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教育心理视角的“问题学生”的教学策略**

2013-07-05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代玲玲段玉山

地理教学 2013年20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200241) 代玲玲 段玉山

一、地理教学中“问题学生”的表现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受到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的学生。教师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学生。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问题学生的自尊水平较正常学生低。而问题学生的自尊水平越低,其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水平越高,为了缓解抑郁和焦虑,这类学生就有可能采取某种暴力行为或异常行为来加以补偿,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导致其社会行为适应不良。[1]共性的问题如下:

1. 师生关系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和保障,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生命价值的具体体现[2]。根据新课程理念,现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在地位上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在作用上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交往上应该是相互尊重的。然而,我在个人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往往关系很差,学生无视老师的存在,老师对学生存有偏见或意见,相互之间缺乏尊重,甚至呈现敌对关系,一些学生还有伤及老师的过激行为。而在现实中,许多老师们的应对办法常常是忍气吞声,避而远之。

2. 课堂纪律问题

问题学生因自尊和心理的需要,常表现为喜欢上课聊天、起哄、玩手机等。学生上课聊天是较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人手一部手机和方便的上网功能使上课使用手机成为常事,还有一些学生上课抓住老师和同学的口误故意起哄。

3. 地理作业问题

本人在上海的教学经历发现,由于上海高考实行“3+1”的政策,选修地理的学生很少,即使是选修地理的学生,也不重视地理课程,学生不完成作业,并找出各种理由搪塞。作业及基于作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常常是令老师头疼的问题。

二、“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视角分析

问题学生的出现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多方面的考量,没有认真科学地分析原因,将导致教育工作难以有效进行。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为这种分析较为深刻,有利于探讨“问题学生”的内心,使问题得到本源性解决。[3]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问题学生出现的深层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有效对策。

1. 缺乏地理学习的正确价值观

地理在整个学科领域事实上的地位较低,加上地理无用的偏见对学生观念产生影响,高考功利思想导致学生不重视地理,不想把学习时间“浪费”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尤其是“问题学生”。这也是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课后不认真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 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取向。[4]上海高中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较好的问题学生因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学习动机较低。并且上海名牌大学云集,众所周知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升学压力相对于其他省份小。另外选修地理学科对高考和就业影响力较小,这些都导致问题学生缺少地理学习动机。

3. 缺乏地理学习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显示问题学生大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历过多次的负面经验以及缺乏爱。不理想的成绩和经常受到批评让他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

三、“问题学生”的地理教学对策

1. 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学习价值观,让学生正确对待地理学习

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常被忽视。高中地理的第一节课很有必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作一次正确引导,让学生领略到地理学科的魅力和重要性。笔者在第一节地理课列举了很多地理与我们国家重大事件相联系的实例:如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升空、石油煤田的勘探、海洋空间的利用、天气情况的预报、青藏铁路的修筑、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现地理学科与我们现实生活的重大联系,来说明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兼具的学科,符合新课程标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要求。另外还展示了自己大学期时野外实习的照片,希望通过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吸引力。学生很羡慕大学时的野外实习,有人当场表示大学也想学地理。通过这样一堂带有“推销”意味的地理课,学生的地理学习价值观形成了,为正确的地理学习态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地理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存在正相关。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参与认知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的唤起、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意志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5]学习动机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作用,有效的学习动机是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提高问题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欲望。从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来说,教师可以强调掌握地理知识后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帮助;可以重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把地理学习当做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还可以通过增加对问题学生的关心、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期望和赞许,努力促进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问题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被激发了,地理学习就会转变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

3. 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地理学习的思维支架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学的任务关联。通过呈现“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使他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比如中国为什么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很多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作答。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弄清楚地震发生的原因——即地下岩层的突然断裂引起的地面在短时间内的快速震动;再弄清楚地震多发的地方(两大地震带)具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即处于板块的交界处;最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因为中国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4. 强化学生地理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树立学生地理学习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结果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强化(如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等),先行因素就是我们所说的期待,这种期待并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知道的结果期待(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还包括效能期待,即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经常鼓励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学习任务,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高度自觉地实施那一学习活动。比如在讲授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普遍反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的理论模型不好记。其实学生并非真的记不住,只是“懒得记”。这时教师可以说明其实这张图并不难,也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整张图大致可以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西部分可以按照从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分布横贯整个大陆的有热带雨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极地气候。大陆东部全是季风气候,按照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部以欧洲为例,由低纬到高纬依次是热带稀疏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记住了气候的名称后再根据它们各自的分布位置对照行星风系来了解它受何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进而理解它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这样以后,虽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还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因为掌握了规律,学生就觉得不难了,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帮助学生从心理上突破学习中的难关。

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客观分析成因,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将会使问题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实践证明了我的基于教育心理理论的地理教学行为达到了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的目的。

[1][5] 杨福义. 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3).

[2][4]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09.

[3] 黄少兵, 徐波, 辜大庆. 国内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对策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 23(2).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学习动机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