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2013-07-15王照伟刘晓娜崔龙雨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广西北海536000
王照伟 刘晓娜 崔龙雨 (北海艺术设计职业学院 广西北海 536000)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创造性”教育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技术性”的教育。经过深入对行业、企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就业岗位需求调查和分析,我们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娴熟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不同于制造业、加工业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也就是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不仅仅是熟练的工人,而是具有创造性的职业设计人员。如果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忽视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完整性和人才创造性素质的培养,走“技能性”培养的捷径,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的“职业技能培训”。因此,在尊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科教育完整性的基础上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题。
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环境艺术设计无限创造力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要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从环境艺术设计职业生涯的发展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为学生构建进入未来环境艺术设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还要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储备知识。只有建立完善的学科课程体系,才能为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专业理论课程的建设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整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是学生综合性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础。专业理论课程的价值在于加深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在于促进专业理论思维的形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建立专业理论思维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技能,实现创造性思考的转化。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要形成本专业特有结构体系。据统计,几乎所有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都是在不区分专业方向的统一模式下进行的。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设计专业意识的培养,更不适合高职院校在较短时间内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课题组的研究与总结,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工作室实践教学课程两大模块。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课程模块包括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和专业可操作性的的理论课程。专业认知性的理论课程主要设置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史论、建筑史论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方面将专业基础课中的素描、色彩课程与构成课程融合,改变学生单纯描绘自然物象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意向表现和抽象解析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理论素质;专业可操作性的的理论课程主要开设空间设计、手绘制图、电脑制图等课程。专业可操作性的的理论课程侧重专业设计原理和电脑实务。
二、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
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工作室的典型项目实践学习标志着学生进入实践课程教学阶段。本阶段的教学侧重实践目标的执行,致力于解决课程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的工作方向调研,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涵盖居室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小品与雕塑设计等。依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应的岗位要求,我们总结了相关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及职业发展规律。并以此来构建了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项目课程体系。
以工作室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课程围绕典型工程项目展开。首先,典型项目选择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结合室内设计和景观园林设计两大岗位群的岗位需求,确定具有明确主题的实际工程项目。其次,根据工程项目实施阶段将典型项目分为已实施工程项目,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和未实施的工程项目三类。实践教学中灵活结合两大类和三种阶段的典型项目展开实践教学,实践课程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方案制定、项目任务实施、项目评价总结的主线制定。通过典型工程项目完成客户沟通、测量放图、方案推敲、材料预算、工程施工、完工检验、客户回访等实践设计教学环节。教师在此过程中穿插设计理论、设计创意、设计表达、施工流程、工艺规范和技术标准讲解。
总之,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和工作室实践教学课程的优化配置是构建系统合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它是高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专业理论、专业技术、职业素养三大方面的培养趋于完整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保障。
[1]徐江.张万仪.张佳.《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新论》[J].2010.
[2]李利鲁 张林 张海声.《浅议高职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定位》[J].2009.
[3]陈培.《高职课程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