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树地震背景下村庄灾后重建及发展策略——以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仲达乡电达村建设规划为例

2013-06-29巩文斌陈俊松

四川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玉树风貌规划

巩文斌,陈俊松

(1.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2.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81)

1 地震灾情

2010年4月14日凌晨,青海玉树发生了7.1 级特大地震,整个玉树州受灾总人口20.46 万人;玉树县安冲乡和仲达乡损失严重,被划定为玉树地震的重灾区。

安冲乡和仲达乡两个乡镇位于青海省的青南高原,安冲乡位于县境西北部,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仲达乡位于玉树县的东北部,距离玉树县政府结古镇只有60 km,地形以高原为主,水系发达,产业结构以农牧结合,居民以藏族为主。

2 历史文化资源特色

安冲乡和仲达乡境内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并与当地的藏区文化紧密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历史村落风貌

乡域所在地都保存了传统的藏区村落格局和建筑特色,碉房皆依山而建,布局自由紧凑,街巷空间尺度宜人,山石碉房的青灰色与白色佛塔加以彩色经幡,不仅给人以纯朴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藏家人追求自由、浪漫的审美观。

2.2 藏族民居建筑

各村村落建筑以传统的藏式碉楼为主,碉房的选址常常选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以利于遮雨避风、向阳采暖,显示出独特的自然审美观。材料的使用上遵循藏族建筑就地取材的风俗,由于周围盛产石材以及石材的质量较好,村中的民居以及寺庙都是以完全石片堆砌而成,不同于其他地区在墙面涂抹泥土的做法,墙壁即为完全裸露的片石,风格粗犷、色彩丰富。石块垒成的墙面,结合藏族建筑本身高大壮美的风格,视觉冲击力极强。

2.3 藏传佛寺资源

在各乡域范围内现存有不少的宗教佛寺。其中以位于仲达乡电达村的让娘寺和仲达乡歇格村桑周寺、仲达乡隆宝百户遗址、安冲乡龙庆寺最为著名。

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因此灾后重建中在保护当地传统风貌的同时利用其特色发展旅游经济,以带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

3 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震后城镇和乡村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水、电、气、油、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受了重创。现状虽然镇区功能分区明确,便于在规划中集中布置旅游等产业相关的发展用地。但也存在如下一些主要不足。

(1)基础设施薄弱,商业、服务业等设施用地不足;旅游接待能力差,镇区缺乏整体活力。

(2)道路系统不完善,内部道路多为断头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居住区内部,部分区域无法通车,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3)工程设施缺乏,供电、供热、通讯、给水、排水、环卫等配置水平极低。

4 灾后恢复重建

“4·14”玉树特大地震虽然给灾区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但另一方面又给两个乡镇的灾后重建带来相当难得的发展机遇。

(1)在区域上可吸纳三江源保护区的农牧民适度向城镇和集中安置区集中。乡域各村组可建设用地发展基础条件相应较好,在国家出台相应的转移安置与货币补偿安置政策后,属于有一定接纳迁建能力的乡镇。可以适当接纳其一部分需转移安置的人口。

(2)有利于城镇整体风貌的改善。在重建实施工程中,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适当补偿或货币补偿安置方式鼓励受灾户就地统规自建或异地购房安置,为改善城镇风貌和优化功能布局提供了适当机会。

(3)有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的提高。环卫设施、供水设施、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是城镇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和历史遗留问题,震后重建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机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历来都是资金缺口较大,震后重建的资金支持将为设施的升级换代提供良好的机遇。

5 规划目标

以传统风貌完整、村镇功能齐全、公共设施完善、规划结构合理为目标(图1、图2)。房屋建设避让自然灾害。空间布局充分考虑消防、疏散、避难要求。农房布局尽力争取良好朝向和景观,营造多层次公共活动空间。

图1 拉则村旅游功能分析

图2 电达村旅游功能分析

6 规划发展策略

6.1 中心区功能发展策略

依托对外交通干线的拉动,提升镇区的中心位置。加强与周边村镇的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确定中心区用地发展方向,结合规划预留发展用地。

6.2 自然保护策略

仲达乡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保护地位十分重要。在中心区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考虑对周边自然环境,将东部的山地做为防护林地进行保护,使之成为中心区与通天河之间的过渡,防止中心区的发展对通天河景观带带来的破坏。

6.3 经济结构保护策略

半农半牧的经济结构构成了两个乡镇的一大特色,只有合理的开发与农牧产品销售相关的集贸市场等商业用地,才能真正的拉动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对特色经济结构的保护与发展。

6.4 历史文化保护策略

传统的藏式碉房建筑,古老的片石堆砌技艺以及纯朴的藏民生活氛围,实现了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沉淀,构成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特色。在用地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现有布局结构,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以恢复生产生活为最终目的,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采取合理的规划布局模式。

重建住宅方案见图3。

图3 重建新住宅方案

7 空间布局及风貌控制

7.1 空间布局

以保护好自然林盘,“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彰显特色”使布局空间显山露水,林盘绿化、晒坝、田园农作物穿插于院落之中,建筑错落自然乡土活跃,疏密有致的与环境浑然相融。

7.2 建筑风貌

住宅风貌保护主要以保持藏式风貌建筑特色为主进行,保护应当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制、建筑细部上对拉则村建筑风貌进行一定的控制,并对风貌保护区内不协调的建筑予以改造。新住宅的建设应遵守拉则村传统风貌保护的要求,以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有计划的进行(图4、图5)。

图4 玉树县仲达乡电达村灾后重建建设规划

图5 玉树县安冲乡拉则村灾后重建建设规划

7.3 景观绿地风貌

在安冲河沿岸建设公共绿地,为安冲河提供生态防护的同时给当地村民提供一定的绿化休憩空间。同时保留现状杨树,成为高原藏寨的一大亮点。

8 结束语

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地震也为统筹安排区域发展提供了契机。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可持续的原则来制定了乡镇村庄规划发展,对于许多村庄同样面临集中与分散、民族特色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上一些对策和思考也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对于玉树,随着援建工作的结束,如何考虑未来的发展模式以及规划模式,在今后的实践和研究中,还有待改进和探索。

[1]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青海省玉树县仲达乡灾后重建总体规划[R],2011

[2]徐子麒.地震灾后重建中的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0(1)

[3]霍子文,曹荣林,郭伟.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背景下村庄规划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

[4]陈科.灾后重建中村庄规划设计方法探索[J].城镇规划,2009(9)

猜你喜欢

玉树风貌规划
包裹的一切
玉树留芳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库车城市风貌
迎接“十三五”规划
白衣如风拂玉树,冷浸溶月小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