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艺术传播与汉语国际推广的交织

2013-07-13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汉语书法传统

奚 协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高等教育对外交往也日益频繁。外国人来华学习数量每年以约10%的幅度迅速增长,中国目前已成为留学大国。来华留学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来华留学工作,长期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保障来华留学规模在稳步中推进,学生结构呈现从进修到学历生不断增加,学历结构优化,生源国别日益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

现今国际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日趋活跃,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经济都产生了实质性的深远影响。

纵观我国自50年代开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汉语日益受到许多国家民众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来华留学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了解中国的平台,也为不同民族、不同种族青年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自2004年起,中国开始在海外建立以教授汉语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使之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园地。根据国家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116个国家建立了430多所孔子学院650多个孔子课堂,现在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已突破了1亿,汉语热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方兴未艾,孔子学院(课堂)已成为全球汉语推广的平台和品牌。

一个国家语言传播范围的大小和使用人数的多少,不仅代表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受欢迎的程度,更是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备受关注的体现,汉语热的背后实际上就是一种中国文化热,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众多外国人士急于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对此需求也越来越大。

自21世纪90年代末以来,对外汉语已经从单纯的“请进来”,发展为“走出去”的汉语国际推广,它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是扩展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领域。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国家汉办在全国建立了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同时,还陆续建立起推广中国文化的基地,如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少林武术基地(河南省教育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广播孔子学院邯郸学院太极文化国际培训基地、汉语国际推广中医药文化研修与体验基地(黑龙江中药大学)等。

但是,在跨区域和文化的学习环境中,来华留学生能否迅速融入中国当代教育体系下的教学模式与问题思考方式,能否较全面掌握现行社会背景下的课程构架与知识体系,能否在学习时间过程中实现自觉与自我认同,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实际而又迫切的问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现有教学过程的适应状况,将不仅影响到本人成长,关系到他们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到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的评价,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实际影响。因此,本着贯彻“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工作方针,我国的许多高校的一些专业纷纷为来华留学生开设了双语教学,普遍广受来华留学生的欢迎,并呈现上升态势。

深奥的中国艺术,较之于工科、医学等专业,双语授课成为开发难度较大的问题。究其原因如下:

一、英语教学中的表达难度——中国传统艺术的哲理性

中国传统艺术中书画经常会涉及气韵、性灵、节奏韵律,乃至关于自然、哲理、墨戏、笔意、诗意诸多要素。学贯中西的大文豪林语堂先生,在解释中国画特质之一“逸”时,他说,“欲将这个逸字译为英文,取其最相近的意义,只好用Fugitiveness一个字(这个字在英文中的原义为浮浪性),或许这个字能同时包括‘浪漫性’和‘隐逸精神’二种的意义,则它的意义就该很与逸字相近了”。 以西方人欣赏方式去解释中国书画中的含蓄蕴藉,林语堂先生运用中西艺术比较的方法以西方人可以理解的角度翻译中国传统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传统艺术的哲理精神,造成了翻译的难度和解释理解,以至中国书画无法面向世界很好的推广。

二、英语教材的翻译编写难度——东西方美术通才的缺失培养

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和绘画作为世界文化中东方文化的一部分,与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世界各类型文化有很大的区别。要向世界五大洲介绍中国艺术,要有图文并茂的外文专著,而此专著需要以西方人可以理解的角度来编写并翻译,包括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史、中国绘画美学、中国书法美学、中国绘画入门、中国书法入门、中国书画欣赏等系列外文著作。而编纂此类资料,需要如林语堂式的学贯中西的专家,而这又涉及对这种东西方美术均有研究之通才的培养。

综合以上因素,探索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教学贯穿于对外汉字教学中,对常用汉字进行有系统的选择和教学,重视汉字结构和造字理据的知识传授,加强汉字笔画和部件的书写训练、独体字和合体字的书写训练、汉字形音义的对应训练等,使对外汉字教学最终回归到中国文化艺术的教学。

中国的传统艺术是历代的画家、书法家、手工艺者等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他们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理解所呈现给我们的,反映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一幅文化长卷。艺术是另一种语言,而且,这种语言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已经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与全世界文化、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中国书法无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书法排在绘画之前,一是书法的成熟早于绘画;二是书法与绘画使用同一种工具——毛笔,书法的用笔与线条之美,对绘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申报书上这样写着:

“中国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书法就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复杂的结构形态和形、音、义相统一的特点,通过特殊的书写工具,可以产生出书法线条的丰富变化,从而形成一门复杂而微妙、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审美修养是从用毛笔练习写字,即练习书法开始的,是最基本的、常规的审美训练。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渐渐懂得了诸如典雅、清秀、雄浑、遒劲、飘逸、险峻等风格特征,养成了基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而要把字写好,又必须专心、细致,无形之中养成了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细致并且追求完美的精神。

汉字书写是感受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通道。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我国近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林语堂,上世纪30年代,为了向西方介绍中国人的性格、生活和艺术,专门写了著名的《吾国与吾民》(又名《中国人》)一书。谈到中国艺术,就首先选择了书法。他认为:中国书法“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的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故谈论中国艺术而不懂书法及其艺术的灵感是不可能的。”

艺术,是另一种语言。它是人类为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不断追求完美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人类精神的结晶,又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社会经济、文化氛围日趋活跃,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当今资讯的快捷、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生存方式、教育方式以及对我国传统文化和经济都产生了实质性的深远影响。中国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推广中国艺术理应是汉语教育与文化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无国界,无需语言即能传播,以传播中国艺术为特色的孔子学院或国际推广基地,比推广语言更容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猜你喜欢

汉语书法传统
书法
学汉语
书法欣赏
书法
《汉语新韵》简介
书法欣赏
追剧宅女教汉语
少年力斗传统
汉语与拼音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