笔试、人工阅卷方式,建立课程考试题库,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实现自动成卷、机器自动阅卷评分,客观公正地评测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使整个考核效率大幅度提高,评价更加客观。同时,这也是实践考核的技术保障,否则教师批阅试卷时间过多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改的可行性降低。

(注:本文系武昌工学院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JY03)

[1]孙香花.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1,(2).

[2]梁宇.计算机基础实践课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2011,(10).

[3]杜婷.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J].理论纵横,2011,(10).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研究的思索
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教学研究
公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QQ群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