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地理“微课”的制作与实施

2013-07-05江苏省昆山市昆山中学215300鲍文艳

地理教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自学课件微课

江苏省昆山市昆山中学(215300) 鲍文艳

微课程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的实践源于“翻转课堂”,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教学理念和结构不同于传统方式。微课是微课程的组成之一,是一种教学资源包,主要包含视频课件及相应的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制作微课就是要求教师精心选取和重组教学资源,变教师“用资源上课”为学生“用资源学习”。

本文以“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为例,谈微课的制作与实施。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注重把课时分解为若干个微小课程,主要包含需要学生自学掌握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包含化解后的难点,或者只讲基础,把重难点放在课堂上完成。一般分成四步:分解课程(即确定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单→制作微课件→检查修改。

1. 确定教学内容

遥感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但不是深不可及的,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形成直观感受从而加强认识。课标要求“结合实例,了解遥感的应用领域”,因此不必系统学习在各领域的具体应用,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必须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教师精心设计微课,进行实例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在课前掌握遥感的概念、工作原理,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记录困惑,然后在课堂上解惑释疑、巩固提升。

2.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使用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或家长,因此在设计时,应注意任务驱动、问题导向,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任务单是配套微课件使用的,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在课件播放中发出任务指令后,学生能很快找到相应任务并完成。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力争“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又要重视学以致用,力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同时,尽力以优美的形式呈现配套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审美体验。

例如遥感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设计意图: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意图一、学习指南1. 课题名称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遥感” 让学生知道学习的课题是什么。2. 达成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和视频资源,完成“学习任务”环节的问题和任务,了解遥感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并能举例说明遥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达成目标”是要让学生知道使用什么资源来学习,明确完成自学任务。表述要概括、清晰。3. 学习方法建议(1)运用图像阅读法,增强直观体验;(2)运用实例分析法,突破学习重点和难点。4.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自主学习评价——检测自学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自学困惑,培养合作能力↓成果展示和质疑——引发思维碰撞,融合内化新知↓少量提升练习——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学习方法。要求简洁明了。简要说明课堂组织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内化知识的关系,从而为教学的进行做准备。

二、学习任务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配套资源,完成下列学习任务:(一)遥感的概念1. “嫦娥二号”卫星可获取7米分辨率的图像,这将是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图像。下图是在“嫦娥二号”卫星上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获得该图像运用的是 ___________技术。(提示:该图像的获得是借助卫星,对月球表面物体远距离的感知)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概念。以“嫦娥二号”卫星获取的月球遥感图像为素材,并设置有启发性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成从地面遥感到月面遥感的迁移,进而灵活掌握新知,并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二)遥感的工作原理2. 请绘制出遥感工作流程图。(1)用箭头将下列环节合理地连接起来。目标物专业图件和统计数字遥感地面系统传感器通过视频讲解了解遥感的工作原理,绘制流程图。旨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该任务分解成两步,是为了能让多数学生自学完成。(2)将下列内容标注到相应的箭头上。信息处理和分析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 收集(三)遥感的特点3. 比较、完成下表,并说出1条下表未包含的遥感特点。获取信息方式 遥感方式 传统方式探测范围获取信息速度耗费人力、财力(四)遥感的应用4. 遥感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借助网络、书籍、报刊等课外学习资源,收集资料,任意举出2个实例加以说明(提示:准备在课堂上陈述交流)。以表格形式呈现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该任务是半开放性的,可以让学习具有较大的自主性。观看视频理解“遥感的应用”,然后完成一项开放性很强的任务,引导学生拓宽学习渠道,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既能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又使学生有机会进行选择性学习。“提示”用来增强学习动力,并为课堂上的交流做好准备。三、困惑与建议 由学生填写,提出困惑。

以上任务单言简意赅、任务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还渗透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而且也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为课堂活动的开展做好准备。

3. 视频课件制作

视频课件就是对知识点的讲解和典例的分析,要求语言简洁、精辟,声音和文字的出现要注意保持视听一致性,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画面还要优美,吸引眼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视频可以用摄相机、手机等拍摄器材制作,也可以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从易操作角度看,先制作PPT课件,然后用录屏软件,将教师演示讲解PPT的过程录制下来,该方法制作简便,画面清楚,并且容易修改。

本课用PowerPointr制作了14页幻灯片,内容如下表:

幻灯片 内 容 幻灯片 内 容1 课题。 8 用三幅不同时间获取的鄱阳湖附近土地覆盖类型图,来说明叠加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可以动态反映资源的变化。2 用遥感处理后的台湾岛、地球、故宫图像,兴趣导入。9 用三个时间的巢湖水污染遥感图像介绍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3 配图解释遥感的概念。 10 用沙尘暴遥感图像,说明遥感在沙尘暴监测中的应用。4 用照相原理类比传感器原理;图解遥感工作过程。 11 以洞庭湖地区飞机遥感图像为例,说明遥感在洪涝灾害中的应用。5 用地物反射率曲线图,解释遥感区分地物的原理。 12 以洞庭湖地区另一时期的卫星遥感图像为例,说明遥感对洪涝灾害的动态监测。6 提供遥感和人工实地获取信息的工作相片,引导学生比较得出遥感的优势。 13 以汶川地区遥感图像为例,分析遥感能为救灾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7 用鄱阳湖附近土地覆盖类型遥感图像,说明遥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4 结束语。

然后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如下图)制作成6分钟的视频讲解资料,即微课件。

整个视频过程类似于课堂讲授,只是通过精华提取和浓缩后,变成了“微”课。学生在使用视频时,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进度学习,可以随时暂停、倒退、重复、快进,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调整进度,夯实基础,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

二、微课的实施

微课的实施主要有两大环节:课前自学和课堂活动。

1. 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是有别于课前预习的。教学布置任务,“自主学习任务单”以纸制形式发放,微课件可以存储在移动盘,或专业网站和“云服务”上,学生借助现代信息媒体调取使用,通过自学必须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例如学生课前自学遥感,要掌握遥感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中的应用,完成任务单。教师回收任务单,对1至3题进行批阅,分析学生掌握情况,制定学生认知误区的解决方案和学生困惑的辅导措施。

2. 课堂活动

课堂上教师不再重复讲解自学的内容,而是通过各种形式,设计多个环节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课上,可以是教师行走于学生中,进行差异指导,也可以是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解疑,还可以提供新的材料,学生合作学习,对知识点进行补充、拓展等。

例如“遥感”的课堂活动环节设计:

环节一:自主学习评价。根据任务单批阅情况,挑选典例讨论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环节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任务单上的第4题。合作要点是:①收集的资料是否与遥感有关。②收集的图片是否是遥感图片。③收集的案例是否能体现遥感的应用。④提出并讨论解决自学困惑。推选代表交流讨论结果或提出困惑,共同讨论。⑤教师巡视,给以辅导、答疑。

环节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出新的资料,由学生分析遥感更多的应用领域,如植被健康状况、农业估产等。

环节四:巩固提升。独立完成适量练习,解决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有了学生课前的有效自学,所以在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是基于一定的知识准备而进行的,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能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并且各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能引领学生内化、提升知识。相信这样的课堂,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教师能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微课中的“微”,讲究的是效率,主张的是先学后导的教学方式。开展微课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好的教学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悟性、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提高参与热情、学会自主学习、适应各种形式的教学、挖掘个人潜能。总之,微课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说明:文中的“自主学习任务单”模板来自于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NOC大赛之网络教研团队赛中提供的《模板》。

猜你喜欢

自学课件微课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