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交往空间调查与研究

2013-07-05李文莉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园空间活动

李文莉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的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向多元化、开放式教育模式转变。在高校中学生不仅仅要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建立合理的理论基础和科研体系,还要在品德和思想方面获得适宜的定型,逐步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高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还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包容开放的空间场所。

由于对交往行为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交往空间理念的了解不够深入,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的营造往往不尽人意。本文结合高校交往空间现状调研,分析交往活动中行为和心理特征,阐明校园交往空间作用的关键所在,进而探讨交往空间营造的优化策略。

1 营造校园交往空间的意义

交往空间可以容纳人们交流与沟通活动,是人们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场所,是人们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1]。人们在公共活动中,都不知不觉地处于一个个交往空间当中。高校校园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特定性和偶然性两类。特定性活动是指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类型,如竞技比赛、体育活动、文化展示和英语角等。这类活动需要特定的空间功能和环境,参与者对空间环境不具备选择权。偶然性活动只有在学生具备参与意愿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学生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如散步、坐憩、聊天、驻足、聚会、学习、纳凉和晒太阳等等。只有在空间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学生才会产生参与的意愿,才能激发偶然性活动。相对于特定性活动来说,偶然性活动同样重要,其不仅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增加学术、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校园人文氛围的营造[2]。因此,空间环境质量对交往活动有较大影响。

2 校园交往空间问卷调查

以校园交往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走访了江西省内部分高校,重点对校园设施和建设较为完备的几所大学展开针对性调查,通过公开问卷的方式收集了大学生对校园交往空间的认识和建议意见,建议和要求。

其中,在对“你最喜欢的校园空间”问卷调查中发现(图1),最吸引人气的校园空间并不是教室、图书馆、中心广场。学生喜欢的校园空间类型丰富、形式多样,例如景区内的小桥、凉亭(图2)、水榭、湖畔(图3)、石椅、小径;建筑之间的绿地和广场;建筑底层架空空间;广场中可以坐憩的花坛;生活区前的休闲绿化;运动场角落的爬梯、双杠空间。只有在学生喜欢的空间中,才能激发偶尔性的交往活动,伴随着思想交流、情感表达等各种各样故事的发生,使之成为校园环境中最具吸引力的空间。因此,校园中交往空间的物质功能较为丰富,营造交往空间往往比多建造几栋大学生活动中心更有意义。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问卷281份,问卷回收率70%,有效率92%,问卷内容如下:

图1 学生最喜欢的校园空间问卷调查结果Fig.1 Survey results of students'most favorite campus space

图2 小桥和凉亭Fig.2 Bridge and pavilion

图3 湖畔Fig.3 Lakeside

3 校园交往空间存在的问题

自高校扩大招生以来,学生人数迅速膨胀,校园规模呈现极速扩张趋势。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高校校园空间环境建设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根据“你喜欢的交往空间的特征是什么”问卷调查结果(图4),也反映出高校校园空间在具体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3.1 交往空间功能单一

大部分交往空间仅仅提供活动的场地,对人们心理层面的交往需求和交往理念缺乏深入的探究,导致空间功能不够丰富。例如作为校园交往空间营造重点的中心广场,是校园空间环境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高校为了建造校园标识、提升校园形象,通常在校园重要区域规划规模较大的中心广场,树立一系列文化雕塑等等。但是在设计中往往注重的是场地面积,空间尺度较大但内容空洞。没有贯穿人们心理层面所需的交往需求[3]。虽然在形象上给人以深刻印象,满足了校园形象展示的需求,但不免造成了空间形态单一、缺乏生气,无法激发学生交往活动的兴致。

3.2 交往空间缺乏层次性

交往空间容纳的不仅仅是群体活动,还应激发个体偶然性的交往活动。校园内规模较大的交往空间可以满足集体活动的需求,却难以积攒更多的人气,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空间缺乏层次性,没有考虑个体或小集体单独活动的可能性。如设计的大面积草坪或硬质铺地缺乏人性化的设施和小型便利服务点[4];空间没有相对的限定,缺乏场所领域感等等[5]。导致交往空间人气的缺失,难以激发学生偶然性的交往行为。另一面是空间景观(花草、树木、水系、小品等)缺乏层次性,景观视线单一。如树种种植单一,景致单调;缺少特色小品、构架等值得回忆和玩味的细部设计,无法吸引学生长时间驻足[6]。

图4 学生喜欢的交往空间的基本特征问卷调结果Fig.4 Survey results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favorite communication space

3.3 交往空间尺度不适宜

尺度是指物体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真实大小之间的关系,它不仅与物体尺寸、比例有关系,还受颜色、材质、形式和心理等因素影响。一个空间的舒适与否主要由功能和尺度决定,交往空间除了满足交往活动的功能需求外,其尺度的把握对空间效果的影响尤为重要。

在大学校园环境塑造中,空间尺度的设计未充分考虑对学生的行为活动和心理的影响,例如设计高而窄的长廊、过于封闭或缺乏围和的空间等等,直接影响到空间的舒适度[7]。交往空间尺度的设计需根据空间类型和活动特点,营造和设计自然、夸张或亲切等不同尺度的空间和空间要素,满足不同行为活动和心理的需求。

3.4 交往空间缺乏特色

特色是交往空间最具生命力的要素,它以其鲜明的个性,吸引学生开展各类交往活动。每所院校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对人才培养有着独特的要求。但高校中心区域的交往空间形式大同小异,甚至盲目求全求大。虽然大部分学生的活动具有趋同性和规律性,但是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性格学生的交往活动有不同类型和需求。同时理性和感性需求也对空间也提出不同的要求。空间形式的趋同和风格特征的缺乏大大降低了空间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3.5 交往空间缺乏统筹布局

连续不断、毫无变化的校园空间序列总是给人一种密实的紧迫感,因此序列中需要节点作为人们行为或是心理上停留的空间场所。交往空间作为校园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校园线性空间序列上的片状节点,较好地丰富校园空间形态,有助于校园空间序列节奏感的体现。

大部分校园空间规划时,着重考虑道路结构和空间功能的规划,例如校园路网设置、建筑功能分区等。对校园交往空间的考虑往往是整体规划之后的补充设计,导致交往空间出现较大局限性[8]。如交往空间集中设置于规模较大的中心广场,空间规模及尺度过大,使用效果不尽人意;交往空间位置设置不当,远离学生主要活动区域,无法吸引学生前往;缺乏对交往空间的整体考虑,使其填补于道路或建筑之间的空地,导致缺乏良好的景观视线。同时各交往空间分布零散,缺乏有机联系。这些被动的交往空间设计对校园环境营造有较大影响,不利于校园整体风格的体现,难以建立和谐有序的校园空间序列[9]。

4 校园交往空间优化策略

交往空间是大学校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积极创造交往空间在高校环境育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交往空间设计中,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4.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以人的基本尺度为依据,从人的心理感知出发,创造满足人的需求、具有丰富潜在功能的人性化空间环境。其设计思想意在着力呼唤城市中一度迷失的人文精神,其中涉及到环境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应用。

交往空间与其他供人们使用的空间场所一样,需要考虑使用的便捷性和舒适性。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性质,其规模大小、空间尺度、造型景致都不尽相同。对校园空间的营造应该回归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把握交往空间的功能组织和形态设计。

空间形态设计和行为心理研究是互相制约、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某种程度上后者更为重要。因此,交往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设计原则,贯穿学生心理层面所需的空间需求和理念,使得校园交往空间更为人性化。

4.2 考虑多样性交往需求

交往空间应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的交往需求,在交往空间中营造不同形式的小型交往空间,激发固定交往空间中发生多种交往活动的可能,从而为学生提供各类交往活动所需的物质空间和环境。

例如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校园中心广场——嘉园广场的设计(图5),将一个大的中心广场划分为若干小型交往空间。经过二次划分的空间尺度宜人,并巧妙将人性化的设施(如围和构件、坐憩和遮阴设施)融入整个交往空间的设计中,空间层次丰富,满足了学生多样性交往需求,大大提高了交往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因此交往空间应兼顾集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特征,赋予更为合理有效的功能组织,从而满足多样性交往需求。

图5 同济大学嘉园广场Fig.5 Jiayuan square of Tongji University

4.3 合理的交通组织和空间界定

优质的校园交往空间应合理的组织交通空间,避免交往空间与其他空间的交叉干扰,设定合理的空间界定。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方法不同于室内建筑空间的设计,用墙体进行空间分隔和界定。其空间形态是相对模糊的,没有明确的界线,但它的性质不是将交通空间无限放大。

为了避免人流交通对交往空间的影响,其空间形态的界定至关重要的。空间界定可以利用绿化、小品、铺地、设施、构造设施等介质,同时设定合理的比例,从而维持交往空间的通透性,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吸引人们在此驻足。界定介质的形态、比例的不同变化可创造出多样的不同空间氛围,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如在空间净高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面或几面围合实体高度的降低,空间会变得更加通透。同时避免出现不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尺度的空间比例。

图6 宿舍区特色雕塑——商鼎Fig.6 Dormitory feature sculpture——Ding of Shang Dynasty

4.4 营造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一个场所的象征和灵魂,它能使人区别场所与场所之间的差异,唤起人们对一个地方的记忆。整体校园环境的场所精神可以从校园历史渊源、学科特色、时代气息等方面把握。而具体到局部的交往空间和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空间类型、活动类型、学生专业等方面综合把握交往空间内涵。如通过空间的形态设计、尺度把握、色彩暗示、铺装处理、特色小品设置(图6)等,强化空间主题,升华交往空间场所精神。

4.5 结合校园整体规划

校园交往空间的设计应遵循整体设计的原则,整合地景学、建筑学等相关学科,引入城市规划理论作为指导方法。各交往空间既要相对隔离,避免使用过程中的相互干扰,又要保持联系,形成协调有序不可分隔的整体环境氛围。规划时可采用轴线布局和点、线、面有机组合的方法进行空间组织,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图7)。

校园交往空间还应结合自然景观和校园环境提出设计方案,有助于自我风格特征的形成。如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利用地势高差,设计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下沉式广场(图8)。阶梯层层而下,围和出中心舞台,是举办大型活动的最佳场所。阶梯上种植各种景观花草,绿地高低错落,营造出适宜坐憩的小型交往空间。身处其中感受到古罗马广场凝重的历史感和校园的人文气息,为新校园增添了人文底蕴,成为西南政法大学标志性符号之一。

图7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景观分析图Fig.7 Landscape analysis chart of Jiading Campus

图8 西南政法大学罗马广场Fig.8 Roma square of SWUPLUniversity

校园交往空间还应结合校园空间序列节点设置。序列节点是指校园空间环境的交叉、转折处,是形成校园有机整体的关键部分。序列节点具备人流集中和疏散的交通条件,空间可见性和可达性高、可参与性强。因此可在此设置多样的交往空间,如公共绿地、小型广场、小品雕塑和坐憩设施等等,开展多样性交往活动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整体校园空间活力。

总而言之,交往空间的设计是建立丰富、协调、有序校园环境的关键所在,需要在设计阶段纳入校园整体规划当中。

5 结语

高校教育场所不仅局限于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内,已延伸至校园的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公共场所中。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优质的校园环境是培养社会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校园交往空间设计中,需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考虑学生多样性交往需求,设定合理的交通组织,结合校园整体规划,构筑多层次、富有生命力的交往空间。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2-48.

[2]刘薏.浅谈大学校园中交往空间的塑造——以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为例[J].江苏建筑,2011(3):4-6.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0-168.

[4]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142-167.

[5]沈国尧.大学校园环境规划理论探讨[J].建筑学报,1991(3):56-61.

[6]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朱强,俞孔坚,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54-182.

[7]向岚麟,朱克勤.外部空间中边缘空间的形态构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6):248-253.

[8]张静,周雪峰.探索校园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1):174-176.

[9]陶燕.校园环境中的线性空间构成——以华东交通大学南区校园为例[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28(4):65-68.

猜你喜欢

校园空间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