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供”不仅是寒冬里的担当——对中国石油再次经历天然气调峰保供大考的思考

2013-07-02牟雪江

中国石油企业 2013年1期
关键词:天然气石油能源

□ 文/本刊记者 牟雪江

这个冬天与往昔不同。去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为这个冬天预定了温暖的春风。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发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更加关注民生问题。民生,在这个更加寒冷的冬季,具体到具体的问题,在广大的民众心中是那连着千家万户,供热炉内热腾腾的火苗,供热管网内热腾腾的暖气,还有敞开家门时迎面扑来的暖洋洋的温暖感受。直白地说,正在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中国,对于民生在这个不约而至的寒冬里,天然气的保供更显责任之重,担当之重。

备考冬季保供“峰值”

近几年来,每当用气高峰时段,特别是冬季集中供暖期,天然气供不应求的矛盾便开始显现。对于这个老问题,党和政府还有能源企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2012年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全新的《天然气利用政策》。政策提出,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在综合考虑天然气利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不同用户的用气特点等各方面因素后,天然气用户被划分为优先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特别强调了对于民用气供应的优先保障地位。规定: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炊事、生活热水等用气、公共服务设施、天然气汽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等被列为优先用气类。而耗费大量天然气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和部分发电项目则被定为禁止类。

基于往年冬季天然气供应紧张的情况,企业方面在增加产量和保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准备。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我国的天然气产量9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8%;进口天然气约38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7%。特别是随着2012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条跨国天然气管道中亚天然气输气管道的达产,其向我国“西气东输”二线输气的能力提升至300亿立方米/年,为满足快速增长的国内天然气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局//供图

为应对高峰谷差,中国石油建设了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9座储气库的储存能力达到37.8亿立方米。据新华网11月9日报道,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蒋洁敏表示,为了保障今冬天然气供应,中国石油采取三大措施全力保障天然气市场的供应:一是增加资源供应,国内油气田将开足马力生产;二是从中亚等地进口的天然气将尽最大努力保证供应国内市场;三是制定相应预案,加强需求侧管理。

由此,这个冬天的天然气保供被一些媒体认为上了“双保险”。由此,相关机构预测,由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疲软,用气需求相对下降,加之我国气源保障越来越多样化,天然气产量增长迅速,所以这个冬季我国有望摆脱大面积气荒。

甚至,中国网财经频道在分析了发改委公布的我国天然气产销供的数据后,认为“我国天然气供应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安迅思息旺能源信息也认为,由于2011年发生过气荒的城市也都做好了2012年冬季保供准备,所以今冬国内有望摆脱大面积气荒。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里,2012年12月30日,又迎来了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全线建成投产。

这条和中亚天然气输气管道同时立项,两者相互依存的天然气输送管道,不但让我国获得了长期稳定的境外气源,对国内长期供气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由此使我国的能源大通道,在国际能源版图上,实现了从中亚阿姆河右岸到太平洋西海岸的连接。

西气东输二线把中亚和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尤其是土库曼斯坦供应中国的天然气逐步攀升和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的接入,更为其注入了动力。这条总投资约1422亿元、设计年输气能力300亿立方米的浩大工程,可以为我国稳定供气30年以上。

西气东输二线横跨中国版图东西两端,途经全国15个省区市,全长8704公里,浩大的工程从设计开始,中国石油就以“大管网”理念,全盘布局我国管道供气安全应急保障网络。

西气东输二线的建成,对全国管网来说不仅是增加了新的气源和运输通道,并且填补了珠三角及华南地区陆上长输管道的空白,大大提高了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的供气能力和安全,并首次实现了陆上管道气向香港的供应。其形成的以西一线、二线为骨干的西气东输系统,以陕京一、二、三线为骨干的陕京线系统,以及忠武线、涩宁兰系统、川渝管网、地下储气库和沿海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配套应急调峰,国产气和进口气双气源保障的供气管网骨架,使我国横跨东西的“西气东输”供气格局基本形成。长达4万公里的天然气管网覆盖了西部、中西部、东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使用天然气取暖、做饭的地区已经达到28个省、区、市,100多个大中型城市,覆盖人口达5亿多人,天然气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百姓生活的“生命线”。

可以说,有了中国石油“大管网”理念的天然气管网的保障,这个冬天的到来,对于曾经忧虑气荒的人们的确感到轻松了很多。

大考,严寒、阴霾接二连三

但是,这个冬天还是让我们再次面临保供大考。这个冬天不但来的特别早还特别冷。

受寒潮天气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大风降温降雨雪天气。从2012年11月3日开始,7次大范围的冷空气活动,令全国平均气温创下近28年同期最低纪录。东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3.7摄氏度,为近43年最低;华北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摄氏度,为近42年最低。

由此,这个冬天我国应对严寒又一次迫在眉睫。寒风冷雨中,北京迎来了首场降雪。11月1日北京启动了提前供热预案,到3日大多数居民家里的暖气已经热了起来。

“保民生、保重点、保发展,是我国天然气使用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面对严寒,我国北方亦全面提前进入冬季供暖期。由此,天然气供应进入最紧张的阶段。

以北京为例。北京等地用气量猛增,仅2012年12月24日,天然气用量就达6257万立方米,创单日历史用量最高。据北京市容委委员李楠介绍,北京是全国天然气用量最大且资源全靠外埠调入的城市,目前全市每日消耗天然气总量近5000万立方米,其中采暖用气占到八成。随着气温每降低一度,每天就增加天然气消耗200万立方米。

这个数据在华北地区是每天会增加近300万立方米。

那时,那刻。

企业的行动:作为唯一向北京市输送天然气的单位,中国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在提前备战,结合以往冬季供气情况及陕京管道生产运行特点,提早进行大气量供应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启动相应预案,加强需求侧管理,科学进行调峰。

为保民生用气,中国石油限制公司自用气,“包括一些化肥、化工项目也都暂停使用天然气”,紧急采购LNG现货增供市场,将LNG气化量由计划的3000万立方米/日提升到3500万立方米/日,11月21日更是进一步提升到3700万立方米/日。

政府的行动:11月2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保障当前天然气稳定供应的紧急通知》,要求把确保居民生活用气放在首位。

据李楠介绍,借鉴2005年“气荒”的经验,北京有关部门确定了热电气联动方式,也就是减少电厂和热厂的天然气使用来保证民用气。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在不影响居民供热的前提下,北京市已经对一些供热负荷不高的燃气热电厂采取了停运措施。关停的包括华能热电厂二期,草桥热电厂的全部燃气发电机组,以及协鑫热电厂的一台燃气发电机组,这样每日可压减天然气用量450万立方米左右。

但是,这个冬天的大考并没就此罢手。

2013年1月13日,大雾袭击北京,北京市气象局发布了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这是雾霾预警信号的最高等级。

此次的雾霾,雾锁大半个中国,截至15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已经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

28日起,中国中东部地区又一次出现了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全国灰霾面积超100万平方公里。中央气象台在大雾预警之外,也同时发布了霾蓝色预警信号。这是中国首次发布单独的霾预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让老百姓过上“山青、水绿、天蓝”的生活,但言犹在耳,我国多个城市确遭遇PM2.5颗粒物浓度“严重污染”或“危险”水平的预警。

雾霾,这个造成我国北方部分城市和地区严重空气污染的现象,促使人们更加关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以及它们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拿北京来说,有专家指出,北京在燃煤还没有被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取代之前就进入机动车高速增长的时期,燃煤型污染和机动车排放污染二者重叠,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难以避免。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由之路。这就需要从根本上调整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国务院1月23日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将天然气发展摆在了一个重要高度。根据规划,到2015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7.5%,天然气使用人口将达到2.5亿人;新增常规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5万亿立方米,产量超过1300亿立方米。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相关数据,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逐步落实,天然气消费量呈加速增长态势,“十二五”前两年年增长约18.3%,2012年天然气消费量达1500亿立方米。

这一切的一切大考,与天然气保供分不开,而与之对应的是给中国石油的保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产增供投入生态文明建设

“我为祖国献石油”。对中国石油而言,每一次的跨越都是这种大任担当并为之付出艰辛努力的结果。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中国石油国内主力油气田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长庆、塔里木、青海油田增产800万立方米/日,增供华北地区。

此外,中国石油紧急采购LNG现货增供市场,在将LNG气化供应量进一步提升到3700万立方米/日的基础上,再增加LNG现货采购量4亿立方米,确保保供2013年一季度平稳供气。

同时中国石油协调与中国海油进行LNG资源串换,保供重点地区。协调增加土库曼斯坦进气量,并紧急动用管存调节应对低温天气,加强需求侧管理,优先保证群众生活、公共设施、公共交通等重点领域用气。

截至1月14日,我国首条引进境外天然气资源的战略通道工程,西气东输二线已累计输气超过431亿立方米,替代燃煤1.09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5亿吨。在这个严冬,来自中亚的天然气让沿线4亿多百姓享受蓝色火苗带来的温暖。

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冬季是用气高峰,比夏季的用气量高出10倍,为了应对如此高的峰差,中国石油大港、华北两个储气库群共计9座储气库持续注气,并根据调度指令和地层压力变化情况,实行“月计划、周调整、日跟踪”,以应对猛然提高的用气高峰。其储气库采气量已达到2400万立方米/日最大水平。

2012年我国LNG产能同比增151%。胡庆明/摄

可以说,作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生产企业和供应企业,中国石油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将天然气与管道业务确定为“成长性、战略性、历史性”工程大力发展,不但为打造绿色美丽的中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而且在保民生,促可持续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北京为例。据中国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公司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天然气需求量以40%的速度递增,2011年,北京天然气需求量达到了80亿立方米,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气清洁城市,其环保效益体现在:约可替代燃煤1106万吨,减少总悬浮颗粒物1.5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9万吨,减少可吸入颗粒物PMIO为1.18万吨,减少飞灰和废渣242万吨。

中国石油现在正在加快推进陕京四线、大唐煤制气管线、港清三线、唐山LNG以及配套管道的建设,到“十二五”末,围绕北京和华北地区,天然气输送能力要达到600亿立方米/年,将形成进口天然气、国内天然气、海上液化天然气等多种气源、多链条运输方式的保供系统。届时,天然气在北京市的一次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3%上升到20%。

事实证明,天然气资源的利用为首都的“蓝天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据悉,被誉为“绿色奥运信誉工程”的陕京输气管道自投产后,已连续向北京供气15年。天然气在北京市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由陕京管道投产初期1997年的0.5%上升到13.1%,每年替代燃煤900多万吨、减少煤渣近百万吨、减少烟尘排放0.8万吨,相当于为北京移走了十几座千万吨煤山、渣山。

已经无需多言。这个冬天赋予天然气保供的责任,我们担当的无论是备考还是大考,一如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具体要求,为能源企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天然气石油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第六章 意外的收获——石油和天然气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石油和天然气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天然气:供暖季在即LNG价格持续走高
天然气:LNG价格已经开始预热了么?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