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右玉道情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

2013-07-13安永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道情曲调唱腔

安永明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一、右玉道情的衍变和发展历程

道情有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之分,它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中的经文是古散文,只能吟哦,道家把它改编成韵文,才能随着乐器的奏鸣演唱,这种演唱规范后就叫“经韵”“经腔”,也叫“步虚声”。但据《中国曲艺通史》一书论述,道情的生成与演变,与古代的俗讲、变文、鼓子词、教派宝卷、诸宫调等艺术门类都有密切的联系。

唐时佛教盛行,佛教徒在寺院开展僧讲。道家也仿照这种方式开始搞俗讲,称道讲。到宋代,出现了一种相类似的说唱伎艺叫鼓子词,以鼓伴奏,音乐以一个曲调反复演唱一个故事,但内容首次与道情有了联系,出现了以鼓子词形式写的道情诗,叫做道情鼓子词。

明朝,鼓子词发展为诸宫调,形成曲牌联缀的唱腔体式。《中国曲艺通史》认为,明朝末年出现的叙事说唱道情,就是民间宗教家在全国各地“开荒布道”时将宝卷乐曲带到各地形成的。明代戏曲理论家朱权所列的15种乐府中,道情排在第3位,有“渔鼓打遍三江,道情唱遍天下”的说法。

宋代出现说唱道情,在北宋末年,最早时期为宋徽宗时的太尉曹勋的作品《江曲道情》。在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有八仙茶访”和像张守道、叶道等不少唱道情名家一类的歌馆,这是道歌的高度发展时期。

说唱道情演变为戏曲形式,是出现在清代以后。据《山西省剧种概况》中记载,晋北戏曲道情,在剧目和音乐上掺杂着梆子戏的成份,如文坊牌子曲、武场锣鼓经、唱腔中的“滚白”“介板”“流水”等,几乎与北路梆子完全相同。可见在北路梆子之后道情登上了戏曲舞台,自清代以来,梆子戏是一种新兴戏曲艺术,也就不过一、两百年的时间,晋北道情已经演变为戏曲形式。

目前,尚存的道情艺术在我国南北十五个省区就有四、五十种,而在山西一省就有洪洞道情、长子道情、晋北道情、阳城道情、临县道情以及永济道情,其中晋北道情包括了神池道情、右玉道情和大同道情三大派系。右玉道情主要流布在山西北部地区、内蒙古南部地区。

据老艺人回忆,右玉道情是从“川底”即应县、怀仁一带传来。右玉道情作为晋北道情的派系之一,并没有同步起源于清代,清代时期,右玉道情没有演唱道情的艺人,也没有班社。直到民国初年,晋北一带最早的一个职业班社出现了,即武为周道情班。其班主是应县人,名为武为周,职业以领戏班为主,他在村里集聚了二十多个艺人,经常在应县、浑源、怀仁、大同及山阴一带演出。后来有应县人鲍存教道情,怀仁人樊掌才拜其学艺,右玉人杨白、梁祥、李二毛、小米拴等拜樊掌才为师学唱道情,梁祥带徒弟王存基、韩银顺等人,杨白又带徒弟曹丕富、贾全、孟占明及刘根儿等人在右玉南山一带逐渐开始发展道情,从那以后,演唱道情的艺人右玉县本地开始发展。解放后,随着对地方戏种的重视和保护工作的不断加强,右玉县在一九五六年新组建了“右玉县道情剧团”,期间培养了大量的演职人员,实现了快速发展,不断壮大。一九六八年因文化大革命运动解散了“右玉道情剧团”,一九七0年冬,重新组建“右玉道情剧团”,特别是在一九八四年全县设有二个道情剧团,原道情剧团为一团,从雁北艺校毕业的学生组成右玉道情二团(也称青年剧团),共有男女演员70人,乐队30人,共计106人,随着地域、师承的不同,遗产保留或散失的不平衡,逐步形成了具有风格多样、特色鲜明以及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二、右玉道情的音乐艺术特色

道情戏是在道情说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唱过程中,主唱者手持简板、怀抱渔鼓,击节说唱,而采用四胡、板胡、竹笛伴唱及伴奏的人就有五六人,对于各种叙事、抒情的表演主要采用曲牌连缀为主。道情的演出形式,决定了道情的音乐艺术,有唱腔、乐器和伴奏音乐三部分组成,并经历了发展、演变和革新。右玉道情的音乐艺术同样如此。

(一)唱腔曲调

道情音乐比较丰富,现收集整理比较完备的曲调有九十六种以及套曲十三种,其唱腔是联缀诸宫调的一些曲子,从而组成具有层次的大型唱段,形成联曲体。每种套曲又有六种不同的曲子,分别为平、苦、抢、紧、正、反,其中“平”表示为正常的情绪,“苦”表示为凄凉、愁苦的情绪,“抢”表示唱腔类似“抢”一般地速度,结构较为轻快、喜悦,“紧”表示唱腔结构紧凑,正调演唱的曲调为“商”字调;用反调演唱的曲调为“徽”字调。此外,道情为弥补本身的不足,又巧妙地借鉴了昆曲以及“晋剧”中的“滚白”“流水”以及“介板”的唱腔。道情特定乐器为音乐伴奏中的“渔鼓”,其梆子剧种与文武场乐器几乎相同。大致可分三大类:

第一类:古词唱曲。即以古词曲为主,兼有少量配合七言、十言变文体唱词的曲调,相传道情有七十二调,若干小调。但现在收集起来的,仅有六十多曲,这些曲调,无论是唱腔的组织形式、唱法、曲式、节奏、旋律,还是唱词结构等,其格律都非常严谨。

1.唱段的结构体制和组织形式。利用某些曲调的不同宫调或相同宫调,根据所需的临时相互联缀组合而成,这种组合,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只是根据情绪要求。

2.曲调的规范化和成套化。右玉道情的曲调,从句式、段落、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格律要求,变文唱词是由十字调和七字调组成了的唱腔曲调,这类曲调句法无复杂或固定格式的限制,结构较为灵活,以便于反复,一般使用较多的是右玉道情。与这样的词曲类似的唱腔有:《耍孩儿套曲》《西江月套曲》《梅花调》《红袍》等。如《耍孩儿》的词式结构:

第一乐段

第一句:终南山,是吾家,

第二句:腊月天,开鲜花,

第三句:茅庵草舍无冬夏。

(乐队奏过门)

第二乐段

第四句:仙桃仙果般般有,(转辙)

第五句:对对童儿捧仙茶,

第六句:洞门外悬挂葡萄架。

这些古词曲,变文唱词的唱腔曲调,把不同的调性、调式、情绪、节奏曲调规范成套。

3.虚腔衬字的运用。右玉道情唱腔音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衬字的运用,也就是嗨道情,在右玉道情唱腔中这种嗨嗨腔出现比较频繁,它不仅用于填补虚腔,在实际唱词中也频繁地夹杂使用。由于道情衬字掺杂使用过多,使人在唱的过程中感到杂乱无章,不易理解其含意,从而使一道情的表现力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第二类:专用曲和插曲。这些曲调插曲多数来自民歌小调,为数很少,用场不大,系由其它剧种或民歌小调吸取而来,体现了右玉道情杂取众长、海纳百川的开放式发展衍变。如“红板”,由秧歌吸收而来,专用于吊死鬼上场。京剧“南罗子”与“南罗子”几乎相同,哨呐只吹奏托腔过门,唱的过程中无伴奏,通常丑官坐堂较为多用。如“银扭丝”“腊梅花”等和江南民歌基本相似。

第三类:由梆子戏中吸收而来的板腔体唱腔曲调。道情音乐缺乏豪放、激昂气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道情由梆子戏中吸收而来的板腔体唱腔,但这类唱腔曲调还未与道情第一类唱腔改造成为溶合的曲调,使人在听的过程中会感受到杂乱之感,但也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以及移植其它剧种的剧目,开拓了新的戏路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滚白”“介板”“流水”等。

(二)右玉道情的乐器

右玉道情的传统乐器是渔鼓和简板。渔鼓由长100公分,直径7公分的铜质园简制成,一端蒙上脂皮,用单手手指敲打。简板用长100公分宽5公分的两块顶端弯曲的竹片制成。当戏曲道情形成后,渔鼓延用至今,由于加用了鼓板,简板逐渐淘汰。

右玉道情的乐队亦分文场、武场两大类。文场乐器最初有:笛子、上弦板胡、下弦板胡、四胡。武场乐器有:渔鼓、梆、大钗、小钗、大锣、小锣、梆子、四块瓦。随着戏剧事业的发展,右玉专业道情剧团的乐器几经变化,目前文场所用乐器有:笛子、板胡、四胡、二胡、三弦、笙、杨琴、琵琶、大提琴,也尝试加用过一些西洋乐器,如小号、单簧管等。武场乐器现在有:除沿用过去的还加了、碰铃、吊钗等这样更便于道情剧情的发展。

(三)右玉道情的伴奏音乐

右玉道情的乐器伴奏,力度较强,以短、小、强、急为主,大多数唱腔过门的伴奏都加入了小钗、小锣及渔鼓,甚至有的过门大钗、大锣都用,笛子较多使用上下滑音、花指等技法,板胡用混弦演奏法,使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点,演员的唱腔往往被乐队演奏的热烈气氛所掩盖了。

北路梆子与右玉道情的武场锣鼓点大同小异,丝弦曲牌、哨呐曲牌基本都引用的是晋剧曲牌。

(四)右玉道情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戏剧事业的不断发展,用传统的道情音乐塑造现代戏的新舞台形象都会深感不足。本着“推陈出新、保持风格”的原则,右玉道情从唱腔曲调、演唱方法、乐队设置以及表演形式、舞美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传承和发展,使这一地方戏曲剧种日臻完美,更为广大群众喜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演唱发声方面。在过去,演唱道情的艺人发声主要依靠后嗓子,发音位置通常靠后,这样会使喉头感受到压迫,从而导致气习无法流畅,很少能利用头、鼻、口腔的共鸣,音乐沉闷厚浊,吐字含糊不清,尤其是在旧社会演唱道情的艺人几乎都是男演员,并且由男演员扮演舞台上的女性人物,也用后嗓进行演唱,这种一律用后嗓不分男女老幼的演唱特点,正是形成了右玉道情的演唱风格。随着人民解放后,演员角色的增加和人民欣赏水准的提高逐渐尝试更科学的发生方法,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寻求胸、脑、鼻、口的和谐共鸣。这样,演唱声音流畅、吐字清楚,更好地塑造了舞台形象,虽然失去了传统道情用后嗓演唱的独特风格,但必尽为带来好处,也得到了观念的认可,一直延用至今。

2.唱腔曲调方面。虽然道情曲调丰富,但用来表现各种情绪的唱段和塑造舞台上各种性格的人物形象,还略显单一,唱腔曲调还缺乏慷慨激昂情绪的表现力。于是出现了对原有的一些唱腔曲调的传承和发展。比如《步步娇》这个调原来结构简单,只有上下两句反复演唱用于叙述性的大段唱腔,结人以单调之感,在这两句的基础上后来经过多次改革后发展成为四句,之后又被发展成六句,目前这个腔曲调已成了右玉道情的主要曲调。

3.乐器伴奏方面。“火爆”为其伴奏的主要特点,往往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容易形成一道“音墙”,从而失去了韵伴奏的作用,使观众无法听清演员的唱腔吐字。在乐器配置方面和演奏技巧及配器方面都有了发展。乐器的配置由过去的两大板胡改为了一把板胡,四胡也由大音筒改为小音筒。在演奏技巧和配器中,过去道情的打击乐器较重,尤其是鼓板,在唱腔中打法不讲究,任意花打,含混不清,以后学习晋剧的鼓板打法,节奏较快,干净利落。这样便于更好地烘托了戏剧气氛和演员的演唱。

三、右玉道情的剧目

当道情艺术逐渐由宗教艺术的羁绊中解脱出来,走向了民间的时候,终究会形成了一套传统剧目。

这些剧目分别是,十六个会戏是:《降香》《李逵下山》《头渡林英》《分庭》《劈棺》《二度林英》《闹花园》《拷打林英》《杀狗》《芦花》《杭州卖药》《打经堂》《张良撇家》《枷》《合凤裙》《翠红下书》;八个出戏是:《换妻》《拉老汉》《赶脚》《打碗罐》《摸牌》《求妻》《捉虎》《打刀》;八个本戏是:《小桃研磨》《高楼庄》《刘全进瓜》《周公八卦》《蝴蝶梦》《经堂会母》《李达开店》《五龙台》。

在解放之前,这些节目基本在道情的班社中上演,自成立右玉县道情剧团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并根据生产生活实际,新编了一些反映当时生产生活、风俗人情、社会现状等剧目,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写照。

随着右玉道情的发展,右玉道情已经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晋北地区。2006年,右玉道情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0年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活动中,右玉道情《右玉精神颂》荣获“最佳演出奖”,成为山西省选录的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之一,右玉道情成为右玉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宣传右玉精神,扩大右玉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右玉道情也在右玉精神的强大感召下,必将历久弥新,焕发新的光彩。

猜你喜欢

道情曲调唱腔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上高道情说唱艺术初探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闲话“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