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2013-07-09薛建中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群众观点认识论党章

■ 薛建中

(责编/郭建民)

从下半年开始,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使群众路线真正深入党员干部人心,很有必要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作一简要回顾。下面分三个层次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一、关于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提出于民主革命时期,根据现在看到的资料,第一个使用“群众路线”的是李立三,他于1928年11月在同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但此时群众路线的含义尚不明确。最早给群众路线以明确含义的是周恩来。他在1929年9月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讲到筹款工作时,强调“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同年12月14日以中央通告第六十二号名义发布的《接受国际对于中国职工运动的决议案》中,提出要“建立群众工作路线”,强调“在一切运动和斗争中要运用群众路线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斗争。有了群众路线的建立,才能使党与群众建立广大而密切的关系,扩大党在群众中的活动和领导作用。”此后,“群众路线”一词便经常出现在党的文献中。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于1943年写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对党的群众路线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里,毛泽东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转化为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又把群众路线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作了理论概括,被认为是党的群众路线趋于成熟的主要标志。延安整风之后不久召开党的七大,群众路线被正式写入党章。这一时期,群众路线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各项工作中依靠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1947年9月7日,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上作关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报告讲到整军问题时,特别强调:军事教育、战术运用、政治工作、实行奖励都要走群众路线。指出,“如果我们在部队中工作的同志不断加强群众观点,遇事走群众路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吃饭在一块儿,行军在一块儿,做到思想一致,行动一致,那我们就一定能把部队带好,带成一支模范的队伍。”1948年4月毛泽东在和《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时,也强调要解决“只靠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做工作”的问题,必须“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

在党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对群众路线的集中论述。第一次是党的七大。毛泽东在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和《愚公移山》的讲话中,把人民群众比作“上帝”,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刘少奇在七大所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对群众路线进行了说明,指出:七大“在党章的总纲上和条文上,都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也是这次修改党章的一个特点。因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这就是说,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第二次是党的八大。邓小平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工作中,并不是新的问题。在第七次大会通过的党章,特别是党章的总纲中,就是贯串着群众路线的精神的。现在所以仍然需要加以着重说明,是因为:第一,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第二,从第七次大会到现在的十一年间,党的实际斗争的经验,给了这一路线以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因而在党章草案中,这一路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反映。邓小平指出,党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因此,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而不能脱离群众,不能站在群众之上;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961年在《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文中,他又对群众路线的含义解释说:“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第三次是1990年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在讲到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性时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此后,江泽民、胡锦涛也有一些关于群众路线的论述。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列宁等人继承和发展了的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它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一般原则。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群众观点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群众观点讲得最多的是毛泽东。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卫建林在他所写《毛泽东关于党同人民群众关系问题的独创见解》一文中认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先后提出的群众观点有: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是始终构成居民的绝大多数;“卑贱者最聪明”,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组织起来,实现人民的大团结;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党是革命事业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建设事业、群众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共产党员不是要做官,而是要真诚地为人民服务;共产党员应该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知识分子要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按照群众的需要领导群众前进;革命战争伟大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之一;关于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必须管理上层建筑;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卫建林认为这20个要点所显示的,不是若干互不相关的观点,而是一种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理论体系的大厦。

党内第一个集中论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是刘少奇。他在七大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用大量篇幅,系统阐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等,指出:“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一篇系统阐述党的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文献,指出:“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的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要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懂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这些重要观点,近几年来,有的被搞乱了,有的在一些党员干部中淡漠了。”这是中国共产党自七大之后,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名义,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作出新的概括。进入本世纪,胡锦涛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在十七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等等,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又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群众路线的地位与作用

关于群众路线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曾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高度进行精辟论述,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地位作用,必须正确理解这些论述的科学含义。

第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937年,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强调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明确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943年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又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的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两个论断,讲的都是认识论,虽然具体表述不同,其实质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反映在认识过程上,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因为一切真知来自实践;反映在认识来源上,表现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实践主体、认识主体,都是指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也不可能获得真知。群众路线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过程和来源的统一,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第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所谓根本工作路线,是指党的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和实现预期目标的根本途径。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由党的根本宗旨所决定,实现这条思想路线,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生活、群众情绪,以及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任何时候都是最大的实际。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是否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归根结底也要靠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政治路线也叫总路线、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它最根本的动力源泉,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粮食要农民群众一粒粒种出来,工业品要工人群众一件件生产出来,高新技术产品、新的科技成果要科技人员一项项发明创造出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构成社会文明成果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努力和奉献。只要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度挖掘蕴藏在13亿人口中的巨大创造潜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就没有谁可以阻挡。组织路线是党根据一定历史时期党的政治路线而制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总的原则和方针,包括组织原则、组织制度、党员和干部标准等,核心是干部政策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人民的公仆,干部队伍建设,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中央多次强调,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干部政治上是否靠得住,工作上是否有本事,作风上是否过得硬,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关键要看人民群众是否信得过,归根结底要看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在干部工作中,只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把人选准、选好,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认识论党章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学好党章,立好“四个标尺”
党章关于发展党员的有关规定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中共党章视域下党内选举制度的演进
现代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