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民生记者应以传播正能量为重心

2013-07-09■符

视听 2013年7期
关键词:小人物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符 蔚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关注民生、关怀百姓生活的新闻。广播民生新闻记者,应以传播正能量为重心。

一、要正确理解民生记者的职责,避免过多陷入“琐事”、“闹剧”的报道误区

从广义上讲,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在内容上主要是关注普通市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空间。是从百姓平常生活中发现、采集的新闻。主要是关注百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方式上采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传播的快速性,加强新闻的互动性,拉近媒体与观众的距离。正由于民生新闻具有一定的“平民性”、“普通性”、“常见性”的属性,一些民生记者眼睛往往就盯在“交通肇事”、“打架斗殴”、“偷窃行骗”、“房屋漏水”等鸡毛蒜皮的琐事,以及“夫妻打架”、“邻里纠纷”、“民工跳楼”、“沿街乞讨”等街头闹剧上面。时间一长,就会使得我们的报道止于浅层表现,新闻琐碎化,新闻价值含量降低,日益偏离新闻采制的正常轨道,在形式化和庸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且,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误导听众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正确评价。

之所以会在认识引起这样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是盲目评估收听率。一些民生记者总以为,上述这些琐事、闹剧最能抓住听众的耳朵,这类新闻报道越多,收听率就会越高。二是低估了广大听众的审美情趣。客观地说,上述这类新闻的确会有一定的听众群,但这绝不是主流,更不能代表广大听众的审美情趣。三是不切合实际的发稿量和播出量的要求,给记者人为增压。一些广播电台的领导没有正确地认识到采写民生新闻的困难与复杂程度,盲目给民生记者施压,制定出一些过高、过宽的写稿指标等。民生记者为单纯完成这一数字,只得拿发生率最多的琐事、闹剧充数。四是忘记了记者肩负的职责。一般而言,广播民生记者应积极引导听众追求阳光正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听众正确看待当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扰和难题。特别要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多向听众传播正能量。若广播民生新闻记者眼睛整天光盯住那些闹剧及琐事,很可能会舍本求未,偏离报道的大方向,偏离弘扬主旋律的要求。

因此,要想民生新闻写得真正深受观众的欢迎,赢得民众的关注,民生新闻记者必须要牢记自己肩上的职责,让自已所写的新闻释放出极大的公信力。而且,要避免过多陷入“琐事”、“闹剧”的报道误区里。在反映百姓的愿望、意见和要求,以及报道一些家长里短的民生新闻的同时,强化对正能量的传播,加强和提升新闻的品格。

二、广播民生新闻记者完全能够在关注民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

那么,广播民生新闻记者能否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呢?答案是肯定的。众所周知,广播电台是我们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理论武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正义诉求的重要载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起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

正能量并非一个简单的概念,传播正能量也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一般来说,“正能量”就是鼓励“小”的善行,传递“正”的能量,让我们的生活多些美好。而作为媒体人,把这种“正能量”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影响与带动更多的人加入“正能量”的行列,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传播正能量”。

表面来看,民生记者采写的都是些家长里短,天灾人祸之类的民生新闻,似乎与“传播正能量”这样正面、崇高的报道牵连不多,其实不然,民生记者完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传播正能量。

1.从“小人物”、“小事件”入手,引导主流价值观,传递向善正能量

民生新闻记者由于要关注民生,经常会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小人物”及“小事情”。由于价值观的取向不同,“小人物”的表现各异,有损公肥私、铜臭味十足的“小人物”;也有不少凭着自己的良心,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传递着真、善、美的“小人物”,而且这才是社会的主流。民生记者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社会的观察者和前行的瞭望者,要善于在这些“小人物”身上,以及由这些“小人物”引发出来的“小事件”上面,发现闪光的价值观,传递向善的正能量。并通过发现“身边感动”,挖掘“身边好人”,大书特写凡人善举,让正能量的传播遍布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去年,南宁发生这样一件“小事”:驻藏军人徐华彬在与南宁市宾阳县一位姑娘结婚后,经7年长时间苦盼,终于在33 岁时喜得一对双胞胎龙宝宝。然而,由于孩子孕周期只有30 周,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急需高达10 万元的抢救、治疗费用,徐华彬夫妇倍感无奈。小孩病重无钱治疗,这确实是件十分平凡,十分常见的民生“小事”。但台领导敏锐地意识到,由于南宁市民踊跃为这对夫妇奉献爱心,这看似平常的“小事”中,又蕴含着巨大的正能量。作为主流媒体,南宁电台与其它媒体率先发起了“救助龙宝宝”的爱心活动。笔者作为民生新闻记者,从这一“小事”入手,果然从中发掘出一连串正能量的闪光点:一名热心阿姨把一个装有5000 元爱心款的信封交到徐华彬手上后,用背包挡住媒体镜头就闪进了电梯,只从电梯传出一句话:“好好照顾孩子!”;一位来自市福利院的82 岁高龄老奶奶,把她的一部分养老金捐给“龙宝宝”;不少捐款人不愿留下姓名,署名多为:“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61 路公交车”、“一名准妈妈”、“一对遭遇相似的双胞胎”、“一名南宁普通市民”等等。这些正能量的闪光点经电台播出后,使得这些身边善人善举的高尚情操,又感动和感染了更多的南宁人。特别是驻藏军人徐华彬含着热泪给南宁市领导写感谢信,盛赞南宁人的“能帮就帮”精神,并表示他回到部队后,一定将南宁人这种大爱,传递到他所在的地方及祖国的大江南北时,南宁人都激动了,自豪了。民生新闻记者也从对这一身边的“小人物”及“小事情”的报道中,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正能量的传播。

2.从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中,凸现正能量的威力和社会影响力

当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现实生活的某些领域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不良现象。对这些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也是民生新闻记者的日常工作之一。舆论监督看似负面,但它对弘扬正气、扶正祛邪、改进工作、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远地看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播社会“正能量”,并不是对我们目前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视而不见,在任何公众事件发生的时候,正确舆论监督的介入都会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首先,舆论监督反映了民众的呼声,让民众深切地感受到,当他们受到某种侵害时,社会上有人敢于为他们申张正义;其次,舆论监督对坏人坏事、社会不良现象有着威力巨大的震慑力;再次,通过舆论监督后,有关部门的介入,问题得到了解决,坏人受到了惩处,让民众看到了希望,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都充满了信心。这,就是舆论监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然而,民生新闻记者在对不良现象进行舆论监督时,也应树立一个正确的舆论监督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民生新闻记者面对不良现象时,要正确引导舆论,选好报道的切入点。同样一件事,因为报道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引导的方向不同,社会效果就会很不一样。因此,对于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民生新闻记者来说,仅仅做到有闻必录,或者仅仅满足于做一面社会的镜子,是远远不够的。在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还要把握导向、引领舆论,积极创造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如果不加选择,不加引导,过分渲染负面的新闻事件,必然会无限放大负面新闻的负作用,必然会造成读者对社会主流价值的误判,容易造成以偏盖全的错误认知,从而激发迷惘、愤怒、不公的不良社会情绪。要搞好舆论监督,就要明确舆论监督报道不是为了宣泄,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即立足于团结、稳定、鼓劲,着眼于改正工作,分析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笔者曾采写过《健康证办理不“健康”作假“内鬼”将被严查》这样一篇属于舆论监督的广播新闻稿。披露某办理健康证机构的保安人员兜揽办理健康证业务,只要给钱,不用体检即可领到“健康证”。由于笔者找好了切入点,明确指出这仅仅是极个别的不良分子的不良行为,而且最后让这些不良分子受到了严肃处理,因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通过舆论监督,民众去办健康证时,环境更纯洁了、程序更规范了。这篇广播稿被评为全国城市广播好新闻二等奖。

所以,民生新闻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完全可以让人们在看到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看到我们社会上主流意识,在迷惘中看到希望的光芒,在灾难面前看到人性的光辉,在困苦的生活中感受到关爱的温暖,从而在舆论监督中激发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3.从加强民生新闻深度报道、坚持“走转改”过程中,体现社会的正能量

民生新闻记者在日常报道中,每天得到的信息许多都是新闻价值不大,但又与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小民生”。这就需要民生新闻记者在众多的“小民生”信息中,善于挖掘和提炼出某些有价值的素材,来进行深化报道。即在深入了解事实经过的基础上,提炼新闻本身的价值,让很多看似琐碎的民生问题做出相当深度的报道来。因为某些问题背后,可能蕴涵着某种事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挖掘新闻事实,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等问题进化深化,从读者角度对一些“小民生”题材进行重点提炼,深度解读,使之升华为“大民生”的报道。这样,才能以小见大,彰显民生新闻的厚度、深度和高度,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社会新风尚和新风气,使正能量的传播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另外,民生新闻记者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和深化“走转改”。一要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感受新变化,挖掘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要转变作风,多接地气,深入一线,实地采访。真正写出深入浅出、入耳入心的民生新闻来。二要改文风,创新表达,增强吸引力,力求“说实话、说真话、说老百姓的话”,善于从群众语言中汲取智慧,用更鲜活的民生报道展现人间的“真善美”。让听众愿意听、听得进,不断提升民生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通过“走转改”活动,明确民生新闻记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新闻工作基本定位,校准“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这一新闻工作基本目标。通过“走转改”活动,发现更多的民生新闻线索,找到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从而更好、更广地传播正能量。

前面列举的南宁市民救助“龙宝宝”的连续报道,以及健康证办理不“健康”等等一大批民生题材的报道,都是经过民生新闻记者坚持“走转改”,以及会同编辑、主持人的共同策划、深化之后,从“小民生”素材变成了吸引听众耳朵、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大民生”报道的。

总之,民生新闻记者只要开动脑筋,善于捕捉民生新闻的闪光点,按照“走、转、改”的要求采写和深化民生新闻,就完全可以做到、做好以传播正能量为重心、为已任。

猜你喜欢

小人物舆论监督新闻记者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