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巴塞尔:亚洲视野还是亚洲市场?

2013-07-10徐佳和

读者欣赏 2013年7期
关键词: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徐佳和

出席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全球顶级画廊,携带着各自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来到亚洲。就像一个刚刚进入亚洲的奢侈品牌,它们只带来了那些亚洲人看着最眼熟的艺术品而非其品牌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亚洲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藏家的西方当代艺术知识尚比较欠缺,藏家们连生僻点的人名都认不出来,对于其艺术品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

2013年5月23日至5月26日在面朝维多利亚港湾的香港会展中心向公众开放的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某种程度上,是自2008年开始举办了5届的香港国际艺术展的延续或者升华。两年前,香港国际艺术展被拥有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与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Miami Beach)的MCH集团收购。此次是该展会首次以“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名字亮相,沿用了5年的名字“ART HK”在今年变成了“ART Basel-HK”。

聚焦香江:巴塞尔的亚洲态度

首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总监仍由原香港国际艺术展总监马格努斯·伦弗鲁(Magnus Renfrew)担任。正如他所说,巴塞尔的到来把全世界的镁光灯都吸引到了香港,让全世界的人都关注香港发生了什么。巴塞尔有更优质的资源,能够更好地促使这个展会长远地发展下去。

2012年香港国际艺术展的两个特别项目—亚洲一线展馆(Asia One)和艺术世界之未来(Art Future),在巴塞尔艺博会的实际控股下,被调整为“画廊荟萃”、“亚洲视野”、“艺术探新”、“艺聚空间”4个主题鲜明、富有层次的板块,参展画廊只有进入了前两个板块,才有机会申请为大型装置作品提供展示机会的“艺聚空间”项目,而“艺术探新”则主要为新生画廊以及年轻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为了与亚洲市场衔接,保持展会的本土性,避免“复制巴塞尔艺博会”的预言成真,在参展的来自全球35个国家的245家顶级画廊中,主办方煞费苦心地尽量保证参展的西方画廊和亚洲画廊大约各占50%。AYE、北京现代、北京公社、Boers-Li、常青、艺术门、沪申画廊、长征、麦勒、佩斯、香格纳、唐人等去年在主画廊区设展的画廊基本上进入了本届艺博会的“画廊荟萃”区。曾经的香港国际艺术展,最重要的位置都留给了西方的画廊,他们大多数来自伦敦,展示的是达明·赫斯特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日本东京现代美术馆馆长、首席策展人长谷川佑子负责本次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中的“艺聚空间”项目。

据主办方透露,因为参展画廊从去年的266家缩减到了今年的245家,因此,各家画廊获得的展示空间更为宽敞,有利于当代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呈现。长谷川佑子负责穿插画廊展区的公共空间艺术品的布置。区别于瑞士巴塞尔艺博会狭长的进口,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尽量把进出空间设计得更加宽敞和人性化。这些对细节的重视是以往亚洲的艺博会无法企及的。

与针对北美洲藏家多一些的纽约军械库艺博会、Frieze纽约艺博会、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和针对欧洲藏家多一些的Frieze伦敦艺博会、瑞士巴塞尔艺博会等重要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相比,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在开幕当天并没有出现收藏家疯狂抢购作品的现象,标示作品已经名花有主的红点也并不醒目。“如果我在其他地方做出如此少的业务,我一定会想死的。”有来自纽约的画廊老板如此抱怨,但是香港所处的亚洲地区的特点—也是西方艺术经销商所看重的新目标人群的特点,正是“慢热”,博览会最初4个小时的交易不狂热并不意味着之后成交量就不乐观。人们在此观看、提问,然后再给出回应,亚洲买家会花许多时间去熟悉对他们而言还很陌生的欧洲和美国艺术家。在香港,艺博会的交易通常贯穿整个会展期。

艺术生意难:西方画廊难以吸引内地藏家

巴塞尔的管理层曾经承诺将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带来更多的欧美藏家,这也是香港方面的一个希望,但开幕现场的“大人物”却非中国当代艺术藏家尤伦斯和乌利·希克,或者偏爱亚洲艺术的印尼华裔藏家余德耀等。显然,那些公认的欧洲老牌藏家已经有了殷实的收藏,对香港之旅的兴趣并不高。

来自纽约Gladstone画廊的Simone Battisti就更看重来自马来西亚与中国的藏家。“为什么要到香港来谈论西方藏家?”对来自西方的经销商而言,对一个地区市场特性的了解迟早会派上用场。以其对亚洲客户及其所代理的中国艺术家的了解为基础,佩斯画廊带来了那些“我们知道将能吸引亚洲藏家的作品”,Arne Glimcher表示,这一策略已被证明非常成功。佩斯画廊的展位里始终挤满了对张晓刚、张洹等人的作品青睐有加的观众。高古轩画廊香港分部在预展前一天拉开了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香港首展的帷幕,他的作品在展会上同样很受欢迎。

居住在亚洲的亿万富翁比北美的还要多,香港受到西方艺术商青睐的原因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但是,20年前,香港的艺术市场还都在卖中国艺术品,藏家不多,且钟情传统艺术,如玉器、瓷器或者水墨作品,画廊里卖的也大多是装饰性的作品,只有少数画廊如艺倡画廊、汉雅轩等例外。香港藏家的主要动力是收集和保存民族文化遗产,而不是去挖掘更多的先锋艺术。直到2004年,佳士得和苏富比这样的国际大拍卖公司才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从那时起,中国内地的艺术市场和画廊才有了繁荣的迹象,随后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咋舌。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只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2012年,该数字飙升至25%。香港是通向中国内地这个最热的当代国际艺术市场的大门,但是内地存在多少现代西方艺术藏家尚有疑问,因为目前中国藏家的藏品主要集中于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最新出版的TEFAF《2012年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指出,中国藏家的收藏趣味主要还是中国传统书画和中国当代艺术,“中国藏家依然只关心中国艺术市场,大约只有30位中国内地大藏家收藏西方艺术品”。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展示的绝大部分都是西方的艺术品,甚至有中国内地艺术人士感叹“只看到一幅中国画”,虽然在金董建平主持的艺倡画廊里看到了高行健以水墨笔法绘出的油画作品,但是含有中国传统元素的艺术作品的市场显然并不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尽管如此,所有人都在尝试联系中国内地藏家。白立方的格雷厄姆·斯蒂尔(Graham Steele)也把香港看做一个重要的通道,并认为,香港艺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参与艺术对话的渴望。这里的当代艺术藏家可能比西方艺术商们知道的要多,却可能比西方艺术商们想象的要少。

聚集香港的国际艺术交易商们显然对中国藏家未来将发展出对西方艺术的兴趣充满信心。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负责人张丁元认为,中国高端藏家经常有出国机会,风格品位会慢慢趋于国际化,所以中国市场的国际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西方艺术品吸引中国的收藏家及其财富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多数西方画廊目前仍然未能打动中国内地的大客户。

亏本赚吆喝:内地画廊的香港生意经

画廊参加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成本十分高昂。参加二楼“艺术探新”单元的年轻画廊需要为自己的展位支付1.4万美元的费用,而较大展位的费用则高达10万美元,加上艺术品的来回运输费、人工费、场地搭建费等(仅场地搭建费一项就耗费10万元人民币),内地画廊参加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成本是参加艺术北京、上海艺博会之类内地艺博会的三四倍。尽管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开幕当晚接二连三有内地画廊高额成交的喜讯传来,比如北京的画廊长征空间在开幕当晚就与若干内地藏家和香港藏家成交了多件作品,但微博上仍有业界人士抱怨,内地参加此次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画廊十家里有九家是亏本挣吆喝。“如此高昂的参展成本,仅靠一两张作品的销售额,显然难以保本。”有画廊工作人员介绍说,“来艺博会的买家一般都是冲动型购买,即当场预定作品,但时过境迁,购买激情淡去,反悔不付钱者也不在少数。因为至少要提前3个月定下参展艺术作品,也就意味着画廊不可能带来最新创作的作品,观众看到的基本上是画廊主推艺术家的作品。”

“欧洲的收藏家仍是老面孔,但来自中国内地、中国台湾新兴的当代艺术收藏家群体正在崛起。”上海香格纳画廊的创办人劳伦斯介绍说。对于在国内外各大艺博会都出场的香格纳画廊来说,其在此次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主展区120平方米的重要展位身陷白立方、高古轩等全球顶级画廊的包围圈,但是香格纳所带去的艺术品基本在展会上销售一空。“如果不能保本,是不会来参展的。”香格纳画廊展览总监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因为画廊参加各种展会,针对的藏家不同,所选取的作品也不相同,“比如香港整个的展会方向靠拢亚洲,瑞士巴塞尔艺博会很少看到中国艺术家作品,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则针对美国藏家,画廊选作品的方向会有策略性的不同”。相较上海艺博会,从一个视觉工作者的角度而言,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对画廊的整个安排和选择应该有更充足的空间。“针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客户群,上海艺博会上的买家更喜欢余友涵、丁乙等画家的作品,装置、录像、新媒体艺术就不太受欢迎。而艺术北京就更加年轻有活力。”

星空间创办人房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本次香港行有些“出乎意料”。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上,星空间占据了40平方米的展位,他们只做了代理的年轻艺术家陈可的个展,不特别贵的价格带来了“一半来自欧美一半来自亚洲的买家”。而据房方观察,中国内地和中国台湾的客户不像平时那么多,比例比较低,新加坡、欧洲以及中国香港本地客人偏多,偶然萌生购买意图的客人偏多,因为销售不错,除去参加展会30万-40万元人民币的成本还略有盈余。房方透露:“国际一线艺术博览会的价格大致如此,瑞士巴塞尔30-40平方米的展位40万-50万元人民币也可以了。巴塞尔、香港、迈阿密门票价格基本相同,高成本的展览,对于组织者和参与者双方都是高成本的,对于参观者也是高成本的。”在房方看来,长期在不规范的行业环境中生存的中国内地画廊应该面对现实。“中国内地画廊把去巴塞尔当做一种荣誉,但其实这不是什么荣誉,只是尝试在不同环境下做生意而已。而本地性的交易是艺术的基础,在艺术北京相对闹哄哄,貌似很混乱的状况下,对于画廊主也是一种比较有意思的经验,因为市场处于发展中,也会面对不一样的客户。博览会有点像一个平台,是画廊检验自己专业性的一个平台,对照环境考虑自己组织艺术家的选择。”

相对于内地画廊,出席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全球顶级画廊,他们携带着各自代理的艺术家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来亚洲,就像一个刚刚进入亚洲的奢侈品牌,只会带来那些亚洲人看着最眼熟的艺术品。至于这些艺术品是否属于品牌中最精彩的部分,倒也未必,因为亚洲藏家尤其是中国内地藏家的西方当代艺术知识尚比较欠缺,那些稍微另类和偏门的艺术家,藏家们连人名都认不出来,对其艺术品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西方大画廊就像展示LV,拿给亚洲人看的不过是些基本款,而非“特别款”。对于徜徉在本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场里已经有一定经验的藏家,会略感失望,却无可厚非,这样的情况最适应现阶段。毕竟,博览会本身就是个生意场。

(摘自《东方早报》)

猜你喜欢

艺博会巴塞尔藏家
2020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取消!2021年见!
艺博会“围城”背后的城市战术
巴塞尔表展2017初选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巴塞尔姆的60个故事》
中西雕版印刷艺术相逢巴塞尔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
酒泉藏家推介
第14届广州艺博会多措施吸引高端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