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培养
2013-07-07刘波
刘波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社会转型期我国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培养
刘波
(信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时期体育人才的特征和社会对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对我国主要培养专门体育人才的各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的能力和培养现状,探索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及其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体育院校在将来更好的培养体育人才提出相应的对策.
体育;体育人才;需求;培养
1 前言
我国已经进入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社会高速发展,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也从过去的应用型向智能复合型发展,这也对中国体育教育将带来直接的影响和挑战.而作为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各体育院校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合理利用和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培养环境,以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当代体育运动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把造就新时期的高层次体育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灵活性、宽知识面、思路开阔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以及培养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查阅了社会学、学校体育学等相关的专著,以及大量体育期刊和各学院学报,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2.2.2调查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对我国九所院校的在读体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485份,回收率为99%,并对问卷进行检验,结果是有效的,同时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我国新时期需求体育专门人才的特征
3.1.1新时期我国对体育人才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财富是知识;创新、创意、创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活和工作时间[1].因此,体育的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由传统的“统包统分”改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和创业等多元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用人单位对招聘、使用人才提出了崭新的标准,用人的观念在发生变化,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体育院校的学生,如何根据社会的需要,在完成规定课程之外,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接受社会的挑选,是值得学生个人及办学单位重视的问题.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类型也因此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是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经营和体育外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
3.1.2新时期我国体育人才的能力特点
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培养复合型具有综合能力的体育人才要求必然会不断拓展与提高.体育能力是个体在工作、学习、运动等方面自身活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觉能动力.借用Spearman的两因素论来讲,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结构为人自我表达与自控能力、人与社会组织与交往能力和人对客观世界认知与创造能力.体育专门人才仅有单一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个人社会角色多样化的需要.我国对体育人才需要专才,但专才并非专一,所以现在社会需要的体育人才必须是具备多种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2我国的体育人才的就业现状及培养目标
3.2.1我国体育人才就业现状
通过调查(上图)我们发现,体育人才从事体育领域的职业,虽然集中在传统的社会领域里,却已经冲破了传统体育职业的局限,呈多元化的趋势.高等学校、中等学校的体育师资;运动训练、社会体育的指导;警察体育、特殊体育人才以及穿也行人才等是我们体育人才就业的主要市场.因此,作为培养培养我国体育人才的基地,要充分里优越的体育设施和师资队伍等条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能力高体育人才.
3.2.2我国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迅速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口径过窄、模式单一、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日益尖锐.培养多层次、多规格、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是适应我国体育人才需求和培养的基本特点.多专多能是未来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特征,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2],表1.
表1 我国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
3.2.3我国的高等体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体育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向性的高级体育管理者;(2)培养社会需要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过硬的体育教育工作者;(3)为适应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繁荣、发展的需要,培养知识丰富和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人才;(4)为我国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培养能力复合型的创业型体育人才.
3.3我国高等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
3.3.1我国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3].构建适应新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要基地的各体育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社会的需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方针,按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转变思想,改革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逐步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符合时代需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资料显示,上海体育学院的培养模式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培养思路.从调查结果看(见表2),跨校选课的形式可以发挥各高校优势,通过开设科普、人文、社交、礼仪、强身健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跨校辅修专业可以发挥高校优势,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经济建设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第2专业的机会,使学生成为知识结构更为合理、社会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上海体育学院这种教育方法,在我国很多院校都在利用各个高校的资源,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措施,值得采纳和学习.
表2 2009年上海体育学院跨校辅修专业人数统计表[4]
3.3.2体育院校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
3.3.2.1我国各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还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主要还是以培养师资队伍上.但根据对培养的师资队伍的调查,所培养的体育教师与社会新时期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之间所仍存在的差距.这说明体育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培养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见表3),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了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在体育师资的培养上大力改进措施.
表3 体育院校已培养出的体育教师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3.3.2.2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的要求,体育专门人才除应当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之外,还必须具备多种必要的素质和能力,而其中文化素质是最基本的、最本质的.在这一基础上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系统培养,拓宽知识范围,全面发展并加强其踏入社会后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因此体育人才全面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就应作为各院校的培养重心.
3.3.2.3长期以来,在技能培养主体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一直对学生的培养都是重技术技能的掌握而轻文化素养的提高,结果我们培养的体育专门人才因知识面狭窄而表现综合能力的片面性,和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相比在总体素质上的差异,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这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的思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又不利于体育专业人才整体形象和地位的提高.
3.3.2.4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我国各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文化水平(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普遍偏低和运动技术水平(与专业运动员相比)普遍不高是客观事实,这给我们对体育人才培养出了难题.如何适应新时期社会对高等体育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这要求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培养目标,重新探讨体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改变旧观念和旧教学模式与内容,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符合新时期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 结论与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重新设计课程修业的形式和调整课程设置形式,设置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4.2 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改变过去体育课程内容较长期相对不变的状况,开发、建设一批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要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增设新型课程,建设多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4.3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督和保证体系,改革现有管理体制.主管部门须加强和地方协调,探索与地方、企业共建、联办、合作的形式,加强地方统筹,把学校纳入地方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更好的发挥其骨干作用.
4.4 重新确定培养目标,以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发挥自身的科研与训练的优势,把致力于培养师资的目标,转移到培养高素质的竞技运动人才和门类齐全的多种规格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体育专门人才上.
4.5 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师资队伍,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教育,不断高他们的能力水平,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培养新时期体育专门人才对教师的要求.
4.6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各院校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实验条件等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质和量上均与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改善.
〔1〕苏静,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80-82.
〔2〕陈伟.21世纪的体育教育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1):1-3.
〔3〕戴健,俞继英.21世纪体育人才的素质要素及培养要点[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86.
〔4〕仇军,等.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培养现状与发展趋向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74-78.
〔5〕姜玲,刘骏.体育师资素质和能力的社会调查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37-39.
G80-05
A
:1673-260X(2013)01-01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