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120m2烧结机余热回收系统改造
2013-06-28王荣光
王荣光
(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 炼铁厂,山东 济南 250101)
1 余热回收系统概况
山钢股份济南分公司炼铁厂120烧结区域现有1#、2#余热锅炉均运行多年,其中1#余热锅炉2002年投用,2#余热锅炉2004年投用,单台锅炉设计产汽量7 t/h,产汽压力1.0 MPa,过热蒸汽温度220 ℃。经过改造,过热蒸汽温度到250 ℃,锅炉系统主体设备设计使用寿命15 a 以上,余热利用稳定高效。余热锅炉所产蒸汽主要用于烧结机混合料蒸汽预热、配料室料仓保温、除尘器保温、蒸汽并网外供等,对烧结系统降本增效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2#余热锅炉系统使用至今,早已超过设备本体3~5 a 的使用寿命,主产汽设备蒸汽发生器烧损严重,80%的热管已经弯曲断裂,大大影响了设备的产汽能力;蒸汽加热器下垂变形严重,多处出现开裂现象,每次计划检修均需进行加固和焊补处理。1#、2#余热锅炉安装于带冷机密封罩与烟筒之间,如遇锅炉系统出现故障,必须停机配合处理,影响到烧结生产的正常运行。目前,该两台余热锅炉每台产汽量仅为2 t/h,产汽压力0.15 MPa,过热蒸汽温度150 ℃,已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带冷机余热利用率低。为此,对该余热回收系统进行改造。
2 改造方案和改造措施
拆除1#、2#带冷机上部现有无机传热蒸汽发生器4 套,拆除蒸汽加热器2 套,对现有4 个烟筒及钢结构框架重新进行校验加固,在原余热锅炉位置安装烟道式余热锅炉2套,同时设置烟气旁通阀门,确保余热锅炉的检修不影响带冷机的正常运行;余热锅炉控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实现自动上水,配套仪表系统对锅炉各项主要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并配置报警保护功能装置,保证锅炉系统的安全运行。
2.1 余热回收系统换热设备配置
1)1#烟囱处配置蒸汽过热器(250 ℃)、余热锅炉(1.0 MPa)、水预热器(140 ℃)各1 台。2)2#烟囱处配置余热锅炉(1.0 MPa)、水预热器(140 ℃)各1台。3)3#烟囱处配置水预热器1台(140 ℃)。
2.2 汽水流程
处理后的软水(水质应符合中低压锅炉给水标准)经除氧泵送至加氢除氧器内进行除氧,处理后进入除氧水箱,20 ℃除氧水通过给水泵软水预热器升温到140 ℃左右,送入余热锅炉汽包中,产生1.0 MPa 饱合蒸汽,经蒸汽过热器过热到250 ℃后并入主蒸汽管网,完成1.0 MPa 余热蒸汽回收系统的换热循环[1]。
2.3 热工设计参数
管内蒸汽的流动速度21 m/s,管内蒸发换热系数6573 W/(m2·℃);烟气侧管间最大流速7.06 m/s,烟气侧对流换热系数53.5 W/(m2·℃);翅片密度143个/m,翅化系数8.5,翅化效率0.65;蒸汽发生器总传热系数206 W/(m2·℃);对数平均温差150.3 ℃;烟气侧阻力降:蒸汽发生器Ⅰ,260 Pa;蒸汽发生器Ⅱ,212 Pa。
2.4 结构设计
翅片管φ38×3.5,螺距H8;翅片外径D78,翅片厚度δ1.2。蒸汽发生器传热面积:发生器Ⅰ,1370 m2;发生器Ⅱ,820 m2。分翅片管式蒸汽过热器1台,本方案中在2#烟道处(温度为350 ℃)布置过热器可提高蒸汽产量。
1)已知条件。蒸汽压力P=1.0 MPa;过热蒸汽温度tg=250 ℃;过热蒸汽焓I”=2840.2 kJ/kg,180 ℃饱和蒸汽焓I’=2466.4 kJ/kg;烟气入口温度ty1=580 ℃,烟气出口温度ty2=485 ℃,过热蒸汽入口温度to=180 ℃,过热蒸汽出口温度即tg=250 ℃;过热蒸汽量V=7000 kg/h。
2)热工设计。过热蒸汽所需热负荷Qg=(I”-I’)×V=2.62×106kJ/h(726.6 kW)。根据烟气入口温度、出口温度以及烟气流量计算烟气的热负荷,即Q’烟=2.73×106kJ/h,热损失按5%计算,则Q”烟=2.60×106kJ/h(721.2 kW)。加热过热蒸汽所需热量与烟气热负荷相平衡,故Q’烟≈Qg”。
经过设计计算,管内蒸汽入口流速为25 m/s,烟气间最大流速为7.5 m/s。余热锅炉系统设备设计参数见表1[2]。
3 改造效果
改造前(2011年)后(2012年)各取上半年余热回收量进行对比(见表2),改造后平均月回收热量由5.12×107J增加为7.64×107J。
1#、2#余热锅炉产汽量稳定高效,除满足120 m2烧结机区域工艺消耗使用外,实现稳定外供蒸汽量达5 t/h。余热锅炉同步作业率100%,系统有效作业率95%,1.0 MPa饱和蒸汽市场价约150元/t,年外供蒸汽效益为615.6万元。
表1 余热锅炉系统设备设计参数
表2 改造前后系统回收热量对比(×107)J
[1]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实现钢铁企业余热全环节回收[J].钢铁,2010(12):91.
[2]沈坷,张忠孝,代百乾.烧结余能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研究[J].烧结球团,20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