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循环经济研究中管理学研究的缺位及建议

2013-07-09

关键词:管理学经济学经济

王 兴 琼

(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成都610066;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院 西安710049)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循环经济思想逐步引入中国,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就不断深入。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1];2000年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2];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3];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4];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5]。目前,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从早期单纯的概念引进、意义阐释阶段[6],进入技术研发、具体实施探讨阶段[7];研究视角也颇广泛,每个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对循环经济展开论述和论证,涉及经济[8]、技术[9]、法律[10]、哲学[11]等各个学科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在对国内循环经济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管理学研究(指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在循环经济研究中的缺位①,具体表现在:(1)在研究对象上,涉及企业的研究较少,在国家、地区、城市、产业、行业的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较多;(2)在研究主体上,管理学家和学者参与较少;(3)在理论支撑上,管理学理论较少被提及和使用,经济学理论占了主导;(4)在研究方法上,管理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包括质性和量化的方法使用较少,思辨方法占了主导;(5)在出版刊物上,一流管理学刊物参与较少。

因此,本文在对国内循环经济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国内循环经济研究现状,并对管理学研究在其中的缺位表现和原因进行陈述和分析,提出管理学参与循环经济研究的必要性及其未来研究的一些可能视角,以便管理学能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一 管理学研究缺位的表现陈述

截至2012年2月20日,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以循环经济为题名进行精确检索(因对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及报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出现类似特征,所以这里只报告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信息),总计搜索到15430篇循环经济论文。按照数据库分类标准,分别对论文以学科领域、学科类别、发表年份、文献出版来源等进行分组统计。尽管数据库以题名和文献来源分类导致数据部分存在重合的情况,但它们大致反映了我国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也反映了我国当前管理学研究在该研究领域的缺位。

(一)从学科领域和类别来看

表1列示了循环经济研究在各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情况。

表1.循环经济研究在各学科领域的论文发表情况

从表1可知,经济与管理学科领域在循环经济研究方面占了绝对优势,高达13942篇,占90.36%;其次是工程科技,占23.88%。如果把工程科技、信息科技、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合起来的话,可以发现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两大主流方向:一是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二是科技领域。这说明学界普遍认识到技术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更力求从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寻求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合理化解释。

鉴于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在循环经济研究中占有的绝对优势地位,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各自所占的份额,以明晰目前管理学研究在循环经济研究中所拥有的角色和地位。表2显示了循环经济在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各学科类别的论文发表情况。

表2.循环经济在经济与管理各学科类别的论文发表情况

从表2可知,在高达13942篇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文献中,属于“管理学”的仅有1篇。当然如前面所说,因数据库只是简单根据题名和文献来源进行分类,数据难免会有偏差。所以,笔者对属于管理学的文献范围进行扩大,检查了每个学科类别的论文情况。结果在“企业经济”中发现有以企业为背景探讨循环经济下企业投资、融资、风险收益分析等财务管理内容的论文,但没有涉及对企业中人的研究。

总的来看,目前我国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循环经济研究,虽名为经济与管理,但实则是经济学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主要侧重国家、地区、城市、行业、产业等宏观和中观层面的经济问题研究。对微观企业,尤其是企业中人和组织行为的研究涉及较少,以管理学的视角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规范实证研究几乎为零。

(二)从发表年份看

图1以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文献(13942篇)为例,显示了我国循环经济论文每年的发表情况。从1997年第一篇有关循环经济的论文(实际是个专访)发表以来,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图1.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循环经济论文发表情况

这种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政府政策因素有很大关系。2002年前,学者多是自发研究;2002年后,表现出强烈的政策导向性。2002年开始,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中国最高决策层的直接关注。(1)2002年10月,江泽民在全球环境基金成员国会议上,发表了关于“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的重要讲话。2003年,循环经济研究第一次速增。(2)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和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2005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这些决议和通知直接激发了2005年循环经济研究的激增。(3)2006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的奋斗目标;2008年国务院出台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提到“加强生态环境建设”;2009年1月1日,胡锦涛亲自签署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实施。连年政策所传递出的积极信号,刺激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随着政策从笼统到具体,循环经济研究内容也逐渐从务虚向务实转变。

循环经济研究文献的发表年份体现出的政策性背景,反映了经济学研究服务于政策、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12]的显著特征。而这些政策最终将直接或间接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行为和成效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作为与企业实际接触最直接最密切且需要与企业情境要素紧密结合的管理学研究,却忽视了循环经济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没有深入研究相关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改变、如何改变、如何应对等问题。

(三)从文献出版来源看

以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的循环经济研究文献为例,截至2012年2月20日发表了至少30篇有关循环经济文章的期刊有60多家,其中超过100篇的有7家。

这60多家至少30篇循环经济文章发表的期刊中:(1)没有纯粹的管理学期刊,只有个别刊物设有管理学板块;(2)属于近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的只有10家,比率不足17%;(3)其中不少刊物是给钱就发表,文章篇幅短小,主要是为适应当前中国学术考核要求而诞生的以赚钱为目标的刊物,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Journal[13]。对这60家刊物的简单分析,可以估测我国循环经济研究发表文献的大致情况。我国管理学期刊,尤其是一流管理学期刊的缺位,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管理学研究缺位也有一定责任。一个研究领域的兴起及其高水平研究需要有号召力的高水平期刊平台参与,从而引起更多学者加入和争鸣;健康而规范的成果市场可以推动学术研究不断提升,与之形成良性循环[13]。

二 管理学研究缺位的原因分析

(一)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存在认识误区

1.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认识。尽管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早在1966年就将循环经济置于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强调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性[2],但国内学者却逐步将其狭义地理解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13],或单纯理解为一种经济增长方式[8,14]或一种技术范式[15],没有看到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因而大多孤立地从经济、技术、法律、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政策支持、法制保障、技术支撑只是循环 经 济 的 推 进 手 段[16]108,134,161。 经 济 学 以 企业同质性为假设前提做出的行为推论,并不能代替具体情境下的企业行为选择[12]。企业作为循环经济链条“投入-生产-消费-再生”中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的行为并没有得到重视并被纳入到整体系统中加以有效解释。

2.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大量思辨性的文章对循环经济一味加以褒扬,盲目乐观,没有看到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循环经济面临的真正问题,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还有漫长的发展道路要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截至2009年,我国中小企业约有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同时,污染密集型企业大多数也是中小企业。因此,把中小企业作为建设生态企业的重点,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路径。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建设生态企业的积极性[16]25。目前,学者们更多是从资金不足、技术不高、政策不力等方面去探寻原因,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内部运行机制问题,忽视了管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的优势。

(二)对循环经济的执行主体——企业重视不够

1.循环经济体系研究对企业的重视不够。尽管目前大家普遍认同循环经济要从企业、生产基地等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产业集中区域内企业间、产业间的中循环,包括生产、生活领域的整个社会的大循环三个层面来展开[17],并认同企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循环经济需要企业积极参与,企业从被动向主动承担环境责任的行为转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18,19],但目前的研究侧重从宏观、中观层面展开,强调技术、政策、法律的重要性,并用博弈论等分析这些要素可能对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20],却没有认识到直接把企业及企业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必要性。

2.企业自身缺乏主体意识。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而纯粹将循环经济理解为环境治理的一种方式,只看到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并没有认识到这有助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有些企业即使认识到企业生态化建设可以带来综合效益,但对于经济效益之外的其他效益并不感兴趣[16]30。企业缺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意识,没有认识到自身参与循环经济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而一些学者作出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往往扮演不参与、不配合,甚至是反对者角色[19]的假定,进一步导致研究中对企业主体地位的忽略。

(三)管理学界认识和参与不足

1.对企业微观层面的需求认识不足。与经济、技术等学科领域积极进行循环经济研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循环经济研究并未引起管理学界的普遍重视,尤其是在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以经济学领域为例,各经济学科以博弈论、外部性理论和利润最大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从宏观和中观层面,对国家、地区、行业、产业等应采取的循环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了积极探讨,对驱使企业采取行动的“外力”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此相应,符合管理学研究分工角色的是,管理学者应从微观层面探讨企业面对这些“外力”,应该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应对政策约束,取得环境、社会、企业多层面共赢的结果。但遗憾的是,管理学界并没能从这个角度展开深入思考和分析,对企业在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微观层面需求没有给予足够关注。

2.对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不够。虽然学者认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常常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没有必要对经济学和管理学进行严格区分[21],而且许多社会经济现象确实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共同参与才能得到有效解释和解决,但二者事实上存在不同的研究分工,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标。管理学通常以个别企业为研究对象,关注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独特问题,以发掘和提高其竞争力,而经济学通常以企业同质为假设前提,关注整个国家或行业的表现,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管理学认同企业中人的价值创造性,而经济学假定企业在环境中是被动的。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在循环经济领域展开的广泛研究,不能代替管理学应该承担的研究责任。而一些管理学者所具有的经济学思维,研究结论总是回归到为政府献策献议上[15,18],进一步说明了对企业微观研究的忽视。

三 管理学参与循环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基于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管理学有必要参与到循环经济研究中。这里并没有否定经济学或其他学科领域参与循环经济研究的作用和成效,而是需要管理学加入到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各学科研究互相补充,以更好地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从管理学角度讲,管理学有能力更有效地解决循环经济执行主体——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激发其参与循环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更有效地通过对人的管理而将人、技术和资源更好地整合起来,取得整体性效果。

首先,从循环经济的初始概念出发,“人”是循环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在循环经济最早的定义中,鲍尔丁(1966)是这样解释的: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三大要素。但在循环经济引入我国的过程中,学界对资源和技术保持了高度关注,而相对忽视了人的重要性。如社会上目前普遍推行的国家发改委(2005)的定义是这样的:“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2]但不论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还是循环技术的发明、使用,都离不开人,尤其是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的企业中的人。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环保问题,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的整体协调,而这离不开管理学的参与。

其次,从循环经济实施层面来看,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这一点得到了学界共识[15,18,19]。张迪等指出,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一方面,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自然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18];另一方面,各种政策最终都要直接或间接作用到企业,推动企业行为转变是循环经济走向深化的必然要求。企业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扮演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角色[15];企业是企业小循环、区域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体系构建的基础,企业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17]。正因为如此,众多学者运用经济学理论探讨了企业行为转变的原因、对策等,为政府规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和有效建议。但是拥有严格假设前提的经济学理论常常忽略企业间的差异性,可能削弱了相关政策的效果。而管理学能充分考虑情境因素,结合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为具体企业提出的建议将更有针对性。管理学研究的参与对于影响和改变企业行为不可或缺。

第三,从循环经济的执行效果来看,管理是循环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人是循环经济系统的关键构成,对人和组织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就显得异常重要。现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社会上广泛存在技术具备、但企业却不采纳不实施的现象,也不仅仅是经济学能解释的问题,也许还与企业文化、企业声誉、领导价值观、个人特征等组织、领导、个人层面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展开这方面的管理学研究,有助于引导企业按照经济学倡导的政策方向积极行动,实现多赢局面。

四 管理学参与循环经济研究的视角探讨

(一)企业理念转变

为了给政府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依据,从宏观上对企业行为进行统一的制约和管理,经济学者在研究企业如何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之间抉择时,常常假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中的企业是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没有自身利益推动的前提下,企业不会放弃传统的生产模式而选择循环经济[23],甚至有利可图时,企业也不会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觉”选择循环经济模式[19]。基于这个假设前提,经济学者建议必须用强大的法律强制力才能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从政府规制上说,经济学研究是积极有效的,但经济学对企业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在情境变化下的适应能力的忽视,可能会削弱政策及法律的效果。

管理学相信企业和人的创造力和适应力,且能通过管理激发和引导这种创造力和适应力。对于企业而言,外部压力固然重要,比如政策和法律的强制要求、技术的发展进步、市场的优胜劣汰等,都会对企业产生强大的外在刺激,驱使其被动地遵循政策法规要求、顺应市场需要。但内在的动力才能真正激发其行动的积极主动性,除了通常强调的利润动机外,企业的道德责任感、社会价值观等也是日益重要的因素。一些研究证明,循环经济这种经营理念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24]。但为什么有利可图的事情,企业缺乏积极性?可能与企业的环保意识、道德责任感等价值观念有关。

所以,管理学的研究可以从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感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企业目前持有的价值观是什么?什么类型?哪些类型更有助于循环经济行为的实施?哪些因素会影响它们并对循环经济行为产生影响?等等。从企业微观层面塑造有利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将会提升经济学等学科领域从宏观、中观层面提出的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效果。

(二)企业运行机制建设

张思锋认为,生态企业的建设,需要生产方式和运行机制两方面的变革[16]26。其中,运行机制作为企业生产的制度环境,可以形成企业内部共同的目标和愿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各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指导、规范和监督企业的生产活动,保证生产建设的方向。运行机制是整个企业平稳运行的根本保证。只有在生态化的运行机制中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能保障企业与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我国生态企业的建设主要集中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上,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等运行机制的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生态企业的建设成效[16]32。

对此,管理学可以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企业建设的运行机制展开研究,分析现有的企业运行机制,探索其适宜与不适宜生态企业建设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运行机制进行试点,检验有效的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并加以改进,以提高生态企业的建设成效[16]32。

(三)企业情境应对策略

经济学基于宏观政策服务目标,常常假设企业行为的被动性,如外部性理论就假定企业是不负责任的环境行为主体。但理论研究和实践证明,企业在变化了的人文环境下可以成为负责任的环境主体[25]。企业对环境的变化常常迅速甚至预先做出反应。正如孔茨等人在其《管理学》中指出的那样:“预先反应是计划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26]75

比如近年循环经济政策的频繁出台,内容从笼统到具体,要求越来越严,对企业产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是只能被动接受,它也可主动消化吸收,循序渐进,通过企业行为的主动改变来适应政策法律的要求,取得皆大欢喜的结果。从管理上讲,可以强调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变革等,这早已在管理学研究中展开。在企业宏观和微观环境都发生改变的背景下,企业绩效评价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要以多元利益相关者为评价主体,以创造企业整体价值的过程和成果为客体,将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作为总目标。这里可以看出,管理学基于企业市场环境提出的多元目标,更有益于企业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更有益于企业主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更有益于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本文所强调的管理学研究在循环经济研究中的缺位,是侧重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展开的。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中日益呈现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混淆的局面,有必要强调管理学与经济学各自独立的研究范畴和侧重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即经济运行本来该是怎样的;而管理学研究的是在现有经济运行条件下,组织如何实现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说,经济学侧重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擅长于解释“who”和“why”,通常在国家、地区、行业或产业层面展开分析;而管理学侧重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擅长于指导“how”,通常在特定组织层面展开分析。虽然经济学是管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经济学的实用化也只能通过管理学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但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前提和研究发展路径上都各有不同。关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辨析,参见武博和严旭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经济评论,2007年第5期,第15-22页。虽然基于多方面原因,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诸多区别是不可抹杀的。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肩负的不同使命和责任说明,循环经济研究中偏重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取代管理学方面的研究。

[1]诸大建.循环经济与上海可持续发展[J].上海环境科学,1998,(10):1-4.

[2]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J].当代生态农业,2002,(Z1):18-19.

[4]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保产业,2003,(11):6-10.

[5]陈洁,吴斌,赵元华.论循环经济的实质与实践体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7-40.

[6]李兆前.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51-56.

[7]陈兴鹏,赵永波,薛冰.基于循环经济的低碳农业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3):321-324.

[8]王晶.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最优化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经纬,2010,(1):93-96.

[9]王长征,郭小芳.锰系铁合金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J].铁合金,2010,(4):37-39.

[10]周红格.论循环经济立法中的基本激励制度——以回归人性为基础[J].生态经济,2010,(5):68-70.

[11]孙文营.对循环经济哲学精神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7,(4):73-75.

[12]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定位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6,(2):71-80.

[13]谭劲松.关于中国管理学科发展的探讨[J].管理世界,2007,(1):81-92.

[14]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4):35-39.

[15]陈勇.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与政府行为模式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0,(2):51-54.

[16]张思锋.循环经济:建设模式与推进机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郑亚城.浅析循环经济理念下的企业行为[J].能源与环境,2006,(1):32-36.

[18]张迪,张象枢,陈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为分析模型研究[J].生态经济,2009.(6):28-32.

[19]赵峰.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行为转变的动力学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7,(8):102-106.

[20]马驰,周琳.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制度创新博弈分析[J].消费导刊,2009,(7):40-42.

[21]乌家培.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J].管理科学学报,2000,(2):82-83.

[22]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J].宏观经济研究,2005,(4):3-10.

[23]罗俊霞,李忠斌.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选择[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110-112.

[24]O’Hara,P.A.Principle of Circular and Cumulative Causation:Fusing Myrdalian and Kaldoria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yna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2008,(2):375-386.

[25]余瑞祥,朱清.企业环境行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工业技术经济,2009,(8):2-6.

[26](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郝国华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管理学经济学经济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简明经济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谈管理学
经济学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