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咽鼓管的临床体会
2013-07-05任文峰任蜀锋
任文峰 任蜀锋 丁 颖
河南省镇平县人民医院,河南 镇平 474250
咽鼓管是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的一道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1]。咽鼓管功能是影响耳科疾病的重要因素,咽鼓管病变会导致鼓室压力降低,从而使鼓膜内陷而影响患者听力,因而必须加强咽鼓管病变的探查和处理。为了探讨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咽鼓管的临床价值,本文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咽鼓管病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咽鼓管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4±5.6)岁;对照组采用咽鼓管导管探查,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5.1)岁;80例患者均为单耳咽鼓管病变,左耳46例,右耳34例,其中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4例,分泌性中耳炎6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1.2 临床诊断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声导抗检查证实为咽鼓管不通畅,其中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为B型鼓室压图;纯音测听检查为传导性聋和混合性聋,平均气骨导距为27.8dB;②排除鼻炎和鼻腔占位病变、颞骨骨质性病变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经耳内镜吸取鼓室内分泌物,并在穿孔处对咽鼓管探通,抗炎治疗2周后进行声导抗复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取0°或者30°耳内镜对鼓室进行探查,吸取分泌物,然后从锤骨内侧向前对咽鼓管进行探通,探通后进行抗炎治疗4周,进行声导抗复查。对照组采用咽鼓管导管探查,通过咽鼓管导管将咽鼓管周围的分泌物吸净,再将中耳内分泌物吸净,通过咽鼓管吹张术吹气数次进行探通,采用抗生素治疗,1周后进行复查。
1.4 观察项目 观察疏导成功率、疏导次数和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疏导成功率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疏导次数和复发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疏导成功率、疏导次数和复发率比较
3 讨论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重要通道,主要是通过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咽鼓管病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听力。咽鼓管病变主要包括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等,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咽鼓管病变,均无眩晕、面瘫、感染、耳鸣等并发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由于咽鼓管不通畅,无法进行鼓室成形术,对保留听力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在咽鼓管通畅后进行手术治疗,最终使患者获得良好效果。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在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后咽鼓管未探通,在进行探通时要考虑分泌物的性质,如果是胶冻样分泌物,即使探通也会再次使咽鼓管阻塞[2],此类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乳突根治手术,本研究中未发现胶冻样分泌物患者。通过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咽鼓管,疏导次数显著少于导管探查,疏导成功率显著高于导管探查,探通后复发率较低,这与刘海龙等[3]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耳内镜下经耳道探查咽鼓管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复发率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
[1]许忠平,胥明淳,郭景瑞,等.鼻内窥镜下咽鼓管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126例临床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0,12(10):470.
[2]张官萍,吕剑霆,李仲汉,等.咽鼓管置管术在各种鼓室成形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11,15(1):15-16.
[3]刘海龙,孙长春,尚国球.鼻内镜下导管法咽鼓管吹张及鼓室给药治疗非化脓性中耳炎[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2,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