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相生植保
2013-07-09叶道荣
叶道荣
摘 要:杜鹃作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病虫害的发生是影响杜鹃花正常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杜鹃花主要病虫害的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以及相生植保原理对杜鹃花防治病虫害的意义。
关键词:杜鹃花;病虫害;相生植保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的通称,全世界约有900种。我国是杜鹃花分布最多的国家,约有53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59%,是世界杜鹃花分布中心[1]。杜鹃花种类繁多,花色绚丽,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深受人们喜欢,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世界最大的杜鹃花分布区在我国西南山区、缅甸北部和东喜马拉雅地区,尤以云南、四川和西藏为主要分布区[2] 。杜鹃花各原种的天然分布,平原甚少,多生于山区,雨水较多的酸性水土地区多分布在丘陵,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多分布于高山[3];常绿杜鹃花多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半落叶与落叶杜鹃多分布在高山或丘陵地带[4]。
百里杜鹃风景区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黔西县交界处,因整个天然杜鹃林带宽1~3km,绵延50余km,总面积125.8km2而得名。百里杜鹃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有“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美称。为了保证百里杜鹃风景区杜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了解有关杜鹃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尤为关键。
1 杜鹃花主要病害及防治
1.1 杜鹃花叶斑病
1.1.1 危害症状。又名杜鹃花角斑病,主要危害叶片,是杜鹃花最常见的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杜鹃尾孢菌。因杜鹃花种类不同症状有差别,通常在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红褐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展成为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病斑中央灰白色、浅褐色至褐色,边缘褐色、暗褐色、近黑色或紫红色。叶面病斑颜色较叶背深,叶背为黄褐色至褐色。严重时病斑相连,引起叶片枯黄、早落。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感病植株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天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整个生长季节(4~8月)可持续发病,高温、多雨利于该病的发生。
1.1.2 防治措施:及时清扫落叶,带病斑的叶片要集中销毁;加强养护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在杜鹃花开花后或发病初期,选用50%多菌灵500~800倍液、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翠贝悬浮剂5000倍液喷洒防治, 每10~15天1次, 连续5~6次。
1.2 杜鹃花叶肿病
1.2.1 危害症状。又称叶饼病、瘿瘤病,危害嫩叶、嫩梢及花芽,是杜鹃花的常见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日本外担子菌。叶片受害后,叶片边缘开始肿大、变形。严重时全叶肿大肥厚,背面凹下,正面隆起,呈瘤状或半球状肉质瘿瘤。病部初期淡绿色,后逐渐呈淡红褐色至红褐色。多雨潮湿时,瘿瘤表面产生白色至灰黑色的霉粉层,即病原菌的担子和担孢子。病原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越冬,翌年杜鹃花抽梢后,当气温达到10℃左右,越冬病原菌便开始产生担孢子,借风力或雨水传播。湿度大、气温低、通风差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3月下旬至4月上旬)发病为主。
1.2.2 防治措施:杜鹃花叶肿病的发生与杜鹃花品种有关,叶片薄的春鹃较叶片厚的夏鹃、西洋鹃易得病,因此在种植上宜选用抗病品种,并提高通风透光性;在瘿瘤部产生霉粉前,及时摘除感病叶片及枝条,并集中销毁;在杜鹃花抽梢期(3月上旬),可选用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1.3 缺铁黄化病
1.3.1 危害症状。又名黄叶病、褪绿病,是杜鹃花最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以嫩梢、新叶表现最为严重,发病时叶脉间叶肉组织变黄,只有主脉及主侧脉保持绿色。造成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某些地区盆栽土壤碱性太大,导致土壤中的可溶性铁元素缺乏或因土壤粘性重,地下水位过高,植株根部正常生理活动受到影响,降低了根部对铁的吸收,从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使叶片变成黄绿色。
1.3.2 防治措施: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杜鹃花喜酸性土壤,故不宜在碱性土壤上种植杜鹃花,或等土壤改良后再种;对出现黄化症状的植株,可直接喷施0.2%~0.3%硫酸亚铁水溶液或根部孔施1∶30硫酸亚铁水溶液。
2 杜鹃花主要虫害及防治
2.1 军配虫
2.1.1 危害症状。也叫网蝽,俗称臭大姐。寄生叶背面,被害叶面出现黄褐色斑点, 7~8 月份危害最重,严重时引起叶片早脱。
2.1.2 防治措施:冬季深翻土地,清理杂草,减少越冬虫源;对密度大的绿带、花径进行抽稀,增加通风;于第1代若虫为害期(5月),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喷药时充分喷及叶片背面及周边草丛。每隔7~10天1次,连喷2~3次。
2.2 玫斑钻夜蛾
2.2.1 危害症状。是为害杜鹃花花蕾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花蕾,啃食嫩梢为害。发生严重时能使嫩梢枯死,大量花蕾蛀空,造成落蕾,影响生长和景观。
2.2.2 防治措施:少量发生时,及时摘除受害花蕾、嫩梢,并集中销毁;成片发生时,选用45%杀螟松1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3 相生植保学理论在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思考
相生植物: 在植物群落内,各种植物之间通过长期的生存与竞争的演化,形成直接生存空间与养分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或者通过动物、微生物形成的间接依存关系。这种与目标保护植物有密切直接或间接依存关系的植物,称为相生植物。相生植保,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中固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自然规律,通过利用相生植物对环境中的生物因素进行综合调节,达到目标保护植物(农林作物) 最大生产量,同时又不对另外的生物及周围环境造成伤害。
回顾人类与有害生物长期抗争的历史, 最初应该是利用农业措施。当人们认识到辣椒水、鱼藤等可以杀死害虫的时候,就利用植物简单提取物为代表的植物药剂防治害虫。随着化学、物理学的发展,人类开始应用合成化学杀虫剂防治病虫害。利用声、光、射线防治病虫害,同时也利用各种措施对有害生物进行改造,利用行为措施控制有害生物。通过天敌昆虫、生物药剂(微生物制剂) 控制有害生物,出现了生物防治措施。近些年,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抗病虫植物培育成功,并应用于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述所有措施,其目标均为有害生物,即通过对有害生物的直接防治,达到对目标植物的直接保护。
详细分析生物措施,目前所涉及范围最广的范畴,也还是动物性天敌和微生物制剂[5]。众所周知, 农业中的间作套种、林业中的混交林,在植物有害生物治理中有重要意义[6-8] 。这其中均包括了利用植物——相生植物,达到调控有害生物,以减少其对目标保护植物的危害。相生植物的利用,改变了传统上人们对目标保护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直接干预,而是利用了自然界中植物与植物长期依存的自然规律,利用相生植物达到对目标保护植物及与其相关的动物、微生物的调节,达到对目标植物的间接保护。
事实上,在农林业的许多栽培措施中,均有不同程度地利用相生植物,只是初期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随着人类对生物间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长期病虫害防治经验教训的积累,已经开始寻求主动利用相生植物的方法和原理。如应用替代性防治措施、诱虫植物的应用、重视研究和应用农业防治技术[9]等。相生植物的利用从不自觉到主动,无疑是植物保护的发展方向之一。
4 小结
对杜鹃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了解,有助于我们结合杜鹃花的生物生态特性制定出一套有效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案和科学的管理模式,采用相生植保学方法进行科学治理,能有效地解决杜鹃花病虫害问题,做到绿色环保。(收稿:2013-05-29)
参考文献
[1]徐海宾. 杜鹃花的掌故[J]. 花卉,1999,(3): 34.
[2]胡梅,等. 杜鹃属植物的化学分类学研究[J]. 植物分类学报,1992,( 3) : 226- 237.
[3]王玉华,王丽云. 碱性水土地区盆栽杜鹃花缺铁黄化防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4( 2) : 63- 68.
[4]王莲英, 等. 中国名贵花卉鉴赏与栽培[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5]罗绍彬. 发展生物农药, 保护生态环境[M].牛得水主编. 农业生物学研究与农业持续发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7, 163~ 169
[6]曾士迈.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7]管致和主编. 植物保护概论[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
[8]陈昌洁主编. 松毛虫综合管理[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9]朱利斌,刘复生, 周昌清. 诱虫植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M].张芝利等主编. 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