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头流过
2013-07-09黄耀红
黄耀红
在中国地图上,你或许找不到这条江。
她瘦弱,像一声苍老的叹息;她幽远,如一缕漂泊的诗魂。
然而,如果你是一个中国文化人,你不能不懂得这条美丽的江。
它环抱野花幽独的春晖山色,轻抚光洁如新的秋月沙洲,蜿蜒在千年不变的湘北音韵里。
她的名字,叫汩罗江。
汩罗与长沙近在咫尺。然而,这么多年来,数过汩罗而无缘见江,只任汩罗江在那一份古典的想象里流淌。
心中的汩罗江,是一脉远古的清澈与芬香。江水荡漾着二千三百多年的清癯的高洁,孤独的忧伤……
汩罗江,从那散发着花草清香与神秘的楚辞中流来,从那深情绵渺、楚音铿锵的“兮”字古音里流来,从如仙如梦、云袂飘飘的历史烟雨中流来……
文字千古,江流千古。
心中的汩罗江,永远江水深深,朝雾朦朦。她像一条幽蓝幽蓝的飘带,笼着暮春的迷离烟雨,抑或初冬如纱似帐的薄雾。
那是怎样纤尘不染的清江水啊!楚空低垂,春山无语,黑色的燕子斜斜地剪过江南的田畴,鹧鸪声声里漾开一派灰色的宁静与柔和;抑或,有一行油画似的银杏、或一株百岁香樟在江边摇落半江秋阳。
历史深处的汩罗江,属于春秋战国时的罗子国。那时的汩罗江边,竹篱茅舍,牛羊信步,渔歌起落,炊烟如画。在岁月深处,或许这里也曾有过旌旗猎猎的逐鹿,刀光剑影的厮杀,然而,此刻,汩罗江里澄澈着山冈的影子,弥漫着江南四时的花树馥郁。那一份忧伤的安静与秀美,似乎在等待一个行吟的灵魂。
汩罗江,真的等来了一位行吟的诗者。
大约公元前287年,一个叫屈原的楚国之子被逐放逐于斯。那一年,他已年愈知天命。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诗人的血管里流着楚王室贵族的血统。这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人中才俊,20岁左右即深得楚怀王赏识,登堂入室,官至左徒。一时八面生风,才倾朝野。当是时,七雄分立,而而以秦楚为最。才干过人的屈灵均怀抱振兴楚国的理想,以图美政。因之,他对内举贤授能,修明法度,整顿朝纲,对外联手韩、赵、魏、燕,达成齐楚同盟,共对强秦。然而,变革唯新从来就不可避免地要触犯了部分楚国权贵的利益。正直而有才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靳尚、怀王庞妃郑袖及其幼子子兰等奸佞的极力反对。美的毁灭,几成宿命。怀王听信谗言,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小人从此得道。怀王三十年,强秦约会怀王于武关,怀王不听忠臣阻,在子兰等人的丛恿下,只身赴秦。结果为秦王扣押,三年后客死于秦。归葬之日,屈原当庭怒斥子兰等人的入秦之过。新即位的顷襄王大怒,将屈原逐出朝廷,命其不得从此不得越长江。
就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茕茕独立而鬓发斑白的屈原,寄一叶孤舟,出郢都东门,出汉水,入长江,进洞庭,溯沅水,经常德、沅陵、辰溪而至溆浦。尔后,过桃江,进湘水,而抵汩罗。
屈原知道,汩罗此地的先祖同为颛顼之后,故罗地先祖亦即他的先祖。汩罗不再是逐臣的异地,而是他血脉里的故乡。
汩罗江畔的风雨斜阳里,从此响起最深重的忧患之声。目睹楚国无力回天的衰落,屈原一再表达他将流效彭咸遗则,怀沙自沉的爱与贞洁。终于,公元前287年,当秦将白起攻陷楚国都城的消息传来,屈原选择农历端阳、楚人祭龙之吉日,投江自尽。
历史充满了玄奥。谁曾料到,那一轮美政理想的失落,却成就一个诗人的不朽。隔着八百多年时光,诗仙李白怀着无限的感慨,咏叹着权势的速朽和艺术的永恒: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蓝墨水的上游,正是这条汩罗江。《离骚》《九章》《九歌》《卜居》《渔父》……在中国文学的最上游,这些遥远而亲切的文字,无疑是最清澈、神秘而美丽的那一泓,它们倒映着亘古的白云与青草,倒映着忧思与悲悯……
如春秋代序般的后来者啊,请选择一个明丽的早晨轻轻朗诵——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度蘅与方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揽木根之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请想象这些草木的独特风情,正如同想像那些飘落在岁月深处的爱与往事。
你想啊,在汩罗江边,那佩在屈原襟间的江离啊,是怎样的一种清香?那随手采撷的秋兰,又在传递着怎样的花语?江畔盛开的木兰花,江洲丛生的宿莽,或华或实,或草或木。高洁如隐士贞女的兰蕙,那些留夷与揭车、度蘅与方芷是否还开在今天的春光里?春雨菲菲里的薜荔是怎样丛生的树木,斜阳里的芰荷与芙蓉,又在映照怎样的气节与操守?
汩罗江,流在遥远的春光秋雨中,流在浅浅的天籁里。
没有号角、旗帜与粗鄙的烟囱。飘在天空的,只有那神秘的楚地民曲,只有那古朴的渔父歌子。
从屈子身上,你看到的不只是那悲苦的表情,不只是那苍凉的背影。你看到的是,壮志不酬的生命之叹息,是以死明志的高洁与坚贞,也是生命融于自然的赤诚,是超越凡俗的如神境界与如仙气质。
你看他,或行吟泽畔,或骑马高冈。在忧郁的吟哦中,是一份卓然独立的清芬。他,树蕙滋兰,襟前别一朵淡淡秋兰;他,饮木兰朝露,餐秋菊落英,何其超凡脱俗!他以芰荷为衣,以芙蓉为裳,何其玉洁冰清!他上天入地,天问贤君,天眼可察其九死不悔,日月可鉴其赤胆忠诚!
千年汩罗江,水波里深流着屈原的叹息,永远地。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在这条江边,屈子问天问地,问你问我,问古往,问今来,汩罗江啊,何曾不是一条发出生命与宇宙追问的江?屈原发出“天问”的身影和声音,几千年仍在阳光里交响。
屈原放逐,志不得伸,才不能用,放逐蛮夷,其委屈痛苦,又怎能以言语道尽?屈子所一再抒发的不,却不是抱怨,而是那盛年不再的生命飘忽感。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摘自《湖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