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有名诗惊海内
——杜甫故居楹联赏析
2013-07-13解维汉
● 解维汉
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流寓时的故居。 成都杜甫草堂当年寒酸,今天却是很排场的,绵延三百亩,祠内古木参天,肃穆清幽。
唐贞元十一年(七五九)冬,为避『安史之乱』,杜甫自甘肃来到成都。 在他的朋友、西川节度使严武帮助下,在西郊浣花溪傍草堂寺结茅屋而居。 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 诗人在此寓居近四年,写下了《春夜喜雨》《蜀相》等二百多首诗。 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已成千古绝唱。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 唐昭宗天复元年(九零一),诗人韦庄『欲思其人而成其处』,寻得草堂遗址,重建茅屋。北宋时,镇蜀的吕大防建杜甫祠堂于草堂遗址。 后历经宋、元、明、清又有多次修葺。
进入南大门,便径直赶往西侧的草堂旧址。 草堂旧址建筑格局贯一条中轴线,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 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溪流萦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极具诗情画意。 最先来到大廨,『廨』就是公堂,杜甫一生抱负不凡,却得不到统治者重用,而他依旧『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 清代重修草堂时便设立了『大廨』,让在世没有当过大官的杜甫死后在大廨过过官瘾,也是很人道的事。 大廨并无桌椅几案,有一尊杜甫铜像,诗人那单薄羸弱的身姿,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表现出一生饱经忧患、漂泊苦吟的苦难经历。 大廨悬有清代顾复初题联: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龙蜷虎卧』便指不得志的龙和虎,也隐含未遇明君,无法施展抱负。
再向后走就到诗史堂,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 厅堂中央,杜甫半身铜像两侧是朱德题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还有郭沫若题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此联高度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阔达情怀。 楹柱挂有清代沈葆桢的名联:
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
也有传说此联上联为清末四川学使朱肯夫离任前连同一块袍料和五十两银子留给成都府学使托征下联,后来锦江书院三位学生合撰的下联一举夺魁。
诗史堂的后面是一条小溪,走过小石桥,一座『柴门』迎风而立,令人想起杜诗中『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也想象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代何宇度撰写的一副对联:
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
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
此联构思非常巧妙。 再向里走是工部祠,工部祠又名三贤堂,内有杜甫、北宋诗人黄庭坚和南宋诗人陆游的塑像。 祠后部恰受航轩、水竹居按杜甫历史行踪,陈列大批图片。 祠内有何绍基题联: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另有王闿运题工部祠联:
自许诗成风雨惊, 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
莫言地僻经过少, 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
『宋贤两派』是指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陆游开创剑南诗派。 『寒泉配食』指九泉之下工部祠配祀追崇杜甫又都曾在四川流寓的黄庭坚和陆游。『吴郡三高』指苏州三高祠,祀范蠡、张翰、陆龟蒙。 祠东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 杜甫写诗长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
再向后走就到茅屋景区,这是三间低矮的草屋,屋内幽暗,泥墙的缝隙透出了丝丝微光。 中间为堂屋,左边是卧室,一张床榻,早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 堂屋中靠门之处,置放着一张简易的木桌,桌上放着笔墨纸砚。 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 当年杜甫忍受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无奈,却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那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颜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
七百六十五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痛别成都。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后半生饥寒交迫,居无定所,一路漂泊,最后客死湘江一条破船上。 一代诗圣在世时的命运其实很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