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

2013-07-10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六省种粮耕地

袁 宁

(上海财经大学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

一、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其相关研究

(一)粮食安全与种粮积极性

粮食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在国际上,粮食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我国粮食供应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必须依靠国内粮食的生产和供应。然而,我国人多地少,要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22%的人口,而且耕地在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被征用、占用的威胁,粮食的生产还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大。

(二)关于种粮积极性的相关研究

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长期的粮食安全取决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短期的粮食生产要靠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些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性的研究。

在关于种粮积极性的认识方面,王爱丽等(2009)认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即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热情度,具体表现为粮食生产的投入情况和粮食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他们给出了对种粮积极性的中肯描述,但是就种粮积极性的衡量办法而言,用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的比例会更加合适。刘顺国(2009)具体分析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陈彬文(2004)、赵玻等(2005)、张红宇(2005)等在研究中明确指出了种粮积极性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做了相关研究。王爱丽等(2009)认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种粮收益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其中种粮收益又受到粮食价格、生产成本和对粮食生产的财政补贴等因素的影响;刘顺国(2009)在研究中指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经营机制、市场价格、政策导向、基础条件、劳动力转移。他们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只限于理论推导层面,虽然指出了粮食补贴政策会影响到种粮积极性,但缺乏深入研究。张建杰(2007)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户种粮的动机受到种植规模的影响,较小规模粮作经营户有动态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较大规模粮作经营户则有动态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周清明(2009)[7]在关于农民种粮意愿的调查分析中发现粮食价格、种粮规模、产业化组织服务程度以及农民年龄与农民种粮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资价格与之呈负相关关系。

2004年以来我国全面粮食补贴开始由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为内容的综合性收入补贴、以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为内容的生产性专项补贴,以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多层次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影响到底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大规模的农户调查资料对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重点考察粮食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

二、粮食主产区农户粮食生产状况的调查分析

(一)粮食主产区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样本区域分布情况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1年上海财经大学组织学生开展的主题为“粮食安全”的“千村调查”项目,该活动主要调查各地农户2010年粮食生产、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等情况。本次调查在13个粮食主产区共得到种粮农户有效样本4 958个。受学校生源地影响,样本分布不均匀。就三大区域①来看,东北三省共551个,占11.11%;北方四省共1 722个,占34.73%;南方六省共2 685个,占54.15%。样本集中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河北,这5省的集中度都在10%以上,累计达到64.20%。

2.样本户户主基本信息特征

关于户主的性别,各地区男女比例基本上在7∶3左右。关于户主的年龄,年龄最大者86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为48.50岁,户主年龄的分布大多集中在36~55岁之间,占总体的62.31%。在户主受教育时间方面,最长为16年,最短为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6年。调查数据反映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普遍偏大,农村人口教育水平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文盲和半文盲人口比例较高。

3.样本户家庭人口情况

样本中家庭人口数最多为17人,规模最小的家庭仅1人,总体上平均为4.48人。从人口户籍和有无承包地情况看,非农业户口占7.47%,无承包地人口占22.28%。分区域来看,南方六省的两项比例最高,分别为9.00%和25.08%,东北三省和北方四省情况比较一致,非农业户口占比分别为4.98%和5.75%,无承包地人口占比分别为17.45%和19.20%,由此反映出南方六省非农化趋势较为明显。

4.样本户承包耕地规模分布情况

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就我国种粮农户的耕地规模来看,以小规模者居多,呈现一种偏正态分布。总体上,农户耕地规模在5亩以下的约占一半,10亩以下的约为3/4,反映出我国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下经营规模普遍偏小的特点。分地区来看,各地农户承包耕地规模差别较大,东北三省耕地资源较为丰富,农户耕地规模在20亩以上者超过了1/4,南方六省则更多地偏向小规模。

5.样本户获得粮食补贴情况

表1显示样本户所获得的粮食补贴总额户均934.33元,平均每亩耕地77.84元;接近一半的农户所得到的补贴在300元以下,接近2/3的农户在500元以下;平均每亩耕地补贴数超过一半的在80元/亩以下,90%以上的在120元/亩以下;农户所得到的补贴总额占其总收入之比平均为2.95%。因此,无论是从粮食补贴的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来看,对农户总收入的影响不大。其中东北三省的样本户补贴总额占总收入之比和户均补贴额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但该地区的亩均补贴标准是最低的;南方六省的亩均补贴标准虽然最高,但是其对农户的增收效果并不明显。

表1 样本户所得补贴总额的规模情况 单位:%,元

(二)农户种粮积极性的调查分析

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具体体现在是否愿意经营耕地、粮食的播种面积及其变化、种粮的动机以及进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等方面,对这些情况,课题组通过问卷作了重点调查。

1.农户对未来农地经营方式的态度

课题组调查了农户对今后几年打算经营承包地的方式,结果显示,78.88%的农户打算自己经营,20.11%的农户想把土地流转出去,0.97%的农户打算撂荒。其中,东北三省、北方四省和南方六省中打算撂荒的比例依次是0.54%、0.64%和1.27%,南方六省该项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些数据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已经不想经营耕地,更不想自己种粮了,这些都影响到种粮的积极性。

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情况

粮食的播种面积显示出农户种粮的规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户种粮的积极性,显然在耕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越大显示出种粮积极性越强。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用所构建的粮食复种指数来衡量粮食作物的播种情况。

耕地复种指数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复种指数本身受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对于某一地区,这些因素是既定的,因而存在一个确定的理论值,比较实际值和理论值大小,可以反映对耕地的利用程度。

表2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潜力 单位:%

表2中第二行数据为各地区复种指数的理论潜力值。第三行是根据本次调查数据计算的实际粮食复种指数②。从比较结果来看,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的粮食复种指数明显小于理论潜力值,反映出这些地区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课题组调查了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后农户粮食播种面积是否增加的情况,结果发现总体上增加播种面积的农户占17.41%,占比较小。其中,东北三省平均为23.41%,远高于其他地区,分地区数据见表3。由表3可知,江苏仅有一成的农户增加了播种面积,黑龙江比例最高,接近1/3,地区之间的差别比较大。东北地区种粮积极性较高,而南方省份种粮积极性较差,与表2中的数据基本相符。

表3 各地区样本户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例 单位:%

3.农户种植粮食的动机农户种粮的动机反映了农户选择种粮的目的、意愿。调查结果发现,52.22%的农户选择了“满足自家需求”,41.90%的农户选择了“商品性生产”③,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反映出大多数农户追求的是实物回报而非市场回报,注重家庭粮食安全,传统的粮食自给自足的生产习惯比较明显。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的商品化生产倾向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南方六省大多是满足自家需求,地区差异非常明显。调查中所得到的各地区农户的粮食商品化率④的差异也反映出这一特点。

4.种粮农户进行生产投入情况

课题组调查了农户存钱的目的,选择进行生产性投资的农户仅占12.85%。分区域来看,东北三省生产性投资的比例最高,为20.51%;北方四省为12.31%,南方六省最低,为11.62%。

大型农机具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户的购置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户对农业的投入情况。课题组调查的结果显示,有独立或与人合伙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户总体占比为15.12%,约1/7,东北三省购置比例最高,为23.82%,接近1/4。这些数据说明农户进行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并不高,大多数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状态。

三、影响农户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分析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农户生产粮食的积极性不高。各地区种粮积极性存在明显的差别,其中东北地区积极性较强,而南方省份的积极性稍弱,这也形成了我国“北粮南运”的局面。表4数据同样显示出南方六省在13 个地区中粮食产量所占比重已经由1978 年的52.64%下降到2010年的40.44%,而东北三省所占份额大幅上升,粮食生产重心已经逐步向北移动,北方承载着越来越大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

表4 主要年份13个主产区粮食产量结构情况 单位:%

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效果如何呢?根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考虑以下各项因素,具体见表5。

表5 农户种粮积极性影响因素变量定义及描述统计

可以将农户种粮积极性强弱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设为以下函数形式:Y=F(Xi)+μ,式中,Y 为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由于种粮积极性只能用“强”、“弱”表示,属于二分类变量,因此将因变量作Logit转换如下:

其中,p值表示积极性强(即Y=1)的概率;1-p值表示积极性弱(即Y=0)的概率;βi(i=0,…,12)为回归系数,是待估计的参数。

课题组根据Logit模型,利用农户调查数据,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影响农户种粮积极性强弱的因素。在模型中,课题组将同时满足“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和“打算自己经营耕地”两个条件的农户定义为种粮积极性强的农户,定义Y=1;若不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定义Y=0。根据数据的来源,建立4个模型,模型1是利用全部数据进行回归,模型2、3、4分别是针对东北三省、北方四省和南方六省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从各模型的运行结果来看,预测准确率较高,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表6 农户种粮积极性的Logit模型分析结果

(二)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表6中的估计结果,总体上是否获得过粮食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以及获得粮食补贴的规模、粮食收购价格对种粮积极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这反映出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确实起到了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的激励效果不明显,这两项补贴不会改变农户种粮与否的决策。分地区来看,各项补贴政策的激励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别。东北三省的模型中,仅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北方四省模型中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而南方六省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粮食补贴总额的正向激励效果较为显著。

就其他影响因素而言,户主的性别在所有模型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反映出种粮的积极性与户主的性别无关。户主的年龄与种粮的积极性仅在模型2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负,在其他模型中不相关,总的来看,户主年龄与种粮积极性关系不明显。户主的受教育时间与种粮积极性负相关,但不显著。农户耕地规模仅在模型2和模型3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显示出耕地规模对种粮积极性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农户纯收入水平在4个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系数显著为正,对于收入较低的农户来说,种粮并不是增加收入的最佳途径,所以他们不愿意扩大种粮的面积,积极性并不高。在收入结构方面,农业经营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回归系数在所有模型中显著为正,显示出农户的收入越是依赖农业收入,种粮积极性越强。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回归系数,除了在模型3中显著为正外,在其他3个模型中显著为负,也就是除了北方四省外,一般工资性收入比重越高的农户,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关心程度将下降。而北方四省之所以会出现工资性收入占比与种粮积极性成正比关系的现象,原因可能在于这些地方种植粮食大多以小麦、玉米为主,种粮相比于种植经济作物可以节省田间管理时间,种粮越多越方便获取工资性收入。

四、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在13个主产区,各地种粮积极性存在显著差异,东北三省的种粮积极性较高,而南方六省的种粮积极性较差。现行的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各地区农户对政策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还受到耕地规模、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影响。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坚持和完善粮食补贴政策

实证数据表明是否得到各项粮食直接补贴对种粮的积极性总体上具有很强的正效应,应该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粮食补贴政策。要加大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普及率,提高粮食直接补贴的标准,使更多的种粮农民享受到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作为间接补贴政策是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补充,在保护粮农利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粮食价格是决定种粮收益的重要因素,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种粮决策上考虑的是其所能带来收益的大小。只有增加农民在生产环节的收益,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有积极性种粮。最低收购价政策是稳定粮食市场必不可少的因素,应该充分发挥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作用,保护农民种粮的利益和积极性。

2.促进耕地适度集中,发展农业生产专业户

根据研究发现小规模农户生产粮食一般属于自给自足类型,种粮积极性不高,扩大耕地规模有利于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因而在耕地政策方面,除了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外,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农地流转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可以使一定的各种投入要素得到最佳配比以产生最佳规模效益,进而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种粮收入,必然能够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由于工资性收入占比与种粮积极性负相关,因此,农户的兼业化经营不利于农业生产效率,应该发展农业生产专业户的模式。农业专业户的种粮积极性会比较高,生产效率也较高,有利于粮食的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

3.保护粮农利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户在生产决策方面是理性的,其种粮与否、种粮的多少,取决于种粮所带来的比较收益。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农户收入水平与种粮积极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要想农民多种粮,必须增加种粮农户的收益,也就是粮食生产环节的收益,可以通过补贴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我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不能忽视农民的利益,有效的政策必须保证粮食生产与农民增收相一致。

4.实施地区差异化政策

调查数据反映出各地种粮积极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呈现出“北强南弱”的局面。南方主产区粮食生产积极性的下降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一些原来的粮食调出地区逐步转变为粮食调入省份,也加大了粮食的运输成本。因此,必须防止这些地区种粮积极性的进一步下降。同时,还应该重点支持东北三省和北方四省的粮食生产,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这些地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注释:

①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13个主产区根据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一是东北三省,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二是北方四省,包括河北、内蒙古、山东和河南;三是南方六省,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四川。

②参照耕地复种指数,课题组构建了粮食复种指数,即粮食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③课题组以多项选择的形式调查农户种粮的动机,此处数据是进行归一化处理后的结果。

④粮食商品化率以农户粮食出售量占粮食产量之比计算,东北三省、北方四省和南方六省样本户粮食商品化率分别为71.44%、56.79%和43.87%。

[1]王爱丽,栾义君,朱莉雅.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委托代理机制的视角[J].新疆农垦经济,2009,(1):9-12.

[2]刘顺国.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分析与思考[J].调研世界,2009,(8):34-35.

[3]陈彬文.粮食安全:重在保护耕地与农民种粮积极性[J].农村经济,2004,(12):28-30.

[4]赵玻,辰马信男.论保护中国农民种粮积极性[J].经济学家,2005,(3):43-49.

[5]张红宇.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5,(3):3-8.

[6]张建杰.惠农政策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研究:基于河南省调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0):58-67.

[7]周清明.农户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5):25-30.

[8]张学浪,李俊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国家粮食安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六省种粮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耕地时节
中部六省房地产经济发展空间分析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基于熵值法的中部六省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