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戏曲专业办学的实践与创新

2013-07-13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江苏省扬州市225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扬剧戏曲专业

王 玲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扬州文化艺术学校一方面具有普通职业学校的一般职能,满足文化市场需求培养中等文化艺术实用人才,另一方面也肩负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职能。作为江苏地方剧种之一的扬剧,发源于江苏扬州,发展于上海。其广泛流行于扬州、南京、镇江、上海及安徽、武汉、杭州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扬剧也于2006年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无论传承还是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1958年成立扬剧学校,后因文化革停办。1981年扬州恢复成立文艺训练班(今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招收扬剧表演专业学生,1985年扬州戏剧学校(更名)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历教育扬剧表演专业学生,1991年更名为扬州文化艺术学校,先后阶段性招收了3届扬剧表演专业学生。2000年后,随着戏剧的衰微和不景气,以及低迷的演出市场,各剧团对戏曲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戏曲学生的进与出都面临困难,学校的生存也同样面临困境。2007年,扬州文化艺术学校继续开办了“扬剧表演专业”,现结合办学实践,谈谈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扬剧办学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创新德育平台,彰显德育特色

学校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创新探索新模式——成立“任惠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室”。以“任惠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室”为平台,组织各学科领域德高望重的教学名师走进工作室,与学生采取集中交流、个别谈话等方式,开诚布公、坦诚相见、畅所欲言,谈思想、谈学习、谈人生、谈体会、谈不足、谈建议,形成了师生敞开心扉交流的新局面,对发挥各学科名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任惠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室还在师生中倡导实施“有功必赏,小善必录”、“道德储蓄” 活动;设立“德艺双馨”奖助学基金,不断争取社会支持募集基金,褒奖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和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从2005年成立以来任惠萍同志对学校戏剧专业捐款助学达10万余元,多名生活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以圆满完成了学业。此举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养成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很多学生获得了“德艺双馨奖学金”,在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任惠萍政治思想工作室以传承精神、创新方式、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主旨,用真爱教育学生,用真心关心学生,用真诚感化学生,用特色培育学生。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和考评机制

1.采用适宜的学制。针对表演专业的学科特点、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和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戏曲表演学生的培养其基本功训练要求高且难度大,功夫的练就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千篇一律地采用三年制、四年制的学制,有针对性的方案和计划也就无从谈起。鉴于此,制定特殊专业的学制五年或六年。

2.科学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在规范办学的今天,学校的艺术人才培养都有一定的范式要求,如课程安排上,规定了通识课程设置的硬性要求。如果我们简单化套用于戏曲人才培养这一特殊教育,不作增减,就会导致艺术教育异化为其他职业教育的翻版,如果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案,那就体现不了方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戏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设置应采取适合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要求,学校根据具体情况作自主调整与安排,使之更能适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中等艺术学校戏曲专业的教学分为文化和专业两大部分。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达到提高艺术修养的目的。在专业课中增加了《乐理知识与视唱练耳》《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史》《戏曲表演理论》等理论课程的教学。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也为更好地衔接剧目教育奠定基础。大量的剧目教学、实践课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穿插在学习的全过程。项目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最后一年,因为成品剧目的教学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的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3.合理的课时分配和分层教学。按照相关规定开足非专业课程课时量,实践下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专业领域的学习与训练时间,致使专业课课时得不到足够保障。势必会造成有限的时间学生专业成长收效大打折扣。所以在不影响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针对不同学生和行当特点改革课时分配,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经过前三年基本功训练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从第四年起对每位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实施个案培养,发展个人优势,重点学习适合自身发展的行当。

4.采取全面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和推动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戏曲教学评价方式依赖期中、期末考试类终结性评价。鉴于戏曲艺术自身的特点。评价方法将建立在教-学、观-演双向的基础上。将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把理论知识评分标准与能力检测标准有机结合起来;把基本功考核和剧目表演综合起来;采取学生自评法、学生互评法、专家会诊法、剧场效果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全面评价教与学,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常规管理的环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不同考核方式,充分挖掘个人优势和特长,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考核评价重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让每个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体现办学特色。

三、多渠道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纵观戏曲专业教师队伍总体情况: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年龄大的教师业务强,但因年龄原因将相继退休,若不及早做准备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影响事业的发展。即便有一定数量的中、年轻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专业水平则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戏曲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由于专业特殊性更需要学校具备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名家引领。为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剧团一线岗位需要的“非遗传承人”,在整合地方扬剧表演大师来校任教的基础上,聘请一批国内戏剧大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裴艳玲、孙毓敏、齐爱云等),拓宽学生知识面且提升学生综合表演能力,使之成为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体教师中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艺术大师的到来,不仅为扬剧这一地方戏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全新的理念,更为扬剧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采用“大师指导制”,不同剧种的大师定期指导,不仅使扬剧传承人兼收并蓄优秀剧种表演形式的能力,博彩众长,艺术修养步步提升,达到了高质态、快速培养传承人的目标,而且年轻教师作为助教跟进课堂,在教学内容不断推进的同时,也使年轻教师系统深入学习了专业知识。

2.重“双师型”队伍建设。专业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践,青年教师需要的是积累舞台经验,采用青年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剧目表演角色的方法,促进青年教师将理论知识不断转化为表演能力。在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过程中,每一剧目落实到每位青年教师,服装、头饰、道具、化妆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考虑到位,促进青年教师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演出水平同步迅速成长,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

四、创编教材,让教材更加贴近教学需求和市场实际的需要

学校培养传承人,规范且实用的专业教材是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保证。扬剧作为扬州地方传统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项表演技能、技巧的传授,大多靠老艺术家的口传心授。专业教材的编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汇聚力量创编教材。学校精心组织抽调专门人力,通过查阅档案、请教扬剧名家、访谈扬州文化名人、召集剧团一线演员座谈等途径,共同进行专业教材的编写。专业理论知识课程遵循“必需、重点”的原则,较为合理地选用、删减其它表演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界限,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适量和实用,让教材更加贴近教学需求和市场实际的需要。

2.融合百家之长,依托本土文化,创编地方特色教材。为适应社会对扬剧表演人才的新要求,身段 、形把、唱腔等专业技能课在遵循扬剧本土韵味的条件下,大胆尝试借鉴并吸收了昆曲、京剧等其他剧种(如《挑滑车》《扈家庄》《夜奔》《打神告庙》)的精华,形成了本校特色的扬剧专业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对毯技、剧目教学等教材不断调整,使教材内容更加切合扬剧表演专业实际的需要,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编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为学生剧目表演更贴近市场,更贴近生活。

五、创新实训形式,实现学生的技能与剧团岗位要求零距离

专业实训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创新专业实训模式、搭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训平台成为扬剧剧目教学中的中心工作。

1.舞台实践课常态化,改革校内专业技能竞赛。扬剧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舞台,每周定期举行舞台实践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舞台上展示,每次舞台实践课结束都进行专家点评,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力、感染力;将技能大赛按戏曲表演的行当、角色等分项进行,增加比赛的难度,提高技能比赛的含金量,一方面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可以为剧团未来确定学员的行当、角色定位提供依据。

2.参加高级别赛事,利用国家级电视媒体平台展示教学成果,创新专业汇报模式,接受市场的检阅。教学进入到高年级后,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比赛,为尖子生量身定做精品剧目,剧目教学是出戏出人的重要抓手。借助剧团一线演员的优势,为优秀学员排练扬剧精品剧目,参加中国少儿戏曲大赛和江苏戏曲“红梅奖”比赛,以及参加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2011年“快乐群英会”年度评选,专家评委肯定教学做到了“横向博收,纵向传承,功底扎实,教学方向正确对路”;使学生面对镜头站起来敢唱,走起来能演,动起来能武。学校拓宽思路,整合资源,借助央视《快乐戏园》栏目,拍摄了包括课堂教学、基本功展示、学生活动、学生管理、专家讲座等7集展示教学成果;创新专业汇报模式,实现学员到演员的自然过渡。毕业汇报剧目中每一个角色的塑造、每一句唱词的斟酌、每一招一式的推敲,都让学员的表演能力有质的飞跃。

六、创新举措——校团合作培育扬剧传承人

为服务于地方剧种的扬剧人才培养,促进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为扬州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扬剧人才为目标,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人才共享等多项机制。通过合作,学校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校团合作、演学结合的新途径;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探索实施了校团合作办学。校团合作是校企合作在中等艺术学校的具体化,是中等艺术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文化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专业剧团培养一线演员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剧团的场地、设备、服装、道具、师资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主要合作模式是“订单”式合作。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实现学校招生与剧团招工同步、教学与演出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学生是由学校和剧团共同选拔,教学计划也由学校和剧团共同研定,剧团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表演艺术家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剧团全面融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舞台演出实践的紧密衔接,为培养优秀的扬剧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七、发挥学校的综合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传承人

纵观扬剧事业的发展,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离不开学校的精心培养。目前在省、市、县及民营扬剧团中的绝大部分骨干演员都毕业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这所学校为扬剧事业的发展和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至今扬剧专业共招生4届207人次,她们已成为扬剧事业的优秀接班人,李政成、葛瑞莲、孙爱民、王瑞如、赵紫君、陈俊、王斌、张四新、熊小萍、汪晓燕、张卓南、秦小天、蒋玲、张爱萍、龚莉莉并获得了国家一、二级演员的称号;王瑞如参加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扬剧大奖赛时获“白玉兰金奖”;李政成已成长为扬剧领军人物,获得“戏剧梅花奖、文华奖和白玉兰金奖”;后起之秀游佳琦、王紫薇,汪媛、徐梦雪、陆海峰等同学已在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第五届江苏戏曲“红梅奖”比赛中荣获较好成绩。

八、对戏曲专业办学的几点思考: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当前专业课程结构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社科知识的不合理现象,在培养传承人的主题下,中等艺术学校应以培养“一专多能”,和谐发展的艺术人才为目标,重新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技”与“能”兼用。专业课除了要训练基本功外,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思考、欣赏、甚至自己创作。适当突出欣赏课、理论课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将其他艺术门类的元素嫁接到戏曲教学中,让学生在欣赏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与其它知识融合。戏曲专业的教师普遍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加强,忽视对学生其它人文社会、科学技术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一谈到专业知识就眉飞色舞,而对其它人文社科知识却羞于开口,而学生的文化修养低下往往限制了其今后的发展,反之,文化知识的广博又对专业知识具有促进作用,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广博的文化基础。所以,课程结构体系还应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以后创作和表演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打好基础。

2.调整课程内容设置。结合目前专业毕业生现状及新时期对戏曲人才的要求。为了让戏曲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有必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进行适时调整。除唱念外的其他基本功训练要以“京、昆、体、舞”为主线,同时结合武术、音乐等内容,充分发挥艺术学校资源优势,使表演的形式更丰富多彩,将现代表演教学思想融入传统戏曲教学的实践,也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践课程应当穿插在一、二、三年级,可以利用寒暑假固定,将学生安排剧团实践。社会实践绝不能敷衍了事,要有专业老师的陪同,要有一定时间的保障,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教学大纲的指导,总的来说,社会实践应随着年级的增高,要求也越高。通过社会实践,一、二年级侧重于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三年级起则是学生对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有理性的分析,目标的定位。所有的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整。建议:戏曲专业的建设应该走“1+1”的做法,即既要继承发扬“口传心授”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也要不断探索学校教育的新举措和特色,在课程的体系结构、课程的内容设置、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完善扬剧传承人培养的教学方法,为扬剧事业的传承和发展继续起到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开辟社区实践基地。一方面通过社区实践基地,扩大扬剧的影响,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扬剧;另一方面促使实践实训工作日常化,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

4.院校衔接提高学历层次。中等文化艺术学校受师资以及办学条件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培养的扬剧传承人在文化底蕴和专业综合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深造和进修,但戏曲院校为数不多,入学门槛高。学校正积极与中国戏剧学院洽谈毕业生继续深造,以2+2的模式培养扬剧传承人的学历层次。

现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这样大背景下,毋庸置疑,地方艺术学校更应承担起传承本土剧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职责。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剧种的繁荣发展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文化建设者,为做大做强扬剧文化产业提供必须的人才支撑。

[1]陈菁.高翔.中等职业艺术学校戏曲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

[2]杜长胜.关于当前戏曲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建议.中国文化报.

猜你喜欢

扬剧戏曲专业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戏曲从哪里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分析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