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董源《龙宿郊民图》赏析

2013-07-05本刊编辑部

读者欣赏 2013年1期
关键词:青绿着色山川

神品格高,无与比也—董源《龙宿郊民图》赏析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传世最为著名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描绘天子治理的京郊人民于节日嬉娱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政治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和憧憬。

董源的山水画作品,有两种风格,一类为着色山水画,风格似李思训,“景物富丽,皴纹甚少,用色秾古”。人物多用红青衣,人面亦用红粉。董源另一类为水墨山水画,风格类王维,其特征为“水墨矾头,疏林远树,平远幽深,山石作麻皮皴”。董源流传到现在的一些山水画作品,基本上为水墨山水,着色山水几成绝响,《龙宿郊民图》作为董源着色山水画作品,确实更为珍贵。

《龙宿郊民图》是董源以金陵(今南京)附近的真实山川景物为蓝本绘制出来的着色山水画。董源做北苑副使时,长期生活在金陵地区,常年饱看江山景象,不断体察山水物象,发诸笔端。董源选取江岸一侧伟岸的峻岭高峰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尽力突出主峰的高耸雄伟,从对主峰的描绘上,完全可以让人感受到董源壮阔雄伟的绘画风范。不仅如此,董源通过对通向长江主道支流附近景物的描绘,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水天相接之处,境界开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画史记载董源多画江南真山,这种浑厚的山川景象完全是江南地区特有山川景物的写照,具有金陵地区特有的地域风貌特征。董源抓住这一地区常年雨水侵袭所形成的地貌特色进行大胆概括,不断突出当地山川地貌的鲜明特征。碎石、矾头(峰顶小碎石)以及常年浸水所形成的特有的“披麻”纹理等,都成为董源《龙宿郊民图》所要表现的特定对象。

画史谓董源“早年矾头颇多”,显然与这一地区的地貌特征有关,首先为董源所留意,逐渐作为典型的绘画特色而在画面中确定下来,并成为他山水画特有的构成元素之一。《龙宿郊民图》处理峰石纹理,使用长披麻皴法来画,不仅概括出了金陵地区特有的山川地貌,而且也增强了用笔秀润的效果。

当然,从技法上看,《龙宿郊民图》亦融汇了李思训、王维二家的绘画格调,据此形成了新的表现方式。董源继承了王维注重用笔的特征,开启了南派山水注重笔墨的绘画观念。在李氏青绿山水中,注重勾斫之法的运用,几乎没有可以充分施展笔墨特长的皴法运用,而《龙宿郊民图》则大胆使用披麻皴,这一点无疑来自于王维,拓展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范畴。《龙宿郊民图》在着色上继承了李思训青绿山水的传统,并将其富丽而具有神仙气息的青绿山水向具有真实山川意境和文雅细致的审美格调转化,这是青绿山水画的一个新发展,后世文人化、文雅化的青绿山水画风的形成,从这里也可找到充分的依据和传统。

龙宿郊民图

156×160cm

绢本设色

(五代)董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董源,一作元,字叔达,曾任北苑副使,故世称“董北苑”。五代南唐画家。江西进贤人,或作南京人。工山水、人物、牛虎,而尤以山水最为出名。他的着色青绿山水继承了李思训的笔法,下笔雄伟,有峥嵘之势,给人以气象雄壮之感。南唐烈祖时曾奉命写《庐山图》,中主时曾与周文矩、高冲古、朱澄、徐崇嗣等奉诏作《赏雪图》。董源在前代山水画家所取得的山水绘画实践的基础上,融会王维水墨和李思训的着色山水之法,体验观察江南秀丽的山川自然景物,刻意描绘江南的林麓洲渚、山村渔舍,将山水画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为“江南山水画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浴中的拔什芭

布面油画 116.84×116.84cm 2001年

[美]帕特里夏·沃特伍德

供图/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我的这幅作品是在向伦勃朗同名画作致敬。正如伟大的画家伦勃朗一样,我希望表现出大卫王的情人在伤心一刻时的人性。这位《圣经》上的君主赐死拔什芭的丈夫,这样他们才能结婚。拔什芭看上去迷失在悲伤里,是她刚刚得知丈夫的死讯,还是她觉得作为共谋难辞其咎?

猜你喜欢

青绿着色山川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山川锦绣,赞以长联
着色后的战地照片
山川湖海糖丘予你
山川雨意
10位画家为美术片着色
彭汉钦艺术作品
动豆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