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与明清江南乐游文化
2013-07-13郑锦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广东深圳518055
郑锦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动画学院 广东深圳 518055 )
明清时期,旅游文化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熟。明代王思任着意钻研旅游之道,提出“游道”说。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徐霞客、李时珍等旅游家及学者,另外考据之风波及旅游,把旅游和治学、学术结合起来,如顾炎武、沈德潜、姚鼐等人。江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繁荣,人文昌盛,交通便利,旅游最为发达。“吴人好游,以有游地、有游具、有游友也。”文人出游、有利于戏曲作家、理论家互相交流、切磋,并把发源于江南的昆曲推向全国。
一、昆曲中的乐游
明高濂《遵生八笺》“溪山逸游条”中说到士大夫旅游时追求的情趣,“四时游治,一岁韶华,毋令过眼成空,当自偷闲行乐。”一年四季的春花秋月,晨昏阴晴,有着不同的赏玩方式,体现了人在大自然之中随分安处的悠游。乐游文化反映到昆曲里,既体现在传奇作家尤其是江南地区作家的作品文本里,也体现在昆曲舞台表演中。
(一)传奇文本中的游
明清乐游文化反映到昆曲里面,以游为题的剧出,就有陆采《椒觞记》中的《西湖游闹》《旅馆椒觞》,《浣纱记》的《姑苏》《采莲》等。明清传奇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了各种不同向度的游。
游,并不都是柔风和景、花好月圆下的畅快。游,有时是穷途末路,有时是生离死别。《琴心记》第二出《相如倦游》中,相如功名未酬,有着“病入凋梧,贫依衰草,一时计穷途拙”的潦倒,收拾行囊赶路,其行李是“翠箧乘黄卷,青囊伴绿琴”,书琴伴其上路。这样愁绪,再加上行途景致荒凉,让人无论如何提不起精神来。《浣纱记》第二十六出《寄子》。路途中的秋色秋景,在父子二人眼中是不同的。这一出里,伍子年少不谙世事与伍子胥沉痛的家国之哀构成了情感上的相互映衬,骨肉生死离别的深沉情感表达在表演上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老生唱腔苍凉悲慨,与伍子稚嫩的声音相互呼应对称,两种音乐风格构成对比参差之美。
昆曲中的冶游,如明汪廷讷《狮吼记》中,陈季常和妻子柳氏之间的斗争就是围绕着两次冶游展开的。第一次是陈季常以求功名为由,到洛中游乐,柳氏得知受骗,写信将其召回。第二次是季常回来之后,又与苏东坡、佛印等一同游春玩乐,座中还有妓女琴操相陪。由此,引来柳氏醋海翻波,继而引发一系列的戏剧矛盾和冲突。
(二)昆曲舞台上的游
舞台上的出游,往往通过斗篷等服装,雨伞、包裹等道具来加以表现。如古人出游时常用的交通工具马匹,在舞台表演上不断演变。最开始以竹马代替真实的马随着戏曲的日渐成熟,逐渐舍掉了竹马的具象,而以一根马鞭来代替,做出许多马上动作,戏曲使用道具选择上的日益简化,既便于演员程序性的舞蹈,又体现了戏曲写意美学特点的日益成熟。
演出时载歌载舞,利用丰富的舞台调度、造型组合及演员的肢体语言配合唱词和念白,表现行路的过程、沿途的风物,展示人物内心的愉悦。据《审音鉴古录》记载,此出身段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昆伶孙九皋所创,虽然身段繁复,但俱能描写景物,细腻传神。总之,演员通过写意的表演,综合动作、神态、念白等进行写景,并表现出景物在人物心灵的映射。虽然台上空无一物,却让观者感到满目春光旖旎,甚为喜人。
二、乐游中的昆曲
(一)文人社团聚会与昆曲活动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文人社团活动很活跃,当时组织、参与社团活动,成为江南一些文人的风尚。文人社团除特定活动内容,如经济、慈善、宗教信仰等社团外,宴饮娱乐、游山玩水、吟诗作文、问学论道,成为一般社团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吴中一带是当时党社活动的中心,其中复社一度是规模最大的社团。在文人诗酒聚会中,技艺和戏曲演出也往往必不可少:“时阮集之填《燕子笺》传奇,盛行白门,句队未有演此者,故北若诗云:‘柳岸花溪澹泞天,恣携红袖放灯船。昆曲活动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冶游与昆曲活动
文人冶游活动,提供了昆曲发展的空间,促进了昆曲的发展。明张岱《陶庵梦忆》(卷四)《二十四桥风月》记载了明代扬州冶游风气之盛。文人们自发举行的各种集会中,很多情况下也都要请歌妓参加。这类文人聚会,一般都与妓女侑觞活动有着紧密联系,也可见当时社集之盛。
三、乐游对昆曲的影响
游,与昆曲声色之乐,紧密交融在一起。乐游,促进了昆曲创作,同道者的相互切磋、交流,对戏曲创作及演出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昆曲的影响。
(一)乐游与昆曲创作
明清传奇作家的乐游经历,扩大了视野,加深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为传奇作品展现更为丰富的社会内容积累了素材,积蓄了思想和情感。如明代江南传奇作家陆采(今江苏吴县人),好暇游,少年时即出门寻访名胜,常经月忘返,有时“囊中装无一钱”。曾“南逾闽峤”,游武夷诸山,后北上至京途中染病折归。
清康熙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1686-1689),孔尚任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至里下河一带治水,到过泰州、兴化、盐城等地。治水未成,遭人议论,“结成狱案”。羁旅的人生遭遇,使剧作家看透官场险恶、世态炎凉,命运的无常也凝结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深沉历史沧桑之感。在此期间,孔尚任还结交了冒襄、邓汉仪等明朝遗老,他们所谈论的南明逸事,候、李遗韵,成为传奇《桃花扇》的素材。泰州俞锦泉蓄有女部昆班,还为孔提供填词打谱、演习斟酌的机会。
(二)乐游与昆曲传播
江南文人通过游学、作官,把地域性很强的江南昆曲传播到北京,甚至全国,提高了昆曲的影响力。这其中,江南的会馆在昆曲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嘉、隆年间开始,为了管理外地入京人口,开始设立会馆。色伎俱优者,每点至多出,获缠头无算,遇所识,或于例赏外,别有所赠。”
因此可以说,江南文人通过乐游,把植根于江南文化土壤的昆曲,带到了全国,扩大了昆曲受众影响面,客观上促进了地方戏曲的产生,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了江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