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下经济产业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研究
2013-07-12周云珂
周云珂,刘 凯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四川 成都 610081)
20 世纪末期,随着国家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确立,我国林业经济体制和林业政策与经营理念等发生了重要变化。森林经营目标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防护林比重的提高,经济林面积和非木质林产品产出的增长,以及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1]。其中,林下经济因具有提高林地综合效益、转变林业发展方式、调动林农积极性、增强森林生态功能等环境、经济、社会的多重效益和影响力因而倍受关注。
四川省林下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林产品的采集和森林景观利用等方面。2012年上半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到76.2 亿元,林农人均增收实现近200 元[2],林下产业效益十分显著。但总体而言,全省林下产业还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全省林下产业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了解省内各市(州)林下产业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基础和区位条件,明确全省林下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体系统筹、模式科学等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1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和林地资源密切相关。截至2009年底,四川省林地总面积2 319.86×104hm2,占国土面积的47.72%;森林面积1 669.00×104hm2,森林覆盖率34.41%;林地利用率为56.8%[3]。加之全省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为林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年来,四川省紧紧围绕“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核心,以建设林业经济强省为目标,以兴林富民为宗旨”的发展思路,推动生态建设,加快产业发展,全省林下产业累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多元的技术模式,已具备产业化雏形[4]。2012年上半年,林下养殖业、林下种植业、林产品采集业、森林景观利用业产值依次为40 亿、17.6 亿、6.96 亿、11.7亿元(表1),占林下产业总产值的52.45%、23.08%、9.13%和15.34%。林下养殖业产值和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林下经济产业,所涉及的农户数也显著高于其他林下产业。林下养殖和种植产业产值比例之和达到全省林下产业的80%以上,所涉及的农户人数达到林下产业的95%以上。可见,林下养殖和种植业是四川省林下产业的支柱产业,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高于其他林下产业。
表1 四川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表
林下产业是近10年来在四川乃至全国才受到重视和发展的非木质林产品产业。整个产业的技术和管理等尚处在探索中。四川省林下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现有的林下经济模式主要来源于经验,缺乏科学的支撑和改良;目前对林下经济的关注集中在其经济效益方面,而对林下经济与林木生长、林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影响等关注严重不足;林下经济产业体系也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产业链条可延伸空间大;全省尚未形成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格局需要明确;各市(州)也存在着林下经济产业特色挖掘不深,对各自的林下产业前景、产业结构和区位竞争力等了解不足等。因此,紧紧围绕全省林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结合省内各市(州)的自然地理、林业概况、社会经济等条件,明确全省林下产业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十分重要。
2 林下经济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全省地形复杂,高低悬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依据自然地理特征,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3 大区域。其中:四川盆地区域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川西北高原区域属于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以高山草甸植被为主;川西南山地区域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5]。
林下产业对象,特别是林下经济植物,与林地的树种、林龄、密度、郁闭度、冠层结构等密切相关[6~8]。因而,区域林下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区域自然地理、森林植被、主要树种等特点。分析四川各市(州)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全省现有的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3 大不同自然地理和森林植被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全省林下经济产业从空间结构上可以划分为成都盆地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3 大区域。
2.1 成都盆地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
该区人口集中、交通优势显著,社会经济条件发展较好。幅员面积约1 798.22×104hm2,林地面积约777.76×104hm2,占幅员面积的43.25%[3]。区域内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以盆周丘陵地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森林树种以常绿阔叶为主。适宜发展和阔叶树种具有生态适应性的林下种植和其他林下养殖等产业。目前,该区域内各市(区)林下经济产业以常见的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和鸡等家禽林下养殖业为主,森林景观利用业也是该区域林下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2.2 川西北高原地区
该区属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翼,人口密度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幅 员 面 积 约2 439.42×104hm2,林 地 约1 131.47×104hm2,占幅员面积的46.38%[3]。森林植被高山草甸为主。由于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因此要慎重人工引进林下植物和动物,避免对生态系统的可能干扰。目前,区域内林下种植和养殖以特色中藏药材、特色藏猪、特色藏鸡、土鸡等为主。松茸、黑虎掌等野生菌和野山菜等林产品采集业是该区域极有发展潜力的林下产业。
2.3 川西南山地
该区为云贵高原的北延部分,地势起伏,以中山山地和山原地貌为主。水土流失较严重,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幅员面积约612.27×104hm2,林地约404.63×104hm2,占幅员面积的66.09%[3]。相对其他区域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区域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适宜大胆探索发展与针叶林具有生态适应性的林下经济植物和其他林下养殖等产业。目前,区域内林下种植业养殖业模式丰富多样,林鸡、林药、林茶等模式较多。
3 林下经济产业的产业结构分析
3.1 偏离—份额分析法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是一种目前被国际学术界普遍应用于分析地区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经济学基本方法。基本原理为[9,10,]:1)建立以研究区域所在的上一级大区域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的参考系;2)把研究区域自身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将其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分量(the national gr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l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competitive effect);3)通过对分量的分析,说明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研究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和建议。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分析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可用于分析区域各个产业(如林下经济等[10])的变化。
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数学模型建立过程如下[9,10,]。
一个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G)=份额偏离分量(RS)+ 结构偏离分量(PS)+ 竞争力偏离分量(DS)。
(1)份额偏离分量(RS)
式中:RS 为假定研究区域i 产业均按照参考系该产业所属部门GDP 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偏离分量,代表了参考系相应产业部门的发展趋势;y0i 为研究区域产业的基期产值;R 为参考系各产业所属部门GDP 增长量。把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同实际的增长水平相比较,若RS >0,表明相对于参考系,该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越大发展前景越好;反之,同理。
(2)结构偏离分量(PS)
式中:PS 为研究区域i 产业按参考系i 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参照系i 产业所属部门GDP 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偏离分量,代表了i 产业的产业结构基础情况;Ri为参考系第i 产业的增长率。若PS >0,则研究区域以快速增长型产业为主,表明该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基础,值越大产业结构基础更为合理;反之,同理。
(3)竞争力偏离分量(DS)
式中:DS 为研究区域第i 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参考系i 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偏离分量,反映了与参考系相比,研究区域在发展第i 产业方面具有的相对竞争力;ri为研究区域第i 产业的实际增长率;则DS >0,表明该产业比参考系相应产业增长快,在参考系范围内具有竞争优势;反之,同理。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3.3 结果和分析
选取了2007—2011年全省和省内各市(州)林业部门相关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其中:2007年为基期年,2011年为目标年;研究产业主要选择了与林下产业紧密相关的森林食品的种植与采集、林产中药材的种植与采集、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的种植、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等产业(由于缺乏相关数据,分析内容不包括林下养殖相关产业);研究区域为省内各市(州);研究参考系为全省林业部门及相关产业。研究期间各相关产业的增长量和增长率见表2。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表2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2007年~2011年四川部分林业产业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表3 四川部分林业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 (单位:亿元)
(1)森林食品的种植与采集产业
RS 均大于0,表明该产业在全省各市(州)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中:凉山州值最大,其次为成都市、广元市;最小值为阿坝州;PS 也均大于0,表明在全省各市(州)该产业均表现为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基础较好。其中:凉山州其值最大,其次为成都市、广元市,最小阿坝州;DS 反映了该产业在全省中的区位竞争力优劣,全省21个市(州)中,有13个值大于0,其中:成都市值最大,其次为宜宾市、达州市,最小值为凉山州。
分析可见,全省各市(州)均比较重视该产业发展,产业在全省发展前景广阔,产业结构基础也较为合理。川西南部山区的凉山州该产业发展前景和产业基础结构最好,但其区域竞争力处于劣势,需要通过多种措施大力提升产业区域竞争力,使产业发展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由G 值可知,成都、广元、宜宾等盆地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产业的前景、结构、区域竞争力等的综合优势最为明显,适宜大力提倡该产业的发展。
(2)林产中药材的种植与采集
同森林食品的种植与采集产业一样,本产业RS均大于0,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其中,甘孜州值最大,其次为成都市、绵阳市,攀枝花市最小;PS 均小于零,说明产业在各市(州)增长缓慢,产业结构基础薄弱。其中,攀枝花市其值最大,其次为内江市、自贡市,最小值为甘孜州;DS 值中仅有9个市(州)大于0,其中,宜宾市最大,其次为巴中市、成都市,最小值为甘孜州。
分析可见,虽然该产业在全省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产业结构基础普遍偏弱,区域竞争力有优有劣,因而全省需要全面统筹完善产业结构基础建设,针对性加强区域竞争力优势发展。位于川西北高原甘孜州该产业发展前景最好,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又最为薄弱,综合优势排名最后。位于川西南山地的攀枝花市产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但产业结构基础又较好。由G 值来看,成都、宜宾、巴中等盆地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优势最为明显。
(3)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的种植
RS 值均大于0,全省发展前景较好。其中:雅安市值最大,其次为乐山市、宜宾市,最小值为资阳市。这表明在盆地周边丘陵地区该产业发展前景最好。PS 值除宜宾、乐山、雅安外,各市(州)产业结构基础优劣势相差不显著。其中,雅安市值最小;DS 值仅有8个市(州)大于0,全省依次以乐山市、凉山州、遂宁市最大,自贡、成都、宜宾依次最小。由G 值来看,雅安、乐山、宜宾、凉山州最大,甘孜、广安、自贡依次最小。可见,西南山区和盆地周边山区产业发展综合优势最为明显。
(4)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
RS 均大于0,全省发展前景较好。成都市最大,其次为阿坝州、乐山市,该3 市(州)值要显著大于其他市(州),最小值为自贡市、内江市、巴中市。表明盆地周边区域和川西北高原区产业发展前景好。PS 均大于0,全省产业结构基础均较好。各市(州)RS 值排名和PS 值排名一致,以成都市最大,其次为阿坝州、乐山市,最小为自贡市、内江市、巴中市。表明盆地周边区域和川西北高原区产业前景和结构基础均较好。DS 值除凉山州、资阳市、甘孜州、成都市和阿坝州小于0 外,其他市州均大于0,其中雅安市最大,其次为泸州、广元市,成都市和阿坝州值最小且显著小于其他各市区。由G 值分析综合优势,乐山市最大,其次为泸州市、雅安市,最小为内江、阿坝州。可见,盆地周边丘陵山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业发展综合优势较为显著。
3 结论及建议
基于全省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两方面对全省林下经济产业进行了分析,结论及建议如下。
在空间结构上,根据对全省自然地理、森林资源、森林植被等因素的分析,建议将全省林下产业布局区划为成都盆地平原及其周边丘陵地区、川西北高原、川西南山地3 大区域,不同区域林下产业发展要注意与区域森林植被和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明确区域林下经济发展主要特色、特点及趋势。
在产业结构上,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发现,1)产业发展前景方面,各市(州)林下经济相关产业发展前景均较好。2)产业结构基础方面,森林食品的种植及采集、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产业在各市(州)均较好;林产中药材的种植与采集产业在各市(州)普遍偏弱,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的种植产业在各市(州)相差不大。3)区位竞争力方面,各产业除在位于川西北高原区的甘孜州和阿坝州的区域竞争力均处于劣势外,在不同市(州)竞争力优势各不相同。各市(州)应根据分析结果,明晰自身产业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位条件,挖掘优势产业空间,推动前景产业发展,针对性整合资源,完成产业劣势扭转,实现林下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发展。
[1]刘伟平,冯亮明,戴永务.10年来中国林业经济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J].林业经济问题,2008,28(1):1~10.
[2]厅林改办.我省林下经济发展势头喜人[OB/EL].2012-08-30.http://www.scly.gov.cn/scly/yaowenzhuandi/20120830/22706.html.
[3]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R].2011年6月.
[4]王平.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全面开创四川林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在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月12日)[R].2011-02-28.http://www.scly.gov.cn/scly/lingdaojianghua/20110228/19105.html.
[5]四川年鉴编辑委员会.四川年鉴(2010 卷)[M].成都:四川年鉴社,2010.
[6]綦大勇,杨长青.华西雨屏区不同密度柳杉林下两种牧草生长效果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10,31(3):71~74.
[7]吴统贵,虞木奎,孙海菁,等.林药复合系统林下植物光合特性对生长光强的响应[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2):338~341.
[8]朱丽辉,邹学忠,李平,等.埠新北部沙地宽型杨树林下间种紫花苜蓿模式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8(1):10~12.
[9]谢毅,谢莉.基于SSM 法的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44~147.
[10]王虎,夏自谦,冯达.河北省林下经济产业规划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41~7043.
[11]李煜爽,陈依元.基于偏离- 份额分析法的产业结构分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34~38.
[12]祝列克.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14]四川省林学会.“四川省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产业发展”研讨会观点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3).
[15]费世民,徐嘉,陈小涛.林业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发展模式调查分析与构建[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