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146例临床分析
2013-07-01牛冬梅陆建春
牛冬梅 陆建春 尚 波
(苏州永鼎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200)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146例临床分析
牛冬梅 陆建春 尚 波
(苏州永鼎医院儿科,江苏 苏州 215200)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腹泻的流行状况、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对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苏州永鼎医院儿科收住院的146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RV腹泻发病年龄:91.78%的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平均发病年龄11.65个月;流行高峰季节为11月~12月;临床表现:以腹泻、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合并心肌损害81例,占55.48%,侵犯神经系统至惊厥5例,占3.42%,平均惊厥发作次数1.2次;预后:轮状病毒腹泻为一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结论 2岁以下婴幼儿是轮状病毒腹泻的主要流行人群,秋冬季多发,11~12月是发病高峰,以水样便、呕吐、发热为主要症状,除肠道内感染,亦可引起肠道外多脏器损害,以心肌损害及惊厥为多发。RV感染腹泻及其肠道外损害虽为自限性疾病,但临床治疗仍需积极控制RV所致的病毒血症,降温可减轻患儿心肌和神经组织的受损。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肠道外损害
轮状病毒(RV)是引起婴幼儿非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均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RV不仅可引起肠道内感染,还可引起肠道外多脏器损害。本文对苏州永鼎医院儿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住院RV腹泻146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146例患儿,均诊断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临床上有稀水便或蛋花汤样腹泻,伴或不伴呕吐、发热,伴或不伴不同程度脱水征,粪轮状病毒检测(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检测A群轮状病毒)均为阳性,粪便常规无红细胞、白细胞检出,粪便培养均未检出沙门菌及志贺菌。其中男79例,女67例,男女比例:1.18:1,年龄0~6个月23例占15.75%,>6个月~1岁62例占42.46%,>1~2岁49例占33.56%,2~3岁9例占6.16%,3~5岁3例占2.05%,其中年龄最小者39d,最大者6岁,平均年龄11.65个月。
表1 RV腹泻的时间分布
1.2 方法
①收集患儿发病时间,分析RV腹泻流行高峰季节。②查阅病历收集患儿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治疗、预后等资料,分析RV腹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2 结 果
2.1 RV腹泻的时间分布。见表1。
从表1中可看出,我院收治RV感染患者以秋冬季为流行高峰,2012年的流行时间集中在11~12月。
2.2 RV腹泻的主要临床表现
125例(85.62%)水样便,24h平均腹泻6.5次;78例(53.42%)有呕吐,平均呕吐2.3次,均发生于病初2d内;92例(63.01%)有发热,平均热峰38.2℃;32例有脱水症状,其中轻度26例(17.81%),中度5例(3.42%),重度1例(0.68%);合并心肌损害81例(55.48%),其中60例伴有发热(占心肌损害者74.07%);侵犯神经系统致惊厥5例(3.42%),平均惊厥发作次数1.2次,惊厥均发生在病程的第2~4天,其中4例体温有升高(占惊厥者80.00%),平均体温38.3℃。
2.3 实验室、辅助检查及体温,见表2。
表2 146例RV腹泻患儿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及体温
从表2中看出,RV感染所致AST、CK、CK-MB升高发生率较高,提示合并心肌损害。各观测值之间相关性分析:CK与CKMB的相关系数0.422(P<0.01);AST与CK的相关系数0.524(P<0.01);AST与CK-MB的相关系数0.549(P<0.01);CK-MB与年龄的相关系数0.372(P<0.01);CK-MB与发热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合并惊厥者多伴有发热,惊厥一般发生在病程的2~4d,头颅CT、脑电图均无异常。
2.4 治疗
入院后均给予补液、对症、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微生态调节剂、肠粘膜保护剂等治疗,有肠道外损害者,加能量合剂、维生素C治疗,一周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复查心肌酶谱,观察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学指标的比较,其中73例住院治疗未满一周,未能复查相关指标,25例拒绝复查,共复查51例。见表3。
表3 RV感染146例患儿治疗前后比较
2.5 预后
疗程3~7d,腹泻均治愈,未用特殊保护心肌及营养神经的药物,一周后心肌酶谱均有明显降低,惊厥1~2次后未再发作,说明RV感染所致肠道外损害亦为自限性,预后良好。
3 讨 论
A组RV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自1973年澳大利亚学者发现RV以来,经过30年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已基本阐明了RV的流行学特征[1]。从本院儿科收住院的RV腹泻观察,RV主要感染人群是2岁以下婴幼儿,占91.78%,以>6个月龄-2岁段最多,占76.03%。有报道几乎所有5岁以下儿童至少经历过一次RV感染[2],可能与其缺乏保护性抗体有关[3]。RV感染全年都有发生,以秋冬季为高发,观察我院2012年流行高峰为11~12月,其中11月最高,为29.45%,这与许多报道基本一致[1,3]。金玉姬等分析了深圳地区2004至2006年儿童腹泻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轮状病毒腹泻发生在10月至次年2月,但夏季6~7月也有一个小高峰[4],而我院6~8月为最低发病状态,可能与地区差别有关,亦可能与每年流行趋势有关。临床表现主要为水样便、呕吐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85.62%、53.42%、63.01%。RV性肠炎可引起肠外损害,对于肠外损害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5-6]。CK、CK-MB、AST广泛存在于心脏及其他组织的细胞中,其中AST以心肌含量最高,CK由4种同工酶组成,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中,是心肌损伤特异而敏感的指标。本文中81例患儿CK、CK-MB、AST及体温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提示RV感染患儿存在明显心肌损伤,伴有发热者占心肌损害者74.07%,提示RV感染后的心肌损伤与体温相关,但与体温的高低无明显相关性,说明RV感染后体温升高时,心肌酶之间正常的相关性被破坏,机体细胞组织广泛受损,酶被释放[5]。81例患儿临床均无心肌受损症状,且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无1例异常,说明RV感染后只是破坏了心肌酶正常的相关性,而未导致实质性损伤。5例合并惊厥者有4例体温亦有升高,平均惊厥发作1.2次,但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且头颅CT、脑电图均正常,提示RV感染可侵及神经系统,其损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推测可能系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未臻完善,神经纤维的髓鞘尚未完全形成,血脑屏障功能差,病毒侵及神经组织后导致神经冲动泛化致惊厥发生。本文所有患儿在积极采取常规治疗措施(无特殊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明显好转,提示RV感染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但本文提示RV感染所致肠道外损伤与体温相关,临床治疗仍需尽快控制RV所致的病毒血症,降温可减轻患儿心肌和神经组织的损伤。
[1] 马慧,黄敬孚,林书祥,等.儿童轮状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1):52-53.
[2] 张占卿,巫善明.轮状病毒胃肠炎[J].世界感染杂志,2007,7(4):263-266.
[3] 刘志华,龚四堂,钟家禹,等.婴幼儿病毒性腹泻985例粪便标本分析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8):618-621.
[4] 金玉姬,邓芳梅,李德发,等.深圳地区2004-2006年儿童腹泻病原体分布情况[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7):527-528.
[5] 王鹰.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伴发心肌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6):481.
[6] Duan ZJ,Liu N,Yang SH,et al.Hospital-based surveillance of rotavirus diarrhea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ugust3003-July2007[J].J Infect Dis,2009,200(1):167-173.
R722.13+2
B
1671-8194(2013)21-02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