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巢螟危害特点与化学防治新技术

2013-07-09于永忠郭如文葛恒炀周振宇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化学防治新技术

于永忠 郭如文 葛恒炀 周振宇

摘 要:樟巢螟是香樟树的重要害虫,其幼虫发生具有结巢群集危害、世代重叠等特点,传统喷雾防治方法效果不佳。选择长效内吸性药剂、采取根埋和树干打孔注药等施药新技术可提高防治效果。

关键词:樟巢螟;危害特点;化学防治;新技术

樟巢螟Orthaga olivacea Warre又名樟丛螟、瘤丛螟。以幼虫吐丝缀合樟树叶片和小枝条形成虫巢,居中取食叶片危害。近十几年来,随着香樟树在园林绿化中的广泛应用,樟巢螟发生危害也日趋严重。各地在樟巢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化学防治因操作简便、功效较高,仍然是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方法。为进一步提高樟巢螟防效,2011~2012年我们开展了化学防治新技术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1 樟巢螟发生特点

樟巢螟1年2代,少数3代,以老熟幼虫结薄茧后在浅土层中越冬,翌年春季化蛹。6~7月1代幼虫危害;8~9月2代幼虫危害,为主危害代;9月上旬至9月下旬有少量3代幼虫[1]。其幼虫发生具有结巢群集危害、世代重叠等特点。

1.1 樟巢螟幼虫结巢群集危害

樟巢螟成虫产卵于嫩叶片背面,幼虫具有群集性,低龄幼虫吐丝缀合邻近的2片叶片,几十头乃至上百头幼虫聚集在叶片之间取食。随虫龄增加,缀合叶片逐渐增多,并将新梢、叶片充分缀合在一起,形成鸟巢状虫苞。2叶片期虫苞内幼虫数量取决于卵块大小,在18~112头之间不等[2]。

据观察,1~2龄幼虫一般缀合2~5张叶片,3~4龄幼虫缀合相邻叶片可达20多张。如果虫巢周围叶片少,幼虫在旧巢取食完叶片后会转移到附近枝条建立新巢,继续危害。因转移分散和食量大增,高龄幼虫转移到新巢后,每个虫苞中幼虫数量会大幅减少。

1.2 樟巢螟幼虫发育进度不整齐,有世代重叠现象

通过剥查虫苞发现,同一虫苞内会出现不同龄期的幼虫。分析有进食量大小影响发育进度的可能,也有不同龄期幼虫转移进入同一新巢的可能。

根据苏柏元等的调查,各代樟巢螟成虫产卵、幼虫孵化时间都极不整齐,前后持续1个多月。1代幼虫6月上旬开始危害,到9月仍有2、3代幼虫危害,前后历时4个月。期间成虫陆续产卵、幼虫陆续孵化危害,尤其是8~9月虫龄极为混乱[3]。据姜景峰对樟丛螟各代各虫态历期的观察,6~8月1代和2代幼虫发育进度参差不齐,9月存在2代和3代的世代重叠现象[1]。

2 药剂选择

植保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樟巢螟防治实践中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辅以松土除茧、人工摘除虫苞等其他物理防治措施。化学防治药剂的选择直接影响防治的效果,一方面,喷雾法防治药液难以进入虫巢,内吸性是药剂选择的第一原则;另一方面,针对樟巢螟1、2代幼虫的危害期都比较长的特点,长持效期是药剂选择的第二原则。

2.1 灭幼脲

灭幼脲属苯甲酰脲类昆虫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为昆虫激素类农药,主要表现为胃毒作用,对卵的正常孵化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粘着力好,防雨水冲刷,适宜喷雾防治,最佳防治时间为幼虫孵化高峰期。25%的灭幼脲3号1500倍液防治鳞翅目低龄幼虫药效期可维持30天左右,对大多数天敌安全。

鉴于各代幼虫发育进度不整齐,灭幼脲应与阿维菌素等速效药剂复配使用,以提高对高龄幼虫的防治效果。

2.2 氯虫苯甲酰胺

氯虫苯甲酰胺,是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广谱杀虫剂,主要防治多种作物的鳞翅目害虫,该农药具有较强的渗透传导性。主要作用方式是胃毒,害虫取食后快速停止取食(7分钟),非常有利于保护叶片。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用量很低,适宜树干注药低用量的特殊要求。持效期可达15天以上,对捕食天敌、寄生天敌低毒或无影响。

2.3 克百威

克百威是广谱性杀虫、杀线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土壤施药后药剂能被植物根部吸收,并输送到植物各器官,以叶缘最多。克百威在土中半衰期30~60天,本地土壤处理残效期可达40天以上。克百威制剂中等毒性,土壤处理对天敌安全,环境污染少。

3 樟巢螟化学防治新技术

樟巢螟幼虫发生具有结巢群集危害、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等特点,加之传统的喷雾法防治存在药液喷洒不均、难以进入虫巢等缺点,往往防治效果不佳。针对这些状况,近2年来我们开展了新型施药技术防治樟巢螟试验。

3.1 根部施药防治技术

通过根部施药来防治园林病虫害,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液对周围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有效保护天敌。而且成本低、残效期长。2011年开展3%克百威颗粒剂根部施药防治樟巢螟试验,平均校正防效93.6%。

3.1.1 树下地表裸露型的根部施药。施药部位及方法:树冠正投影的范围内,尽量使用少损伤根系的钉耙等工具,在1/2~2/3半径间扇形开沟,深度20~30cm左右,宽度30~50cm,对称开挖3~4处。均匀撒入3%克百威颗粒剂,然后覆土。第2次施药错开第1次的位置,效果更佳。药剂用量:按8~10 g/m2×S进行计算,S=πr2,r=树干胸径的10倍。施药时间:一般在幼虫孵化高峰前10~15天。第1次,5月底;第2次,7月下旬。施药后灌溉或遇有效降雨,有利于药剂吸收。连续半个月无有效降雨,需进行灌溉。

3.1.2 树下种植地被植物型的根部施药。施药部位及方法:树冠正投影的范围内,施药的具体部位坚持“见缝插针”原则。树下有草坪、灌木、花卉等地被植物,不方便开挖土层,可采取 “打洞施药”的方法,每棵树打洞5~8个,深度15~20cm,施药后覆土。如不便打洞,可用水将3%克百威颗粒剂溶解,搅拌成浑浊液,均匀撒入地被植物的根部土壤,并用清水将地被植物枝叶上的药剂冲洗干净。药剂用量:按12~15 g/m2×S进行计算。S=πr2,r=树干胸径的10倍。施用时间:打洞施药第1次为5月底;第1次为7月下旬。施药后连续半个月无有效降雨,需进行灌溉。兑水灌药第1次为6月中旬;第2次为8月上旬。

3.1.3 树下是硬质化路面型的根部施药。施药部位及方法:因硬质化路面的限制,种植树穴一般为1~1.5m×1~1.5m的方形树池,施药的部位只能局限在这狭小的空间中。在树池的四周开沟,深度15~20cm为宜。一次性均匀撒入3%克百威颗粒剂,然后覆土。药剂用量:按30~35 g/m2×S进行计算。S=πr2,r=树干胸径的10倍。施用时间:因药剂在土壤中扩散到吸收营养和水分的有效根系部位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施药时间必须提前。根据试验,最佳施药时间在3月下旬,加大用药量,持效期可达6个月,基本覆盖1、2代幼虫期。

3.2 树干施药防治技术

树干施药防治病虫害技术,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对天敌安全、农药利用率高、不污染环境等特点[4]。树干打孔施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叶片的蒸腾拉力,将滴注在树干中的药液通过输导组织运送到叶片,达到防治目的。

为便于操作和减少树体伤口,选择用量较低、持效期较长的药种,药剂原液一般稀释1~3倍后使用。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每棵树商品制剂用量0.2~0.4ml,20天平均校正防效达到96.5%。

3.2.1 药剂稀释。氯虫苯甲酰胺(200g/l悬浮剂)药剂按照1:2的比例兑水稀释后备用,准备小剂量一次性医用注射器(最小刻度0.2ml)作注药工具。

3.2.2 树干打孔。蓄电式电钻便于户外移动作业,钻头直径4mm,小孔伤口容易愈合。在树干基部1~30cm范围内,选择适宜打孔的部位打孔,方向斜向下40~45°,深度35~40mm。打孔时钻出的木絮白色新鲜状为正常,这样的部位才具备吸收药液的能力。如钻出的木絮灰色或褐色,表明该部位木质部已干枯或腐烂,不能吸收药液或导致药液流失。

树干打孔数量控制着该树的药剂用量,一般胸径5~11cm打孔2个、12~19cm打孔3个、20~29cm打孔4个,更大规格的树适当增加打孔数量。孔围绕树干对称分布,上下位置错开8~10cm左右。

3.2.3 防治时间。药液一般在2~3天即可吸收,防治樟巢螟的最佳时间为幼虫孵化高峰,1代在6月上旬,2代在8月上旬。为保证效果,加注药液要在雨前3~4天进行,以免雨水冲刷药液影响防效。如防治最佳时间遇到连续阴雨天,可注药后用胶泥封闭钻孔口,防止雨水进入冲刷药液。

3.2.4 加注药液。用注射器吸满药液,缓慢注入钻孔内,加至即将溢出时即可。根据钻孔直径和深度计算,每孔容量约0.3ml,满足每棵树0.6~1.2的稀释药液剂量。2代虫情严重时,15天后在原孔内再加注1次药剂。

4 结语

根据香樟树立地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和施药方式。例如:连续成片林,适宜采用喷雾法防治;硬质化路面行道树类型,宜采用树干注药法或根部施药法;树下地被植物型行道树,适宜采用根部施药法进行防治。

根埋施药、树干注药等化学防治新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防治效果,还大大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天敌,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效益。在如何提高作业工效,研制专业操作设备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收稿:2013-06-18)

参考文献:

[1]姜景峰. 樟丛螟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昆虫知识,1990(1):28-29

[2]魏书军,许发良,滑福林,等. 香樟害虫-橄绿瘤丛螟的生物学特性.昆虫知识,2008(4):562-565

[3]苏柏元,华德华,吴永祥,等. 樟巢螟危害情况调查及防治方法探讨[J].宁波农业科技,2008(2):28-31

[4]菜建武,陈荣发. 打孔注射药剂防治香樟樟巢螟试验.江苏林业科技,2003(6):36-37

作者简介:于永忠(1971.02-)男,江苏扬中人,本科,高级农艺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植物保护。

猜你喜欢

化学防治新技术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征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