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的分析与干预

2013-06-30张军征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张军征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2012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育信息化的加速推进,迫切要求大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教师的信息化专业能力包括信息化意识、信息技术技能、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三个方面。而近年来普遍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与期望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绩效技术强调对绩效的期望状态和现状进行严格分析,确定引起绩效差距的原因,进而提供干预措施以改进绩效。从绩效技术的观点,要从环境和自身两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决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现状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本文结合实际调研的数据,分析与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相关的绩效差距的原因,提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的干预策略。

一、信息化环境因素分析

绩效问题的原因之一是信息化环境支持的缺陷。如果当前的环境支持不足,就成为与绩效支持要求或教师的需求之间的差距,引起绩效差距。从绩效技术的基本原理出发,信息化环境支持应该从信息支持,工作场所、资源和设施,动机作用三个方面分析。

一、信息支持 信息支持影响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成功的教师应该知道学校对他们的期望以及恰当表现的时机。教师需要获得关于绩效期望的完整清楚且及时更新的工作要求和正确程序的信息。教师也必须能得到和容易地利用这些信息。

1.缺乏准确、有效的工作要求

对于教师信息化工作绩效至关紧要的信息包括学校的政策、工作或任务程序、体制的宽容程度、学生和家长所关心的问题等。如果教师得不到这些信息,在教育信息化变革中就处于盲目状态。

我们调查的大部分学校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和管理中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要求,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因而要求不明确或不具体。并且学校的要求往往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为广大教师所接受或清晰地知道。此外,校方还可能散发一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信息,例如对于课堂教学是否可以只使用多媒体演示而不使用黑板,管理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2.缺乏有效的认知支持

信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里积极的认知支持不足。认知支持是教师在信息化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积极的工作帮助,包括来自同行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帮助,利用信息技术的支持,学校应建立机制予以保证。调研中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信息技术或应用的难题,但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认知支持,尤其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技术人员协助。

3.缺乏有效的培训

培训是教师通过有组织的学习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训,教师知道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他们的期望、完整的工作要求、恰当表现的行为等信息。

调查发现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在考核中可以完成符合要求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案,然而大多数教师并未表现出预期的工作改进结果。从绩效角度看,个体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及行为的价值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即使个体在培训中很好地进行了“学习”,也不能保证在以后工作中有效地应用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问题有: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集中面授的培训方式与实际应用环境脱节、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实际应用的评价。

(二)工作场所、资源和设施 工作场所、资源和设施是学校提供以支持或帮助教师工作的。工作场所涉及教师活动空间是否完善、舒适、便捷和安全;资源是指教师可利用的时间、媒体材料、辅助人员等;设施是指完成工作必需的手段和器具,如计算机和软件、投影机、网络等。工作场所、资源和设施应可得到,能够利用,安全有效,否则可能引起绩效问题。

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工作场所、资源和设施不能满足教师的工作需要,这既可能是由于学校投资不足,也可能是它们不能恰当地起作用。

就总体而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硬件环境实现了从无到有的改善,基本具备了进行信息化教育与管理的条件。但是建设规模和水平差异很大。就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西省来说,高速校园网络在相当多的学校发展落后,83.0%的学校建立了计算机网络教室,95.3%的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演示教室,基本上都建有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但是网络终端主要分布在办公室、网络教室、图书馆等处,学生和教师并不能随时随地利用网络资源。相比于硬件建设,软件教育资源建设更为滞后。与课程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由于技术、时间和精力所限,教师自制的课件大多限于简单的PPT演示文稿。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创造、获取和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现有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和资源并没有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例如多媒体教室未能分配给需要使用的教师,或是设备不能正常使用。再如由于流量制约,当大量学生同时选课时或参加网上评教时发生网络联接崩溃。

(三)动机作用 动机作用通过结果、激励、奖赏而实现。结果是先前发生事件的后果或效果。教师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产生所期望的教育结果,而不合理的使用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在课堂中不恰当地使用演示型课件或播放视频节目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及时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师知道自己的工作结果并被人们认可,然而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结束才组织教学评价,并且评价指标体系中很少涉及信息技术应用。

激励是影响或鼓励人们工作的剌激,包括鼓励和劝诫。奖赏是对服务的回报。奖赏可以是货币形式的,也可以不是,给予教师额外的教育技术培训机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奖励手段。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激励机制是促使教师改进信息化教育工作绩效的重要措施。就总体而言,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有40.3%的学校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没有明确具体的激励制度,71.1%的学校没举行过促进教师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观摩或竞赛活动。

二、教师个人因素分析

绩效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缺乏达到绩效的职业能力。对绩效产生影响的个体因素有:与信息相关的影响——技能和知识,与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关的影响——个体能力,与动机相关的影响——动机和期望。

(一)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水平 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知识是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工作绩效的基本条件,否则无论具备多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和激励措施,提高绩效都无从谈起。确认绩效差距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严谨的过程。首先,需要探明为了达到期望绩效,什么技能和知识是必需的。学校制定的文件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育技术标准等,应提供这样的信息。其次,需要考虑教师是否知道怎样使工作与期望的表现相符?或者教师是否忘记了怎样使工作与期望的表现相符?最后,可能需要与环境分析结合起来考虑,工作环境必须支持教师的知识和技能。

据调查,大多数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不高。在软件使用方面,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掌握Office等基本软件,78.9%的教师会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演示文稿,只有少部分人会使用一些复杂的工具软件,仅有17.4%的教师能创建超链接和利用动画功能。就硬件设备而言,多数教师能够使用DVD、投影机等播放设备,但很多教师从未接触过扫描仪、摄像机等采集设备。同时,大部分教师信息意识较低,没有形成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教育资源的行为习惯,缺乏互联网信息安全知识。

(二)信息化教育的个体能力 个体能力是个人履行岗位职责的才能,通过教师是否胜任信息化环境中的岗位工作表现出来。当能力与工作不相配时,可能引起绩效差距。确定教师是否个体能力缺乏是导致绩效差距的一个原因,首先需要考虑个体是否缺乏能力进行工作或通过学习胜任工作,这要从国家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出发,明确所需要的满足期望绩效要求的个体能力或才能。然后,要结合环境分析结果,考虑学校环境、工作场所和条件是否支持个体的能力以进行工作或学习。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个人能力的核心,涉及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教学决策、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师的能力状况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掌握了在校园内共享信息资源的方法,但是能在网络上检索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教师和能对信息进行正确评价的教师都仅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这将影响到优质资源的获取与加工。调查表明有一部分教师未能掌握和应用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决策仍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学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自主学习。在调查对象中,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设计自主学习情境的能力。

(三)动机和期望 动机是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己形成的,通过自我激励来取得成功。期望也来自教师自己,教师为完成特定任务,期望或认为需要一定的条件或资源。如果教师没有工作动机或感觉期望不能实现,就会给绩效差距的产生留出空档。依据行为工程模型,在教师的动机和期望,以及环境支持因素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学校应该创建一个使教师的内部动机能够迸发的信息化环境。

通过调查发现79.9%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持积极的态度,期望应用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工作,并且绝大部分教师愿意为学习信息技术投入工作之余的精力和时间。94.7%的教师希望学校在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室使用、校内外资源获取等方面减少限制、给予便利和保障设施完善。

三、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的干预策略

绩效干预是为了消除或减小绩效差距而设计的综合的、整体的、全面的解决方案,是促进绩效改变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从改进信息化教育工作绩效出发,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的干预措施如下。

(一)学校信息化环境创设

1.多渠道改善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按年度按比例投入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学校也可以通过社会融资、社会资助等渠道筹集经费。经费投入政策也应向经济落后地区和基础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增加投入比例,以加速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特别重视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形成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2.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领导具备信息化领导力是学校迈入信息化的关键。校长对发起和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变革负有主要责任,他们的变革思想会影响信息技术在学校中应用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和管理的融合。

学校要通过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信息化专业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建立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保证教师参加培训需要的经费、设施、师资和时间,以及鼓励参加培训的措施。第二,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评价标准,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和工作实绩,与职务考核、聘任和晋升等相挂钩。

(二)教师个体的咨询和指导

1.通过网络平台提供认知支持

学校的网络平台可以作为教师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提高其信息化专业能力的支持环境。网络平台提供的认知支持主要体现在提供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群体交流的社会性软件平台。信息化资源包括知识模块和资源链接两种类型,知识模块的内容是根据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作的,资源链接的内容是从其他网站精心挑选出来对教师工作有用的资源,包括案例、论文、课件等多种形式;社会性软件平台既是教师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场合,也是提升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无边界空间。

2.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着眼于教师在团体动力下的自身提高。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深入理解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应用信息化教育的理论和策略,努力使自己融入到信息化教育环境中。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不同学科和不同地域的教师、专家、技术人员等共同构成团体,在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和分享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和提高。

3.教师发展中心的指导

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是教师发展促进和服务机构,工作任务包括教学指导、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价、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与开发。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变革中的绩效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有的教师自己察觉到了问题,有的教师被学生或管理人员反映有问题。对于需要帮助的教师个体,学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应该给予个别指导,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绩效分析的个别指导过程

(三)改进培训过程 由前述对培训存在问题的分析,教师培训应该改进为基于绩效评价的培训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绩效评价的教师培训过程

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既与自身知识和能力有关,也受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因此,对教师开展信息化专业能力培训之前,要首先分析教师实际工作环境和信息化专业能力现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适合他们所在教育教学情境的培训内容,并制定符合他们所处环境的期望绩效标准。培训过程分为集中学习和分布实践两个阶段。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训为例,在集中学习阶段,培训者通过多种方式设计,让教师体会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集中学习结束后,教师将集中学习过程中设计出来的方案付诸实践。培训者依据制定的绩效标准,用充足的数据分析来提供反馈信息,诊断问题,这个过程反复、多次进行,使教师的绩效在实践中螺旋上升。培训的整个过程,通过制度激励、学习平台支持、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等非教学干预方案,创造支持高绩效的组织环境。培训结束后,以教师教学绩效的改进为基本尺度来评价培训的效果。

[1]张军征.培训设计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王 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机制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5-49.

[3]申 沁.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模式走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2(2):54-58.

[4]王 凯.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3):85-87.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培训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