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学渊源对班昭创作的影响

2013-07-12蔡荷芳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班固家族

蔡荷芳

(池州学院 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班昭,名昭,字惠班,一名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博学多才。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据《后汉书·曹世叔妻》记载:“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儿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1]1881。在中国封建社会,作为一名女性,有如此深厚的史学和文学功底,能成为后宫之师并参与朝政,实属少见。这与班昭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家学渊源是密不可分的。

1 班氏家族的家学渊源

1.1 悠久的家族历史

班昭出身在一个历史悠久的世家大族。根据《左传·宣公四年》记载:“初,若敖娶于郧,生斗伯比。若敖卒,従其母畜于郧,淫于郧子之女,生子文,郧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郧子田,见之,惧而归,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若敖的后代随着历史的发展,衍生出不少姓氏,班氏是其中之一。据《汉书·叙传》记载:“班氏之先,与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后也。子文初生,弃于瞢中,而虎乳之。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故名穀於菟,字子文。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2]4197。楚国著名的令尹子文出生便遭遗弃,但子文福大命大,吃虎乳得以生存。子文的后代,便以老虎身上有斑纹,取名斗班,斗班之子是斗克黄(斗生),克黄之子是斗弃疾,弃疾之子是斗韦龟,韦龟之子斗成然(子旗),成然又生了斗辛、斗怀、斗巢。斗辛、斗怀、斗巢的后人失考,班氏家族到战国末年,一直姓斗。直到班壹时才改为“班”姓。

班壹大约生于楚幽王元年 (即公元前237年)左右。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楚后,将楚国王公贵族押送到西北边疆,班壹随父母也在流亡之列,父母不幸死于流亡途中。为让班壹躲避灾难,其父亲临终前嘱咐班壹以祖先斗班的名字为姓,姓班名壹。

班壹改名换姓得以逃脱,避难到山西楼烦。“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2]4197-4198。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水草丰满,宜畜牧,聪慧勤劳的班壹便学着从事畜牧。从此,班氏开始走向兴盛,先是“马、牛、羊数千群”,西汉建立后,朝廷鼓励老百姓休养生息,班壹的畜牧业发展迅猛。不久便“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班氏家族财大业大,豪强之气显现。但班壹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饮水思源,爱国爱民:他多次向朝廷捐赠马匹装备,支援朝廷讨伐匈奴;另外,还不断救助贫苦百姓,行善德之举。班壹之子班儒,相比其父辈,豪勇之气有过之而无不及。

倘若将楚王若敖当作班氏的始祖,到班昭时代,班氏家族已有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若把楚国的令尹子文当作班氏始祖,到班昭时代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班氏家族到班昭代谱系见图1:

图1 班氏家庭谱系

可见,班氏家族历史悠久,班氏祖先不仅有豪强之气,更有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

1.2 显赫的的家族权势

班氏家族从班孺之子班长开始步入官场,他官至上谷守。班长之子班回被举为本郡“茂才”,授长子县令。班回之子班况,由荐举“孝廉”授为郎官,后又先后任上河农都尉,成帝时为越骑校尉。班壹、班孺、班长、班回、班况共五世,均住在楼烦。班况生育三子一女:班伯、班斿、班稚和班婕妤。因班婕妤深得成帝宠爱,故班氏家族在班婕妤时期荣华富贵,权倾朝野。

班伯正直豪爽。少时曾跟随经学博士师丹学习,精通《尚书》、《论语》。河平四年(前25年)奉成帝之命在塞下持节迎单于,圆满地解决了定襄捕杀官吏的事件。在朝廷多次劝谏汉成帝,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识见和高超的从政能力,深受皇帝重视。

班斿博学多才。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后官至议郎,谏大夫,右曹中郎将,常受诏御前读书。“与刘向校秘书。每奏事,斿以选受诏进读群书。上器其能,赐以秘书之副”[2]4203。班斿既参与典校秘籍,又得赐书,收藏的典籍,为班彪及其子女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班稚处事谨慎。少为黄门郎、中常侍,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后为西河属国都尉,哀帝时为广平太守。班稚与王莽关系一向甚好,哀平之际,王莽得势,操纵朝政,班稚并不趋炎附势,后因不为王莽歌功颂德,被加上“绝嘉应,嫉害圣政”的罪名,欲加杀害。幸得太后念及班婕妤之情,班稚才得以保全性命。班稚为官时,处事谨慎,对时政洞察仔细、深刻。

班婕妤德才兼备。她精读诗书,熟悉史事,遵守礼法,深得汉成帝宠爱。据《汉书·外戚传》记载:孝成班婕妤。帝初即位选入后宫。始为少使,俄而大幸,为婕妤,居增成舍,再就馆,有男,数月失之。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太后闻之,喜曰:“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婕妤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 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3]3983-3984。汉成帝邀其同辇游玩,班婕妤婉言拒绝,其却辇之德被后世传为佳话。

班婕妤聪颖贤淑,做事得体也深得皇太后的喜爱。 “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樊姬是楚庄王的妃子,她成就了楚庄王,楚国史书用“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肯定樊姬的巨大贡献。皇太后把班婕妤和樊姬相提并论,是对班婕妤贤德的高度褒奖。

但是,后宫的荣衰是变化莫测的。李平、赵飞燕姊妹得宠后,许皇后被废,班婕妤失宠,失宠后的班婕妤时常感觉生命难保,她毅然决然离开后宫,选择在长信宫侍奉太后。这一聪明之举保全了自己。汉成帝死后,班婕妤侍奉其陵园,死后,亦葬其中。

班彪是班稚之子。在他人生的历程中,经历过多次政治取舍,每一次取舍都表现出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乱世时,他择强择善从之,先是避难投靠隗嚣,为隗嚣前途考虑,规劝隗嚣归附汉朝,并作《王命论》力劝,言辞恳切,但隗嚣心未所动,其建议终未采纳。河西大将军窦融很欣赏班彪的政治才能,以师友之道礼遇,班彪转而投靠窦融为其出谋划策,窦融采纳班彪的建议,归顺汉王朝。光武帝刘秀十分欣赏班彪的政治才能,“因诏入见,举司隶茂才,拜县令,以病免。后数应三公之命,辄去。”[4]890班彪不负所望,为光武帝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竭尽职守,积极建言献策。

1.3 辉煌的家族文化

班婕妤自幼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精读诗书,擅长辞赋。后宫失宠后,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和一腔哀怨之情诉诸于文字,在《自悼赋》、《捣素赋》和《团扇诗》等作品中,将得宠时的心情和失宠后的凄凉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这些作品展现了她极高的文学天赋,也使班婕妤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班彪及其子女的创作突显了班氏家族的辉煌文化。班彪“幼与从父兄嗣共游学,家有赐书,内足于财,好古之士自远方至,父党扬子云以下莫不造门”[2]4203。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卓越的文史才华,他一生“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4]893。

班彪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彪既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武帝时,司马迁著《史记》,自太初以后,阙而不录,后好事者颇或缀集时事,然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彪乃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因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4]890。班彪的史论著作成为后来中国史书创作的典范。

班彪又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旧唐志》记载“班彪集五卷”[5],班彪所著的“论、书、记、奏”等体裁作品书写的是对政治、政策的独特见解。现存的作品有 《王命论》、《史记论》、《复护羌校尉疏》、《上言宜复置乌桓校尉》、《上言选置东宫及诸王国官属》、《奏事》、《上事》、《奏议答北匈奴》、《与京兆丞郭季通书》、《与金昭卿书》。班彪擅长辞赋,现存的辞赋有《览海赋》、《北征赋》、《冀州赋》、《悼骚赋》四篇。《文选》卷九《北征赋》李善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时说:“更始时,班彪避难凉州,发长安,至安定,作《北征斌》也”[6]。在《北征赋》中,班彪记述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悢以伤怀。抚长剑而慨息,泣涟落而沾衣。揽余涕以於邑兮,哀生民之多故。夫何阴噎之不阳兮,磋久失其平度。谅时运之所为兮,永伊郁其谁诉”[7]。班彪的述行赋改变了汉大赋歌颂帝王功绩,以铺排夸张见长的创作风格,注重情感抒发。这种创作风格直接影响了班昭的文学创作。

范晔在《后汉书》中给予班彪高度的评价“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4]893。

班固是班彪的长子,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博学才高:“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4]894。班彪“所续前史未详”,班固决定完成父亲未完的事业,潜心修史。所著《汉书》不仅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一部史传文学的名著。

在班氏家族中,班固的文学成就最高。“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4]935。其文学创作倾注了浓郁的爱国情怀,饱含了浓厚的儒家思想。班固创作的体裁多样,现存的文学作品有:《终南山赋》、《览海赋》、《两都赋》等。《两都赋》开拓了散体大赋的新题材;《咏史诗》是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

班固一生命运坎坷。“洛阳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4]935。早期因为潜心修史而被诬告入狱;接着因为窦宪的党羽意欲谋反而受牵连被免官。后来因为家教不严,儿子们不遵守法度,吏人苦之,最后因家奴得罪洛阳令种兢,种兢怀恨在心,借窦氏事件使逮捕班固,班固最终死于狱中。

班超是班彪的幼子,班昭的次兄长,汉代著名的军事家。出生在诗礼之家,班超博览群书,有辩才,也有文才,他现存的文学作品有《请兵平定西域疏》、《上书求代》、《上言宜招慰乌孙》、《敕吏田虑》、《答任尚书》。虽然有文学功底,但班超不愿做文人,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武将,疆场立功,保家卫国。曾经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8]1059!最终弃笔从戎,为了国家的安全,边境的稳定,班超奉命镇守西域三十余年。

班氏家族世代以儒道兼修的思想作为家族的立身之本:达则兼善天下,熟读诗书,修身养德,以文经世。身处逆境时,则独善自身,在道家思想中以求安慰与解脱,以班氏家族特有的风范在多变的社会中从容生存。

2 家学传统对班昭创作的影响

“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关系网络及行为规范,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特征和功能。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家族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9]。班氏家族独特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对班昭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润物无声地影响着班昭,感化着班昭,浸润着班昭,成就着班昭。班昭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浓浓血脉亲情,彰显出深厚的家族文化,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充溢着浓厚的儒道思想。

2.1 时刻感念家族亲情

班氏家族从边疆豪强到仕宦之家,后又贵为外戚,其发展发达是历代家族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班昭为家族的辉煌历史深感自豪和骄傲,这种自豪感和家族亲情在班昭的创作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一是珍视家族荣誉。班昭《女诫》中开篇即言“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绌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心,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顽,教道无素,恒恐子谷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1]1882。因为对家族的珍爱,进而产生了维护家族荣誉的强烈责任感。班昭特别欣赏父兄的道德文章,创作中常将父兄的文章作为蓝本进行效仿。她在《东征赋》中写到 “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二是珍惜血脉亲情。《为兄超求代疏》一文是代兄班超上书,请求和帝批准久居边疆、年老体弱的班超回归故土,这篇奏疏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兄妹亲情,班昭的文采和诚恳感动了和帝,“帝感其言,乃征超还”[8]1068;《女诫》是因“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而作,爱女心切的班昭希望女儿们出嫁后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家庭,文中虽然有严格的说教,但字字句句浸润着浓浓的慈母情怀。

2.2 自觉传承家族文化

班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与家庭成员接受一定的诗礼教育有密切的关系。班昭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文化的熏陶,她在祖姑母身上看到女性接受教育后燃放的光芒,从父兄那里看到道德文章给家族带来的荣耀,因此,班昭在著述中自觉传承着家族文化:一是重视家族成员的文化教育。她在《女诫》中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1]1883!二是重视家族文学的传承。根据史料记载,班婕妤有诗文集一卷,班彪“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4]893。班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4]935。班昭有“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论、上疏、遗令,凡十六篇”[1]1886。班氏家族成员参政意识强,他们把文学看作达成政治目标,实现政治理想的工具,把对政治的见解,转变成章表奏疏,以表现入世之志,济世之情。在这种家族传统影响下,班昭的创作体裁也多集中在章、表、书、奏等应用性文体之上;另外,班婕妤、班彪、班固都喜好辞赋,班昭的辞赋创作风格与姑祖母和父兄也是一脉相承的。三是重视对史学的传承。班氏家族有修史、续史、著史传统,班固因父“所续前史未详”,便决心完成父亲生前未完的事业,潜心撰写《汉书》;班昭在长兄班固去世后,积极承担起了校对、整理、完成和传播《汉书》的神圣职责。

2.3 尽情展现政治才能

班昭的祖辈和父兄不仅精通诗书,还积极参政议政。晁错在《贤良对策》中指出:“教主之失,补主之过,扬主之美,明主之功,使主内亡邪僻之行,外无骞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谓直言极谏之士矣”[10]。概括了文人参政的特点。班氏家族无论是身居后宫的班婕妤,还是身处前朝班彪、班固,抑或是身在西域边陲的班超,他们都忠于朝廷,心系百姓,为汉代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建言献策。

受祖辈和父兄的影响,班昭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十分关注。《为兄超求代疏》、《大雀赋》、《上邓太后疏》等文章不仅展示她的文学才华,还突显了班昭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为兄超求代疏》是请求和帝批准兄长班超早日告老还乡的一篇奏疏。为打消和帝的顾虑,班昭在文章中表达了班超回归故里的理由,情理相随,丝丝入扣:一是班超现己“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8]1068。情理上都应该批准他告老还乡。二是西域人蛮横无理,“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8]1068。班超若继续留任,迟早会出现动乱,“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8]1068。这份奏疏既表达了班昭浓浓的兄妹之情,同时,也彰显了班昭在边关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大雀赋》一文中写到“自东西与南北,咸思服而来同。”这是班昭对汉和帝实施的外交政策所产生的效果发出由衷的赞叹,从中可看出班昭对朝廷民族政策的密切关注关心。

东汉邓太后临朝,班昭与闻政事。在《上邓太后疏》一文中,班昭认为“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祗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违邠,孔子称为三让”[1]1881。班昭从太后及邓骘的处境等多方面考虑,建议邓骘辞官归乡,希望他能及早隐退以规避杀身之祸,班昭清醒地看到外戚参政的利弊、荣辱和兴衰,表现出审时度势的卓越政治才能。

2.4 自觉传承儒道思想

班氏家族属儒学世家。其家族成员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并且用儒家思想规范自己的言行。根据《汉书》、《后汉书》的记载,班婕妤不仅“诵《诗》及《窃窕》、《德象》、《女师》之篇”,而且“每进见上疏,依则古礼”;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又曾入金华殿讲《尚书》、《论语》;班稚修习儒学;班彪、班固都是汉代的儒学大师。

班氏家族还兼有道家思想。班昭的祖父班稚“虽修儒学,然贵老、严之术”[2]4205班昭祖姑母班婕妤失宠后为求自保,选择在长信宫侍奉皇太后,体现道家明哲保身的思想。班昭的父亲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4]893。班彪“仕不为禄,所如不合;学不为人,博而不俗;言不为华,述而不作”[2]4205。班彪在《北征赋》中写到“夫子固穷,游艺文兮。乐以忘优,惟圣贤兮。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屈申,与时息兮。”可见其班彪一切顺其自然的处事原则。班固“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4]894。班固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其他各家思想也兼容并收。

班昭出生在充满儒学氛围的家庭中,自幼耳濡目染,接受正规的儒家思想教育。因天资聪慧,儒学功底深厚,最终成为儒学大师,成为后宫一代宗师,被时人尊称为“曹大家”。班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儒家思想。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后“世叔早卒”,没有再嫁,这一忠贞守节行为被赞为“有节行法度”。班昭不仅是儒学女性观的积极践行者,还是优秀的传播者。《女诫》从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屈从、和叔妹七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儒学女性观,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女诫》一问世,就得到了当时儒学家马融的共鸣,“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1]1886。受班昭《女诫》影响,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撰《女孝经》一卷,宋若莘著《女论语》十篇,明代成祖徐皇后模仿《女诫》编订《内训》二十篇,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作《女范捷录》。后来,《女诫》、《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由王相加以笺注,在明代天启四年(1624)由多文堂合刻称为《闺阁女四书集注》,这是一套系统地对女子进行伦礼道德教育的教材。

班氏家族成员的道家思想对班昭的为人处事和创作也有一定影响。班昭的祖姑母班婕妤才德双全,精通诗礼,却遭受陷害,兄长班固命运坎坷,最终死于狱中。看到祖姑母的悲剧命运和兄长的不幸遭遇,目睹后宫和前朝的明争暗斗,敏感谨慎的班昭心中充满对生命的隐忧。作为后宫之师,班昭做到了宁静致远,能正确看待功名利禄、荣辱成败。她从祖姑母的聪明避祸之举中学会生存之道,学会保全自己并教导别人。道家思想不仅对班昭的处事有一定的影响,对班昭创作影响也很大:一方面表现在对待儿子曹成入仕的态度上。曹成被朝廷加官后,班昭在《女诫》中说道:“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1]1882。曹成去陈留赴任,班昭随儿子前行,并作《东征赋》,她谆谆告诫儿子要“敬慎无怠,思嗛约兮。清静少欲,师公绰兮。”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女儿的谆谆告诫中。在《女诫》中,她强调做人要谦让、谦卑。“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足也。宽裕者,尚恭下也”[1]1884。“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述美,神祗降福。昔夷齐去国,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祀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1]1881敬业慎行是班昭对入仕儿子的告诫,谦让示弱是班昭对待嫁女儿的教诲。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班昭的道家处事方式和生存智慧。

综上所述,班昭能在政治复杂、风云多变的汉代,游刃有余地周旋在充满斗争的前朝和后宫,深得皇帝和太后的赏识,并赢得世人的尊重,最终寿终正寝,一方面源于她的文学和史学才华,另一方面也源于她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追本溯源,班昭的一切成就和声誉都与班氏家族家学传统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1][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列女传[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汉]班固.汉书·叙传[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汉]班固.汉书·外戚传[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彪列传[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5][后晋]沈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萧统.文选[M].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清]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梁列传[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

[9]李卓.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0]晁错集注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猜你喜欢

班固家族
班固救马
悬梁刺股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班固的屈辱与荣光
孝继父业的班固
班固智夺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