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多芬晚期的音乐创作特征

2013-07-13袁琪行邵阳学院音乐系湖南邵阳422000

大众文艺 2013年24期
关键词:奏鸣曲交响曲乐章

袁琪行 (邵阳学院音乐系 湖南邵阳 422000 )

贝多芬的创作晚期正是欧洲统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着残酷的镇压。贝多芬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支持者,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封建复辟倒退这一现实极为不满,他感到沉重、彷徨,创作陷入低潮。贝多芬的晚年时期一直在与精神危机、经济压力、家庭纠纷、耳疾等困难战斗着,这一切都使他在晚年时期的创作中走向内省,音乐此时与内在自我的联系要比与外在客观的描述更为紧密。

贝多芬晚期创作了《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和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等一系列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作品,结合贝多芬晚期的社会生活背景及生活境遇来分析其作品中的哲理性、戏剧性和浪漫性。

一、贝多芬及其创作时期

1.贝多芬的生平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十二岁,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像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

2.贝多芬创作时期的划分

(1)早期阶段(1770-1802年)

这个时期又可以细分为“波恩时期”和“维亚纳时期”两个时期。这是贝多芬思想性格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波恩的宫廷和贵族都有喜欢音乐的传统,因此波恩浓厚的音乐氛围孕育了年轻的贝多芬。 因为波恩当时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德国“狂飙运动”的影响,这促使了贝多芬和他的好朋友一起崇尚自由、博爱、人道主义等进步思想。早年的贝多芬虽然没有莫扎特幸运,他面对着粗暴的父亲、困窘的家境,但恶劣的环境却培养了贝多芬坚韧的性格与独立自主的意识。

在此期间后期,他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炼狱——耳聋、失恋等,巨大的痛苦导致贝多芬在海里根施塔特留下遗书准备自杀,但最终,他对艺术的崇高追求战胜了他的沮丧,音乐成了他生命中的光环,使他继续在不幸中生存、奋斗。

(2)中期阶段(1803~1814年)

这个时期亦称作贝多芬的“巅峰时期”或者是“成熟时期”。在这个时期,贝多芬创作如潮,例如从第三交响曲到第五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到第五钢琴协奏曲等等,显示出他非凡的人格和艺术魅力,受到世人极高的赞誉,与海顿、莫扎特并列为当时三位最伟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音乐没有海顿的幽默、自得其乐、随遇而安的精神,也没有莫扎特的典雅、匀称、清晰、纯美,但就像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一样有着繁多的变化,令人惊诧的意外和令人难以接受的长度与演奏难度。蕴藏于贝多芬音乐中的热情与力量就像他奋斗的意识一样。

(3)晚期阶段 (1816-1827年)

贝多芬的晚年非常不幸,完全失聪,生活不能自理,身体也每况愈下,可谓贫病交加。然而,生活上的打击并没有让贝多芬失去坚强的意志,他内心的信念支持着他创作出了非凡的作品。此时的他已经淡化了中期那种张扬的英雄主义理念,开始追求更为个人化的哲理沉思,音乐创作变成了真正的“个人写作”。这使得贝多芬能够非常自由的运用各种技法处置传统曲式结构,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和思绪。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作品

1.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首演当晚音乐厅里座无虚席,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参加盛会,贝多芬的往年好友兹梅斯卡尔,正卧病在床,他要求别人用担架将他抬 到剧场以恭奉盛会。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呼、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的合唱,故此作品又称之为“合唱交响曲”。也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

2.奏鸣曲

《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

A大调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作品101号

01 I. Allegretto, ma non troppo 第一乐章:不过分的小快板

02 II. Vivace alla Marcia 第二乐章:活泼地,进行曲风格

03 III. Adagio, ma non troppo, con affetto-attacca第三乐章:柔板,不过分地,感情丰富地——紧接下段

04 IV. Allegro 第四乐章:快板,Sonata No29 in B flat major op.106,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06号

05 I. Allegro 第一乐章:快板

06 II. Scherzo Assai vivace 第二乐章:谐谑曲;甚活泼地

07 III. Adagio sostenuto Appassionato e con molto sentimento 第三乐章:舒缓的柔板;热情地,非常多愁善感地

08 IV. Largo-Allego risoluto 第四乐章:广板——有力的快板

CD 02 DG4497402 贝多芬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2

Sonatas No.30 in E major, op.109

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作品109号

01 I. Vivace, ma non troppo 第一乐章:不过分的快板

02 II. Prestissimo 第二乐章:最急板

03 III. Andante molto cantabile ed expressivo 第三乐章:如歌的、充满表情的行板

Sonata No.31 in A flat major op.110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110号

04 I. Moderato cantabile molto expressivo 第一乐章:如歌的、非常富于表情的中板

05 II. Allegro molto 第二乐章:甚快板

06 III. Adagio ma non troppo-Fuga Allegro, ma non troppo 第三乐章:不过分的柔板——赋格;不过分的快板

Sonata No.32 in C minor, op. 111

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11号

07 I. Maestoso-Allegro con brio ed appassionato 第一乐章:庄严地——有活力的、热情的快板

08 II. Arietta. Adageo molto semplice e cantabile 第二乐章:小抒情曲;非常纯朴的、如歌的柔板

3.声乐套取

贝多芬作为欧洲音乐史上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者,对于他的作品,人们最为熟悉的是交响乐、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他的音乐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欢乐与痛苦、光明与黑暗的拼死搏斗,最后达到和解。然而,贝多芬也有温柔多情的一面,这多体现在他的器乐小品和歌曲中。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创作于1816年,编号第98号,可谓是英雄深情的集中体现。此外,这部作品也是德国艺术歌曲史上的第一部现实意义上的声乐套曲,是其后浪漫派同类作品的开先河之作。众所周知的——贝多芬不幸命运:耳疾和多病,以及失恋和其他种种烦恼等,也汇成内在的创作动力。于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汇合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它透过贝多芬这个特殊的灵魂,奇迹般地化成溶岩那样炽热的旋律和音响。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了的,寻找不到的,贝多芬只有一个人独自到音响艺术世界中去寻觅。《致远方的爱人》就是贝多芬用音符写成的缠绵情书。

贝多芬创作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由六首歌曲组成,这六首歌曲分别是:1.我独自坐在山坡眺望, 2.远方群山苍茫,3.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4.小鸟带着我一起飞翔,5.五月春回大地,6.你和我虽远隔重山。这六首歌曲一气呵成,中间通过钢琴连续的进行把它们衔接了起来。

三、贝多芬晚期作品的音乐特征

1.哲理性

哲理,是指能够使人的精神获得新生的原理或概念。本文所说的贝多芬作品的哲理性是指贝多芬用象征光明、祥和的音乐来讴歌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生理想,同时对自己的人生哲学做了一种艺术概括。

(1)英雄性的升华

英雄的痛苦与欢乐、失败与成功的各种感受,成为他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贝多芬的内心充满着自由、平等、博爱,一切腐朽的社会制度被改革,他这种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思想,也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贝多芬的《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在演出后,当时的的评论虽然大都不怀好意,但是到了《第三交响曲》演出的时候,这些惯于吹毛求疵的评论家们却又回头指着《第一交响乐》说这才是典型的交响乐。《英雄交响曲》的完成,标志着贝多芬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成熟阶段。从前两部交响曲到这部,贝多芬个人感情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即对人类和反战的思考、以及对和平的热衷。在思想上的飞跃使得接下来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大获成功。

贝多分子创作《第四交响曲》之前已经在创作《第五交响曲》了,但是当时他不断受到经济的压迫,只能把《第五交响乐》的写作放在一旁去专心创作《第四交响曲》。《第四交响曲》向人们揭示了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是贝多芬情绪的一种宣泄,这也说明了贝多芬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与激情。《第五交响曲》展现出的英雄和命运、自然和一切不可知因素的搏斗场面,创作情感已开始从个人转向大众,从主观转为客观,明确了英雄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可谓是贝多芬英雄气质的再次飞跃。《第六交响曲》的意境仿佛是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体现了贝多芬对大自然产生了哲学式的理解和思考。《第七交响曲》的主题是“英雄与人民”,贝多芬他坚韧并且乐观的精神在作品中得到尽情的发挥, 仿佛在精神世界中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苦,找到梦寐以求的乐土。《第八交响曲》贝多芬自认为是小交响曲,它像是一首暂时休息和回忆的乐曲。贝多芬在这个作品中似乎在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嘲笑过去的自己对生活所抱的种种幻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音乐领域的伟大成就的总结,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它体现了贝多芬音乐的思想境界、革命热情和不懈追求的艺术理想。《第九交响曲》的末章《欢乐颂》用人声歌唱, 在歌声中乐声中号召全世界, 全人类尽情的拥抱在一起, 用团结友爱的乐声和胜利的欢呼声赞颂美的喜悦,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切渴望。

(2)共和理想的集中显现

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与人类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家,他把音乐当做武器,力图以他塑造的明确具体的英雄形象来唤起人们对变革社会的积极行动。实现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共和理想。他的音乐创作与社会现实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世界音乐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此人们称他为一切大师中都无法比拟的大师。

贝多芬用最为适当的音乐形式来表达《第九交响曲》的宏伟构思,他在音乐结构、旋律特征、和声配器等方面打破了音乐传统习惯的传统。他极大的扩充了交响曲的篇幅,奏鸣曲式所具有的巨大的张力渗透在整个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之中。前三个乐章里的音乐素材所表现的叹息、彷徨、斗争都在暗示、隐现、趋向最后《欢乐颂》这个《第九交响曲》制高点的出现。全乐章可以分为两个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包括引子、大提琴演奏的宣叙调、对前三章主题部分的回忆、《欢乐颂》主题的乐队呈示。第二大部分是人声与乐队的混合部分,由具有回旋性的四个合唱段组成。从第四乐章开始的一个乐器部分可以看作引子。

贝多芬用合唱、重唱、独唱和管弦乐队谱写着自己神圣的共和理想,讴歌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欢乐,充分表达了席勒《欢乐颂》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激情澎湃的歌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这《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切渴望。

2.戏剧性

贝多芬的内心是复杂的,有时沉思,有时幽默,有时快乐,有时悲伤。各种各样形象的交织在一起,都会产生生动的戏剧性。相比之下,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现音乐的戏剧性、紧张性,是贝多芬喜欢使用的创作手法,也是贝多芬的音乐所具有的非常独特的一面。

(1)大幅度力度对比

力度是音乐的重要表现要素之一,在形成作品逻辑结构、表达作曲家情感起伏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贝多芬的钢琴音乐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力度表现范围,而且赋予力度对比以前所未有的内涵,使力度处理在贝多芬音乐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拥有和曲式、和声、节奏、旋律、调性等因素同等重要的表现力。

力度级排列顺由弱到强依次序是:ppp, pp, piup, p,f, piuf, ff。这些力度记号以“f-p”公式组合,或相反,突出了对比。他又将力度由强到弱称为“力度收缩”,即力度不经逐级递减,力度由弱突强的变化,称为“力度侵入”,即力度不经逐级递增。这是力度级的具体表现方式,它们都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在音乐表现上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效果。“力度收缩”和“力度侵入”在一些段落中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造成矛盾的持续冲突,赋予音乐以突发性和戏剧性。贝多芬的奏鸣曲经常可以看到ff/fff-p4pp/ppp的标记,他喜欢用这样的力度的强烈对比,表现情绪的大起大落和他内心的矛盾。

贝多芬除了在力度的强烈变化,也常用突强或突弱来增强音乐的意外性和偶然性。首先是不通过渐强而突然出现强音。通常,无论演奏者把声音弹得多强,都不一定能造成紧张的效果,倘若一开始是连续的弱奏,突然出现强音,将会形成强烈的音响对比。渐强将音乐发展推向乐句的高潮点,本应该是出现的是最强的音,贝多芬却常常使用突弱,造成一种突然性,让人感觉“峰回路转”。然后是强后突弱。这种手法一般是在正拍上,接下去的音突然变弱,有如晴天霹雳,后面立即弱下来,表现出无限的痛苦和叹息。贝多芬有时也使用更强烈一些的对比的标一记。贝多芬除了大量使用重音记号来表达激动的情绪外,他还常常在弱拍或后半拍上大量使用强音,表现情绪的大幅度波动,预示激烈的情感。

(2)主副部对比的扩大

贝多芬在他的作品尤其是钢琴奏鸣曲中,常使用主部与副部对比的创作手法。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整个乐章主题的呈示与音乐发展的基础,通过主题对比的形式来表达最基本的乐思。呈示部的主部与副部主题是建立在并置对比的基础上,后者通常前者部要长,通常充满歌唱性,从音乐对比、变化、冲突、发展的角度来看,副部作为一个叛逆主调的力量而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与主部相互矛盾冲突的位置。

如op.111:因是这是贝多芬晚期的作品,主部的主题没有过去主题的那种安逸、开放的冲动,但仍然会是极其有特点的宏伟与庄严。感情不是公开和坦率的,在被理智的指示所压抑和束缚中,它一直痛苦地追求直率,但是却不能如愿。副部的主题具有田园风味的歌咏性乐句,仿佛置身于自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之中。

贝多芬在音乐形象上与色彩上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着重运用两个对比性主题形象的交替与深刻变化,使戏剧性达到自然化程度。

3.浪漫性

贝多芬是一位站在历史交界点上的伟大音乐家,他的创作不但体现出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创作的精髓, 同时开启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贝多芬为浪漫主义的后辈揭示出音乐艺术巨大而神秘的魅力和潜力,预示着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1)抒情性增强

贝多芬的作品特别是他晚期的创作已经明显体现出了向浪漫主义时期过渡的趋势。这时期的贝多芬沉浸于自己的遐想和思考中。他崇尚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反对封建统治,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描绘,把情感和想象提到了首位。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 E大调),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的和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相当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而丰富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全曲。这首奏鸣曲最精彩的就是它的第三乐章,是由优美的行板和六个变奏组成的,它是全曲的重心所在,是整个奏鸣曲的构思基础。整个奏鸣曲建立在这样柔和而严谨的气氛中,启示出钢琴明亮音色的奇迹。

(2)个人情感表达突出

贝多芬的一生和他的音乐并非只有英雄气概, 同样也有着缠绵徘恻挥之不去的儿女之情。在现实生活中,贝多芬有真正的喜爱过好几个女子,但很不幸的是,贝多芬的感情不是被对方拒绝,就是在发现了挫折后自己退出。在经历了反复的情感挫折后,贝多芬最后选择了独身,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的,寻找不到的东西,他在音乐的世界里去寻找。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作品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正是他为世人展现其人性柔情一面的经典作品。这首套曲以爱情为主题, 音乐中纯粹抒情性风格代替了以往在贝多芬作品中占统治地位的英雄风格。音乐中充满激情和幻想,在这优美亲切的旋律中,就像是贝多芬对爱情的倾诉。贝多芬以“自我”为中心创作题材,借用诗歌的内容深情地表达了他对爱人的情意。歌词深刻地意味了贝多芬的极大痛苦经历和其曾经对爱人的爱,他用最诚挚的语言和激情完成了这部抒情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现贝多芬作曲的个人的体验和思想。

四、结语

通过上述对贝多芬晚期创作特征的粗浅分析,不难得出:贝多芬晚期的作品由于贝多芬晚年生活的孤独、凄凉,走向内省,一步一步走向了他内心的最深处。使他在晚年的创作中,具有哲理性、戏剧性、浪漫性的特征。尤其是贝多芬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音乐应当是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的音乐至今让人发自内心的震撼,正是发自贝多芬内心的声音找到了通向人类心灵的路,使后辈从中领悟到艺术与人生同样原无定轨,而独立前行的足迹终会积累成众人追随的大道。

专著类:

[1]赵鑫珊著.《贝多芬之魂》.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8,12 第一版.

[2]郑兴三编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3第一版.

[3]罗曼·罗兰著. 《贝多芬:伟大的创造性年代从<英雄>到<热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8,4 第一版.

[4]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7,第二版

[5](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中国至公出版社.2005,1,第三版.

论文类:

[1]高宗仁.《 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浅谈》,《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总第379期.

[2]宋欣语.《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特点》《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7期.

[3]丁玎玫.《从贝多芬晚期钢琴作品探究其创作风格的变化》,《大众文艺》2011年第18期.

[4]齐易.宋红强. 《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格的嬗变》[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3),6-15.

[5]朱修启.《西方音乐风格演变的内涵辨析》 [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4,34-35.

猜你喜欢

奏鸣曲交响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月光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厨房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
呼噜奏鸣曲
晚霞剑影交响曲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