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街区开放空间的探访
2013-06-29王少婧
王少婧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
成都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而成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主要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文殊院、青羊宫、宽窄巷子等,这几个景区的古代文化氛围都比较浓厚。锦里古街便处于武候祠东侧,是以武侯祠为依托开发的仿古街区。
锦里古街,占地面积10667 m2,街道总长350 m,总建筑面积8000 m2。古街呈南北走向,北邻锦江沿江景观带,东望彩虹桥。古街处于成都武侯祠大街中段,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西接一环路西一段,东邻浆洗街洗面桥街(商务办公为主),南临高升桥商业区。在锦里街口有三个公交车站以及近20条公交线路,有方便的交通转接中心,交通条件便利提高了锦里古街的可达性。该区域位于政府打造“三国文化”的核心区域,锦里紧邻武侯祠更是显示出其区位比较优势:锦里的出现为武侯祠博物馆的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供其休闲游购的场所,它可以直接吸收武侯祠的参观者入内继续旅游消费,依傍武侯祠而生存免去了它的许多营销推广费用。而且武侯祠每年高达百万的游客加上成都本地人为锦里古街保证了足够的购买力与消费群体。
锦里是成都一条理想条件下形成的新型步行街,这条集休闲活动和旅游购物为一体的民俗风情步行街,以四川古镇为设计风格,因其地理位置(紧邻武候祠)的优越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但是,多次实地调研发现,即使是成都市民也非常乐于选择此处作为打发闲暇时间的公共活动场所。究其根源,这和锦里散发的强烈场所精神不可分割。锦里步行街在体现场所精神的几个方面都做得较为优秀。
1 锦里古街的空间布局
锦里古街呈线性发展,哑铃式布局,即步行街—广场—步行街—广场。通过面(广场或庭院)来联接线(步行街)与线。同时,在街、广场、庭院等基本元素中点缀以各种点状功能性设施(如牌坊、诸葛井、碑碣、桥等),以完成整体商业空间的营造。锦里古街特意设置由宽到窄的街道布局,4 m、3 m、2 m 渐进渐窄的街面,引人进入越来越紧凑的空间,符合人们的逛街、购物心理习惯。小尺度的窄街十分利于休闲逛街购物情绪的营造。从锦里牌坊到锦里广场这一段属于“餐饮娱乐区”,主要包括了“三顾园”、“三国茶园”、“锦里客栈”、“莲花府邸”、“喜神坊”……齐列一旁。这一部分街宽与楼高之比约为0.45,接近1/2,街宽与开间(约3.5 m)之比接近1,这就产生了古典式方正构图和韵律的统一美,加上左右两侧建筑高度基本一致,落差变化幅度在20%以内,围合感较强。这一区域的建筑外观体量较大,街面较宽,建筑元素包括了红墙、宅邸、庭院、亭台、轩榭等,再现了明清时期官宦、大户人家的宅院府邸。文化上涵盖三国历史、川西食宿风情等等。
1.1 空间布局体现强烈凹凸感
锦里平面布局非常紧凑。入口的开敞和进入街道的狭窄形成鲜明对比,而在狭窄街道的中部不经意设置小型广场或者较为开敞空间。街道的尺度较窄,符合步行者心理需求,开阔空间的布置又使人不觉狭窄街道的沉闷(图1);从竖向设计上来看,街道两旁时而是两到三层的传统建筑,时而是植物掩映中的茶馆,时而是观景连廊(图2);较多小单元连接,建筑立面变化丰富。整体街道的狭长并没有使进入者感觉窄小或者冗长,相反空间的凹凸感很强,带给人丰富的视觉变化和多样的感观体会。
图1 商业街
1.2 细部设计传达城市文化内涵
图2 观景连廊
锦里步行街的建筑环境细部传达了浓郁的成都文化。建筑以传统四川民居风格为主,建筑环境细部如街道材质、建筑墙饰、公共设施、商业招牌、植物配置、服务人员服饰等都与主体古蜀风格统一(图3~图5),即使现代社会特有的某些商业的装潢设计也与主格调配合,在建筑细部穿插融洽的现代艺术元素,让人醒悟仍置身于现代社会。
街道的细部设计主题明确,创造了极富特色的锦里景观,给进入者深刻的视觉影响,进入者的存在感得以强调;细部设计的精致传神,形成非常有艺术魅力的场所,使得整个区域在公共活动空间能和艺术进行日常的对话,带给进入者精神上的亲切感和升华感。
图3 步行街
图4 戏台
图5 商铺
1.3 功能多样性带来复杂的人类活动
锦里步行街的设计体现场所精神的一个关键是:考虑和满足了各个时段、各类人群的需求。锦里步行街功能设置多样,包括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等几大功能区,集中展示和推广古蜀文化,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功能设置,不仅使外地旅游者感受到独特和新奇,也勾起本地人思古念旧的情怀。
锦绣文化区以锦里广场为中心,是锦里古街最为宽敞的区域。锦里广场算是锦里目前的第一个中心广场。广场是步行街中必然出现的一个节点,承担着聚集、分流、休憩、娱乐等功能。该广场可容纳近百人,左侧有出口通武侯祠和公厕,前方则是三文庙戏台,力求重现昔日人头攒动看大戏的热闹场面。旧时的戏台层高较矮,约1 人高,但这里出于人流、商流通行的考虑,将戏台抬高到了约2 m,但整体上仍是古韵十足,很有味道。戏台两侧则是展示蜀锦、蜀绣、四川竹编漆器的专业店。广场旁边的艺术长廊分别为《蚕桑篇:丝绣锦官城》和《蜀锦颂:南丝绸之路》。广场的建筑元素通过民居、牌坊、碑碣、桥、假山、濯锦溪、三国文化墙、文臣廊、戏台系列建筑和小品、绿化等营造出了一段观赏性较强古文化气息浓郁的空间环境,空间上也打破了先前的围合状态,视野开阔起来,在功能上能满足人们游、观、购的要求。由锦里广场前行进入街面相对较窄的街道,即为居民聚集、小商小贩云集的民俗市井区。这一区段从街宽、楼高、开间比例的合理控制,建筑体量相对较小,各种横街、窄巷、过街楼穿插其中,形成了一个围合感更强的半封闭空间,有意促成商业环境的热闹气氛。业种上包括各种特色酒吧、文房四宝、古玩玉器、巴蜀特产、中药铺、民间艺术等等。这一区域主要体现了川西民俗文化、区域文化、酒吧文化等相互和谐交融,综合展现了民俗风情、民间工艺、百姓文化、三国文化、茶文化、药文化等丰富内容。美食在成都既是一种民间传承的手艺,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锦里古街的名特小吃区位于锦里古戏楼的左侧,与武侯祠三义庙隔栏相望所形成的一条半边街,它与民俗市井区相互交融在一起,包括“其乐锅盔”、“锦官排骨”、“彭州叮叮糖”、“乐山钵钵鸡”、“李长青三大炮”、“隆中对蒸蒸糕”等等四川名特小吃。这些名特小吃符合锦里的风情与气质,它们的文化气质和商品属性与锦里古街的环境最为相合,符合外地游客希望品尝四川名特小吃的需要。同时间插在民俗市井区的川酒、川茶、川陶、蜡染、川烟、筷子店可满足游客购买巴蜀特产的需求。这一区域同样体现了三国文化、川西民俗风情、民间工艺、街市文化、饮食文化等。
锦里步行街行人的活动非常丰富和频繁,在这个步行街里有喝茶聊天打牌的老人、嬉戏游戏的孩童、写生的美术爱好者、吃传统特色小吃的食客、传统行业的展示者、看各种“稀奇”的人群等,甚至有冬日专门来晒太阳的人。在不同时段,步行街也设置不同的活动类型,“白天看人、晚上看灯”就是流传在此间的一句俗语,不同季节也会有相应的活动展开,比如春节的庙会等。锦里步行街多样性的功能设置带来多样的人的活动,多样的人的活动又吸引了更多的人群参与,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产生了复杂的人类活动,形成了该公共空间持久的魅力(图6)。
图6 锦里民俗文化广场
2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锦里古街的空间组织上,符合人们的逛街、购物心理习惯,同时相应的业态、业种搭配设置也较为科学。在业态规划上,仔细揣摩了消费者的不同动机与消费习惯,充分考虑了各街区的商业情景与功能属性,功能分区控制得比较好;在业种的引进上,坚持了“品牌唯一准入制”,基本做到了“一招一店”,店店风格不苟同,避免同质同类恶性竞争。不断优化业态结构、业种结构和商品结构,实现了各门类商家的良性积聚,确保了锦里民俗文化的纯正与多样。正是因为这种风格的多变和多样化,使得人们流连忘返,使得锦里成为成都对外文化的门户。
锦里步行街像一部小而精的民俗风情片,常常给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回味无穷的感受。这也正是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体现。
[1]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刘一杰.中心城区动态发展背景下商业步行街区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张莺于.成都锦里街道空间地域性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