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习惯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
2013-07-02周亚军陈建华
周亚军 陈建华
摘要 通过对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扩展,将居民的消费习惯变量包含进了扩展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功效得到了显著改善,居民的消费习惯在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路径中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消费习惯的形成,居民更加关心消费的变化而不是消费水平,其跨时消费决策的结果则是储蓄大于投资.因此,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降低对未来的支出预期,逐步转变居民的消费习惯是调整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经常项目;差额波动;消费习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近年来,中国的经常项目一直保持着顺差且快速增长,经常项目顺差由1994年的76.5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0.92%,增长到2008年的4 12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9.1%.2008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集中爆发,主要发达国家“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被动调整,中国2009的经常项目顺差额有所回落,至2 611亿美元,2010年回升至3 05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2%.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失衡状况,但全球经济失衡是多种复杂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经常项目代表的实体经济活动,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的决定因素进行研究是近年来理论与实务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2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经常项目决定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在经常项目问题研究中大量运用.该方法经历了从早期的对经常项目基本动态方程的研究演进到目前主要集中于对经常项目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的研究.对经常项目的跨时均衡分析方法带来突破的是Campbell(1987)[1]和Campbell and Shiller(1987)[2],Campbell和Shiller通过检验施加于VAR模型的跨方程的限制条件来检验现值模型的预测功效.随后,Sheffrin and Woo(1990)[3] 、Otto(1992)[4]和Ghosh(1995)[5]将Campbell和Shiller的方法论应用到对经常项目跨时均衡的分析当中,形成了目前所普遍采用的经常项目的跨时最优现值模型.
鉴于在经验研究中跨时最优模型对现实的解释力不足,西方的学者放松了模型的若干假设条件,允许代理人的时间偏好率不等于利率,以及允许利率时变等等,对跨时最优现值模型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该模型的应用价值.Gaglianone and Issler(2008)[6]运用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了七国集团的消费倾斜系数.Bergin and Sheffrin(2000)[7]将时变性的利率和实际汇率包含进了模型.此外,西方的学者也将若干拓展变量引入了模型进行研究.Gruber(2000)[8]引入了消费习惯,scan(2002)[9]将耐用品和不可贸易品引入了模型,Mercereau(2003)[10]推导出了股票市场扩展的经常项目现值模型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Bouakez and Kano(2008)[11]将贸易条件引入跨时最优现值模型.研究表明,将有关变量引入模型进行拓展之后,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增强,提高了模型拟合于实际数据的功效.
国内学者运用跨时均衡理论对经常项目进行的研究成果不多.赵文军,于津平(2009)[12]从商品耐用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两贸易品的跨时均衡理论模型,并构建了相应的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对中国1984—2007年的相关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韩剑,张二震(2009)[13]借鉴Bergin and Sheffrin(2000)[7]的模型,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允许利率、汇率时变的扩展模型对中国经常项目的波动有相对较强的解释力.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跨时最优现值模型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国内学者运用现值模型研究中国的经常项目问题的文献并不多见,而且没有研究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对中国经常项目的影响.本文引入了消费习惯对模型进行扩展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为探讨居民消费习惯对中国经常项目动态路径演进的相对重要性,本文也检验了未扩展的基准模型.
经济数学第 29卷第4期
周亚军等:消费习惯与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
3扩展的跨时经常项目现值模型
本文的模型建立在Gruber(2000)[8]发展的模型基础上.假定一个小的开放经济体,并因此假定利率是常数,代表性经济人的消费最优化的效用函数为:
的增函数和凹函数.前期的消费水平被引入时期效用函数是为了考虑习惯的形成
Fuhrer(2000)[14]和Carroll et al.(2000) [15]等人是用乘法的形式设定习惯的形成.在乘法形式的习惯下,消费者从消费的相对变化中得到效用而不是绝对变化,而Gruber(2004)[8]使用差额形式的表达式来设定习惯参数..如果当期消费超过了过去时期消费的折现值,则时期效用在消费支出方面是增加的.折现率γ能被认看做消费习惯强度的一个代表.
4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
41计量经济模型
则上式恰好是进行GMM估计可采用的矩条件.
所以,对于正交性条件式(11),通过选择合适的工具变量,则式(11)恰好是GMM估计的矩条件.通过采用GMM方法,这样既可以估计出γ,也同时检验了跨时最优现值模型暗含的正交性限制条件(11)式.这里的GMM估计是一个Dt-γDt-1对于工具变量向量的正交性的乘积,这恰恰是所希望建立的正交性.GMM估计方法中检验过度识别约束条件的卡方统计量χ2衡量了正交性条件是否满足.
如果估计值使得模型的正交性条件得到了满足,并且显著地不等于零,那么消费习惯正如γ所定义的,将会影响经常项目的决定.
至于GMM估计的工具变量,这里选择了ΔNOt和CAt的第三和第四阶滞后,同时也作为正交性检验所选择的信息集.ΔNOt和CAt的第一和第二阶滞后没有包括进来,是为了避免在工具变量和Dt之间的伪相关,而这个伪相关的出现可能是因为时间聚集性、暂时的消费冲击,或者消费的测量误差
Dynan(2000)[16] 在估计消费模型中提供了对于时间集聚和测量误差很好的描述.Deaton(1992)提出了时间集聚性的后果,认为其可能会潜在地带来t-1时期的工具变量和Dt之间的相关性,这个相关性是独立于习惯的,但是可能却被估计程序归因于习惯.Deaton(1992)给出了时间集聚性造成此结果的证明.Campbell(1987)考虑了在暂时性的消费冲击之下的工具变量问题.而Gruber(2000)描述了存在消费的测量误差的前提下工具变量的选择问题..
42数据及样本区间的选择
由于中国缺少较长时间跨度的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本文以1982-2010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及构建如下:
1)消费和净产出:首先从OECD统计数据库中得到时期1982-2010年中国的年度消费数据、政府支出数据,投资数据(资本形成总额加存货投资),GDP年度数据,这些都为当年价计值,计算出净产出之后须经过GDP缩减指数的调整换算为实际值.净产出NOt由GDP减去投资和政府支出.
2)世界利率:本文搜集G7经济体(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的短期名义利率和通胀率的数据,通胀率由CPI代表.名义利率经过CPI的调整得到实际利率,再由各国的实际GDP占G7经济体GDP的份额作为时变性权重,加权计算出G7经济体的短期实际利率.最后将1982-2010年的短期利率进行算术平均,即得到世界利率的平均值,2.9%.所有的名义利率数据、G7经济体的各国GDP,各国的CPI均来自于OECD统计数据库.
表中报告的各个检验的零假设是“时间序列存在单位根”,在括号中报告的是检验值对应的概率(Pvalue)***,**,*分别表示以1%、5%、10%的显著水平拒绝零假设
由表1可知,当对经常项目和净产出的一阶差分进行检验时,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说明检验的变量都是平稳的.
4.3.2估计习惯参数γ及正交性检验
图1显示了基准模型预测的经常项目CAF1、消费习惯扩展模型预测的经常项目CAF2和由实际数据计算产生的经常项目CA的比较.可以看出基准模型的预测较差.基准模型预测出了实际经常项目的波动方向,但是预测的波动幅度较小,而且预测的数值偏低,与实际值差距较大.而消费习惯扩展的现值模型预测的经常项目波动性明显增加,而且其走势和实际的经常项目走势基本一致.从上述的检验结果可知,习惯扩展的模型通过了正交性检验,而且从表5可知,与基准模型的预测相比,标准差比率有很大的提高,从0.355上升为0.947,相关系数由0.902变为0.991.这些非正式检验的数据与基准模型相比,都有较大改善,消费习惯扩展的现值模型的预测值较好地拟合了中国实际经常项目的数据.
本文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在经常项目的动态演化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费习惯扩展的现值模型预测值的波动性明显地增加了,并且模型通过了正交性检验,这对于基准模型拟合于中国的经常项目数据的低功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修正.
5结论分析及启示
本文运用消费习惯扩展的经常项目现值模型,利用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包含消费习惯的扩展经常项目跨时最优现值模型通过了模型的正式检验正交性检验.非正式检验表明,模型预测的样本期内的经常项目与实际的经常项目的标准差比率与相关系数比较于基准模型的预测有了较大的提高,模型预测的经常项目的波动性明显增强,模型的功效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说明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在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路径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本文估计的消费习惯参数γ为0.763而且统计上显著,说明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是显著的.从模型的跨时效用函数以及消费习惯理论可知,中国居民更加关心消费的变化而不是消费水平.习惯形成使得人们当期支出的效用水平不仅依赖于当期的支出水平,而且也受制于在前期已经形成的习惯.
而消费习惯形成的结果会造成中国居民的高储蓄.因为根据跨时理论,居民更加关心消费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社会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会影响居民家庭的习惯形成,居民所期望的是每年的消费都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就不得不更多地增加储蓄.Carroll et al.(2000)[16]已经从理论上证明,如果消费的效用不仅取决于消费的数量,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当期消费与习惯存量的比较,那么高增长就会导致高储蓄.
因为习惯形成的居民的储蓄持续大于消费,从宏观总体来看,其结果就是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可见,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形成在决定经常项目的动态路径中确实扮演了重要作用.
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带来一些启示:要调节中国经常项目的差额波动,需要逐步转变居民的消费习惯以降低储蓄,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和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并有效制止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这可以提高全社会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二、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来加快构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和教育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不断提高的预期,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意愿,逐步转变其消费习惯,释放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居民的现期消费和未来消费纳入最优消费平滑路径,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J Y CAMPBELLDoes saving anticipate declining labour income? an alternative test of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J]. Econometrica,1987(55):1249-1273.
[2]J Y CAMPBELL, R J SHILLER. Cointegration and tests of present value model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7,(95):1062-1088.
[3]S M SHEFFRIN, W T WOO. Present value tests of an intertemporal model of the current accou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0(29): 237-253.
[4]G OTTOTesting a Presentvalue model of the current account:evidence from united states and canadian time se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2(11): 414-430.
[5]A R GHOSHInternational capital mobility amongst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oo little or too much[J]. The Economic Journal,1995(105):107-128.
[6]W P GAGLIANONE,J V ISSLER. An econometric contribut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approach of currentaccount[R]Banco Central Do Brazil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178):1-40.
[7]P R BERGIN, S M SHEFFRINInterest rates, exchange rates and present value models of the current account[J].The Economic Journal, 2000,110(463): 535-558.
[8]J W GRUBERA present value test of habits and the current account[R].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s, November,2000(17):1-24.
[9]SCANPresent value tests of the current account with durables consump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21): 385-412.
[10]B MERCEREAU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 in current account dynamics:a time series approach[R]. IMF Working Paper,2003(4/5):1-48.
[11]H BOUAKEZ, T KANO. Terms of trade and current account fluctuations:the harbergerlaursenmetzler effect revisited[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260–281.
[12]赵文军,于津平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构特征及成因研究—基于两贸易品跨期均衡消费理论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4):50-78.
[13]韩剑,张二震基于跨时最优模型的中国经常项目差额波动研究[J]经济科学,2009(6):50-57.
[14]J C FUHRER. 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p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onetarypolicy model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67-390.
[15]C D CARROLL, J OVERLAND, D N WEIL. Saving and growth with habit 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41-355.
[16]K DYNAN. Habit formation in consumer preference: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39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