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刺为主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2013-07-01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21期
关键词:风池穴偏头痛头痛

张 博 董 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 102618)

深刺为主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张 博 董 微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 102618)

目的 观察深刺的方法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头痛症状的改善程度,同时对偏头痛的病因、病机及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 本课题将90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0例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选择风池、率谷、天冲三个穴位,采取了深刺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分为两组,一组为常规针刺组;另一组为单纯西药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中常规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8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三组治疗前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以治疗组的效果更为明显。结论 深刺的方法治疗偏头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对脑部血流具有显著的调整作用,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

偏头痛;深刺;临床研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头痛类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疼痛剧烈,迁延难愈,且反复发作,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观察研究,明确深刺的方法治疗普通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的改善程度,并对比患者针刺前后颅内血流速度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为针刺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本研究病例共90例,均为2008年7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本院门诊及病区就诊患者,深刺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7~47岁(平均30.8岁);病程2~15年(平均7.8年)。常规针刺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19~45岁(平均30.2岁);病程2~14年(平均7.4年)。西药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16~43岁(平均36.2岁);病程3~16年(平均8.2年)。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等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头痛协会拟定的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其中深刺组:轻度12例,中度8例,重度10例;常规针刺组:轻度10例,中度14例,重度6例;对照组:轻度11例,中度13例,重度6例,3组间无显著性并异。

1.3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深刺组、常规针刺组、药物对照组。深刺组:取风池、率谷、天冲,每日一次,10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患者取坐位,针刺风池穴时,针尖向对侧目内眦直刺1.5寸,捻转平补平泻法,行针30秒,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行针一次,针刺时易缓慢,不宜提插,并询问患者针感,以出现向对侧太阳穴放射的针感为佳;针刺率谷、天冲时,使针尖与头皮成30度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尖到达冒壮腱膜下层时,使针尖与头皮平行,缓缓刺入1.5寸,同时小幅度、快速捻转,使酸胀感向头颞周围放射,行针30秒,留针30min,期间每10min行针一次。常规针刺组:取头维、百会、太阳、风池穴加减,每日一次,连服20d。药物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30mg每日3次,连服20d。

1.4 疗效观测

观察指标:①头痛发作时间、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②相关理化检查:颅内血流速度。

1.5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结 果

结果与分析: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①采用计分法:重点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头痛发作次数: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头痛程度:发作时需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d以上为6分,持续12小时~2天为4分,<12小时为2分。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②疗效评定,痊愈:疗程结束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以下。注:计算公式为:〔﹙治疗前计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计分〕×100%

2.1 总疗效总分析

见表1。

表1 三组疗效比较

经Ridit分析,组1与组2比较,U=2.263,P<0.05,组1与组3比较,U=2.6535,P<0.01,组2与组3比较U=0.4472,P>0.05,可见三种疗法治疗效果不同,其中深刺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5.2 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变化

见表2。

由表2可见,深刺组在改善头痛次数、程度、时间、伴随症状方面无论与治疗前或其他两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5.3 治疗前后TCD值变化

见表2。

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深刺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无论与治疗前或其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极显著。

3 讨 论

风池穴是胆经的重要穴位,《经穴释义汇解》指出:“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凹陷处,穴处似池,为治风要穴,故名风池”,具有祛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多种疾病。关于风池穴针刺深度的研究:《针灸大成》认为风池应针四分;《甲乙经》认为应针一寸二分,故古人对风池穴的针刺深度为三分至一寸二分。现代研究认为风池穴刺向鼻尖、对侧内眦和对侧眼球,随着进针角度的逐渐增大,危险性也逐渐增大,刺向眼球的危险性最大,刺向鼻尖和对侧内眦方向危险性最小。关于针刺深度张氏在CT定位下对安全进针深度研究认为男性的安全进针深度为(56.5± 6.55)mm(内眦方向),(58.95± 6.72)mm(鼻尖方向),女性针刺深度为(45.07±2.17)mm(内眦方向),(48.13±1.62)mm(鼻尖方向)[1]。李氏通过在尸体上测量后认为风池穴的针刺深度最大值为49mm,最小值为41mm,只要不超过35mm,一般不会发生意外[2]。率谷、天冲穴同为胆经穴位,率谷为足少阳、足太阳之会,穴下分布有耳颞神经与枕大神经吻合支以及颞浅动、静脉顶支,有平肝熄风、化痰通络的作用,《针灸大成》认为率谷是:“痰气……脑两角强痛,头重,醉后酒风”的主穴,《玉龙歌》言:“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延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天冲穴有祛风定惊的作用。《针灸逢源》卷五载:“丝竹空、中渚、合谷、头临泣……治偏正头风”。由此可见,率谷、天冲的确为治疗头痛要穴,三穴合用,具有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从而调整阴阳平衡,使气血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表2 治疗前后各项积分变化(χ—±s)

表2 治疗前后TCD值变化(cm/s)

多普勒超声是评价脑血流状态和脑血流量的有效方法,它可以无创地探测到颅内的血流速度,所得到的血流速度可以看做脑血流量的相对指标,客服了主管评定治疗效果的不足,为治疗该病提供了客观依据。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对偏头痛患者血中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烷A2有调节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之一[3-5],另外针刺风池穴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改善病损脑组织的血氧供应,使血管弹性增强,血流阻力减少,因此针刺可能是通过对神经、体液、组织的调整,抑制了偏头痛的各个发病环节,如抑制血小板异常聚集、释放及白细胞、内皮细胞的释放,使诱发偏头痛的血管活性物质如:5-羟色胺、血小板活化因子、血栓烷A2、前列环素趋于正常,使血管舒缩功能和血流速度趋于正常,从而调节颅内血管的舒缩功能,缓解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抑制偏头痛的发作,针刺也可以通过抑制和调节多个代谢途径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张立杰.CT定位下风池穴安全进针深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9):19.

[2] 李勇.风池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的研究[J].中国针灸,1997, 17(10):506.

[3] 韩鹏.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TCD影响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9):22.

[4] 王爱成.风池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10,6(3): 450-452.

[5] 彭玉琳.从足少阳胆经论偏头痛的针灸治疗[J].上海针灸杂志, 2012,8(8):615-617.

R747.2

B

1671-8194(2013)21-0305-02

猜你喜欢

风池穴偏头痛头痛
受风寒风池穴上贴蒜片
按风池穴缓解颈椎不适
头痛怎样保健
HPLC法同时测定六经头痛片中4种成分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风池穴
镇脑宁神胶囊治疗血瘀质型偏头痛80例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
会变身的烦恼
以先兆型偏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CADASIL(附1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