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塘坝淤积成因和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2013-07-12张立福
□张立福
水库、塘坝工程在克东县农业抗旱灌溉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库和塘坝产生库区淤积是所控制流域上多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引起水土流失的结果。近几年,克东县加大了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整治力度,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库区淤积成因的分析
(一)入库沟道泥沙的影响
入库沟岸边坡植被覆盖率低,保土固沙能力弱,表土层流失进入沟道。沟底比降较大,下切严重,沟道内没有采取蓄土挡泥、挡沙工程措施,沟道内泥沙随水流入库,造成水库淤积。
(二)河道演变的影响
由于沟道内水流不顺直,使水流沿着曲度较大的方向运动,流心偏向一岸,造成一岸凹陷,一岸凸起,岸线不稳定,导致崩岸,造成库区淤积。
(三)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水库、塘坝均建两山夹一沟地形上,两侧均是耕地,坡陡且长,坡面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据统计,库区周围无水保措施的坡耕地表层黑土每年以0.4~1.0cm的速度流失。流失的表土大部分进入库区,造成淤积。
(四)土质水流的影响
由于克东县地质情况的实际条件,库区最上层土质大多属于粉质粘土,在长期的水浸下,形成几米深的淤泥层,在纵向水流和横向环流的作用下,加速了泥浆在水中的运动,形成淤泥层。
(五)土坝迎水面淘刷的影响
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大部分水库、塘坝没有采取混凝土板护坡,生物护坡也没有跟上。经测算,库水在8级以上大风情况下,波浪爬高0.5~1.0m,波浪影响水层在1.0m以内,兴利水位以下1.0m到最高洪水位以上1.0m,被风浪淘刷严重,一些水库、塘坝初建时坝顶宽4~5m,经风浪淘涮已严重变形,最窄处不足3m。淘刷掉的坝土均入库,造成了库区的淤积。
二、库区淤积防治措施
(一)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库区上游沟道两岸坡地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植被覆盖率,这样既涵养了水源,减少水流的汇流速度和汇流量,又可保土固沙。据测算,治理后较治理前减少土壤冲刷量60%~70%以上;在入库沟道两岸栽植矮柳,宽各50m,有效抵御了风沙淤积,在接近库区的沟道内栽植芦苇、水葱等水生植物,拦防入库泥沙。
(二)土坝护坡,减少冲刷
1.死水区护坡
根据坝程和波浪影响水层,兴利水位以下1.0m为死水区。针对死水区,选用了水下生植物——薄草,以移根方法栽植,密度为120株/m2。
2.水土流失区护坡
沿兴利水位上1.0m处,挖水平沟,沟宽40cm,深25~30cm。取2~3年新生鲜粗壮条材,去侧枝,去顶端,株高留1.0m,密植于沟中,柳行间距0.5m,两行即可。成活后,第二年晚秋,内行柳顺坝坡下弯,外行柳顺坝坡上弯,分段覆土,直至柳梢。随后下一年重复上一年的做法。克东县三八水库于2006年秋插柳,现柳树已布满坡坝,柳根也盘满了坝坡。经对比测算,此种生物护坡,在8级大风直吹情况下,坝坡不产生任何冲刷,并可降低风浪爬高80%以上。
(三)加速坡耕地治理步伐
针对两侧坡耕地的情况,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将3°以下的坡耕地采取等高耕作、深松、轮作等措施;3°~5°的坡耕地在等高耕作的前提下,修筑地埂植物带,以拦蓄径流,分散水势,减缓地表径流速度,达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5°~8°坡耕地修筑坡式梯田,利用田埂种植经济植物带;8°~15°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田埂上种植胡枝子或紫穗槐;15°以上的坡耕地通过坡面工程整地后退耕还林,栽果种草,增加地面覆盖,就地消化坡面上的侵蚀泥沙。通过采取这些治理措施,大大减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四)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相结合
多年来,克东县在各水库上游进行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的水土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流域内取土、挖沙、采石、采矿很少有水土保持措施,严重地破坏了地貌植被;库区山场承包者为追求经济效益,放弃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树种而广泛栽种经济林,株木间距大,依山铺垫道路破坏中层和底层植被,地表土壤裸露,裸露土壤经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相结合,制止破坏林草植被,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加强对取土、挖沙、采石及采矿等治理,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改变目前山场承包的混乱局面,保障植被自然生长,涵养水源。
三、取得的效果
通过几年来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坡地水土流失现象明显改善,入库泥沙量大大降低,水库、塘坝工程使用寿命提高,工程所有运行费用降低,灌溉面积加大,粮食单产、总产都有了显著得到提高,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综合效益也明显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