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坑变形监测分析

2013-07-13王旭奚华峰程军

铁路技术创新 2013年6期
关键词:坡顶计算结果监测点

■ 王旭 奚华峰 程军

王 旭:南京市河西新城区国有资产经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处,处长,江苏 南京,210031

奚华峰: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京,210031

程 军:南京河西新城新型有轨电车建设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江苏 南京,210031

1 工程概况

南京市河西新城快速公交工程1号线车辆基地分为一期、二期修建,一期为1号线车辆基地,二期为预留2号线车辆基地;单体建筑形式,全地下1层、局部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期地下建筑面积41 000 m2,由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和物质总库3部分组成。基坑周长约1 340 m,长边约512 m,短边约190.5 m,开挖深度11 m。基坑总面积约为84 000 m2,其中一期约为49 000 m2。

基坑一期施工采用排桩+斜抛撑支护,盆式开挖,先施作基坑中间底板,形成中心岛,排桩通过斜抛撑把土体水平侧压力传递给中心岛,中心岛提供足够反力保证土体稳定。排桩采用φ1 000 mm或φ1 200 mm灌注桩,斜抛撑采用φ609 mm×16 mm钢管。

基坑右侧条形段采用φ1 000 mm或φ1 600 m双排桩支护,排距5 m,为了减小桩顶变形,被动区用3排双轴搅拌桩加固。双排桩桩顶采用100 cm×100 cm连梁连接。

基坑东面一期、二期交界处采用3级放坡开挖,放坡坡度1∶2.5。坡面采用C20混凝土喷混,厚10 cm,铺设φ6 mm@200 mm×200 mm的钢筋网,加设长1.5 m的土钉,间距2 m×2 m。靠近坡脚处采用双轴搅拌桩进行加固,加固深度4.5 m。

2 地质水文概况

根据勘察结果,基坑场区覆盖层厚度较大,为典型的长江漫滩相沉积物。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层厚0.30~3.10 m,土层复杂,工程性质很差;素填土,灰黄-灰褐色,层厚0.30~2.90 m,层顶埋深0~2.40 m;粉质黏土,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层厚0.50~2.50 m,层顶埋深0.30~2.40 m;粉质黏土,灰黄色,软塑,层厚0.40~1.90 m,层顶埋深0.60~3.10 m;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色,流塑,层厚1.10~18.80 m,层顶埋深1.50~3.60 m;粉土,灰色,呈稍密状态,土层厚1.50~11.50 m,层顶埋深3.20~20.50 m;粉细沙,灰色,呈稍密状态,层厚1.30~8.30 m,层顶埋深7.50~11.80 m;粉细沙,灰色,呈稍密状态,土层厚0.45~14.50 m,层顶埋深9.60~22.50 m。

基坑场区位于长江东岸漫滩上,场区内水塘、河沟较多,勘察实测主要河沟、水塘水面标高为5.17~5.65 m(河沟、水塘水深1~2 m,淤泥厚度0.5~1.0 m)。

基坑场区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和弱承压水,潜水赋存于人工填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中,层杂填土富水性较弱,透水性较强,层素填土、层淤泥质粉质黏土饱含地下水,但给水性差、透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入渗补给,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较密切。弱承压水主要赋存于层粉砂及其以下的粉细砂、卵砾石层中,富水性和透水性较强。

3 监测方案

3.1 监测目的

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性质、施工条件和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难以从理论上预测到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理论预测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因此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

(1)对比监测数据与预测值,判断上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控制下步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实现信息化施工。

(2)通过监测,确保基坑开挖期间周边临时建筑物正常。

(3)通过监测,及时调整围护结构、支撑系统的受力均衡,使基坑开挖过程始终处于安全、可控。

(4)检验工程勘察资料可靠性,验证设计理论和设计参数,判断前步施工是否符合预期要求。

(5)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根据现场工况,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使施工优质安全、经济合理和快捷。

(6)通过跟踪监测,使挖土、换撑、拆除等阶段的施工科学有序,保障基坑施工安全。

3.2 监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

(3)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原则。

(4)关键部位优先、兼顾全面原则。

(5)与施工相结合原则。

(6)科学合理、经济安全原则。

3.3 监测内容

(1)桩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根据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在围护桩上端部设置桩顶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将监测点设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和端部,并在凸角等相对较危险点上设置,以便保证围护结构安全。桩顶沉降和水平位移监测设置了35个监测点,间距为40~60 m。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法,水平位移可采用前方交汇法、自由设站法和极坐标法。基坑监测采用了几何水准法和前方交汇法。

(2)坡顶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坑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点沿基坑周边设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处设置监测点,间距40~60 m。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的35个监测点设置在靠近围护结构的周边土体上。

(3)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监测深层土体侧向位移是为判断土体是否有失稳预兆及现象,为基坑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在基坑周边坑外土体中埋设30根监测斜管,孔深20 m。监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一周前埋设,监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的导槽对准顺畅,接头处应密封处理;埋设时测斜管应保证竖直,其中一组导槽应与基坑监测方向一致。

(4)支撑轴力监测。根据设计文件和规范要求,在承受较大内力的指定支撑端部或中部设置支撑轴力监测点,设置了12个轴力计,监测支撑内力变化,通过数字式监测仪测得读数;在承受较大内力的指定支撑端部或中部设置应变仪,监测支撑变形,通过数字式监测仪测得读数。轴力计量程宜为设计值的1.2倍,并在开挖前读取初始值。

4 有限元模拟

4.1 有限元计算模型

基坑工程面积相对较大,为了计算简明,取一个典型断面作为计算模型(见图1)。Plaxis有限元软件采用摩尔-库伦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对岩土行为的一阶近似,常用于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对于每个土层,可估算一个平均刚度常数。由于这个刚度为常数,计算往往相对较快。为了消除边界条件对模型的影响,断面深度取基坑深度的2倍,宽度取基坑宽度的2倍。模型左右两边设置水平位移约束,底部设置竖向位移约束。断面0~5 m为杂填土,5~12 m为淤泥质粉质黏土,以下为淤泥。岩土有限元计算参数见表1。

4.2 有限元计算结果

通过有限元计算分析,得出基坑水平位移云图、基坑竖向位移云图及支撑轴力图,得出如下结果:

(1)基坑底部土方开挖后,水平位移最大值为40 mm,出现在桩顶处;围护桩一侧土体产生向基坑内侧变形。

(2)基坑沉降最大值为-5 mm,出现在坡顶;坑底隆起最大值为40 mm,出现在基坑中部。

(3)支撑轴力最大值为510 kN,出现在与支座交接处。

图1 计算模型

表1 计算参数

5 监测结果分析

5.1 监测情况

坡顶位移29号监测点和桩顶位移23号监测点为典型断面沉降监测点。基坑开挖深度不同时,坡顶沉降和桩顶沉降见图2和图3,坡顶水平位移和桩顶水平位移见图4和图5。从图2—图5中可以看出,坡顶最大沉降为16 mm,桩顶最大上浮为33.4 mm,坡顶向基坑最大偏移量为24 mm,桩顶向基坑最大偏移量为39 mm。土体深层位移最大值为37.67 mm,出现在冠梁顶部。这些监测数据均在预警值范围内。

5.2 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

在开挖深度10.5 m时,24号监测斜管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见图6。从图6中可以看出,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最大误差4.43 mm,相对误差为12%。

桩顶上浮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见图7,坡顶沉降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见图8。从图7和图8中可以看出,基坑开挖深度至7.5 m时,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比较吻合,随着基坑继续开挖,设置在基坑附近的基准点出现一定沉降,导致实测结果大于计算结果。

6 结束语

图4 坡顶水平位移

图5 桩顶水平位移

图6 监测斜管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图7 桩顶上浮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图8 坡顶沉降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通过Plaxis有限元软件计算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形,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表明实测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基本吻合,变化趋势相同。但在基坑继续开挖过程中,由于基坑附近的基准点出现一定的沉降量,坡顶和桩顶的沉降与计算结果误差稍大。目前,基坑底板全部完成,上部结构正在施工,各项监测值均在安全范围内,表明设计方案与施工工艺合理。

[1]GB 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2]北京金土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Plaxis岩土工程软件使用指南[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坡顶计算结果监测点
保定市满城区人大常委会为优化营商环境固定监测点授牌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垃圾发电厂上的滑雪公园
矿车路线迷宫
矿车路线迷宫
趣味选路
扇面等式
超压测试方法对炸药TNT当量计算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