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观察及对部分指标的影响
2013-06-28许勇章
许勇章 韦 雄
(河池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广西 河池 547000)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观察及对部分指标的影响
许勇章 韦 雄
(河池市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广西 河池 547000)
目的 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进行观察且对部分指标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6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者且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中医药治疗组(观察组),同时给予两组患者相应药物进行治疗且对临床效果以及血常规、血沉和免疫学指标进行观察,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8.24%且高于对照组(P<0.05);血常规及血沉指标变化显示观察组在升高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降低血沉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可有效降低抗双链DNA水平、提高补体C4水平(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显著且该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治疗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药;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因遗传、性激素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往往可累及多系统和器官造成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主的多种自身抗体引起的以免疫复合物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免疫炎症反应[1];该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等恶性事件发生,而中医药对该病早有记载且对其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笔者本次运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其效果满意且能够明显改善部分指标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共计68例,同时所有入选患者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诊断标准:①颊部红斑;②盘状红斑;③光过敏;④口腔溃疡;⑤关节炎;⑥浆膜炎;⑦肾脏病变;⑧神经系统异常;⑨血液学异常;⑩免疫学异常以及免疫荧光抗核抗体滴度异常。符合其中4项即可确诊。同时68例患者无以下情况存在:①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感染;④合并其他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⑤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下降;⑥服用过类似药物或进行过类似研究;⑦依从性差。将6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者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中医药治疗组(观察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予以相应统计学处理分析后,其结果提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3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血沉等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表4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对比
表1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一般资料对比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常规治疗措施及对症处理措施,包括接受同样的激素治疗,即强的松初始剂量1mg/(kg·d),病情稳定后7d根据病情和激素应用原则进行减量:强的松40mg以上者、每5d减总量的1/5,至30~40mg/d时、每周减2.5mg,减至20~30mg/d时,每10d减2.5mg,减至10~20mg/d时,每14d减2.5mg,当减至5~10mg/d、每三周减2.5mg直至5mg/d,随后隔日5mg/d;同时根据病情予以奥美拉唑或硫糖铝保护胃黏膜,以及补钾、补钙和控制高血压、血糖等对症处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辨证论治,包括①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型,予以水牛角粉(冲服)0.5g、金银花炭15g、生地黄炭15g、板蓝根30g、白茅根30g、玄参15g、天花粉15g、石斛12g、白花蛇舌草30g;②脾肾两虚、气血郁结型,给予黄芪30 g、党参15g、太子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熟地黄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车前子15g、淫羊藿10g、桂枝10g、丹参15g、鸡血藤30g、白花蛇舌草30g;③气阴两伤、血脉瘀滞型,中药选取南沙参、北沙参各30g、石斛15g、玄参30g、玉竹10g、党参15g、生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5g、鸡血藤15g、秦艽15g、乌梢蛇10g;④脾虚肝郁、气血瘀滞型,药选白术12g、茯苓15g、柴胡l2g、枳壳12g、陈皮15g、厚朴12g、茵陈30g、薏苡仁30g、五味子10g、赤芍药10g、丹参15g、白花蛇舌草30g;⑤风湿痹阻、气血瘀滞型,药物组成:黄芪15g、桂枝10g、秦艽15g、乌梢蛇10g、鸡血藤15g、丹参15g、女贞子15g、桑寄生15g、白花蛇舌草30g。上述中药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与用药结束时,对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和血沉水平以及部分免疫学指标(抗双链DNA、补体C3、补体C4)予以检测。
1.4 临床治疗效果测评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测评:①临床痊愈:治疗3~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下降≥95%,指标恢复正常;②显效:治疗3~4个月症状好转或症状积分下降≥70%,指标基本正常;③有效:治疗3~4个月症状有所好转或症状积分下降≥30%,指标有所改善;④无效:治疗6个月以上症状积分下降不足30%且指标无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利用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其中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且利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多个构成比比较的χ2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当P<0.05时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给予两组患者相应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血沉等相关指标变化对比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和血沉水平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而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相比◆P<0.05,见表3。
2.3 两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者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变化对比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抗双链DNA和补体C4治疗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P<0.05、▲▲P<0.01;而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相比◆P<0.05,见表4。
3 讨 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一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程迁延不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3],只能采取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抑制其自身免疫反应和对症处理,虽有一定效果,但长期应用或大剂量使用极易导致骨质疏松、高血压或继发性感染等诸多并发症[4];而随着近年来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不仅侧重治疗效果,同时对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恢复更加重视,所以探讨一种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的治疗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由此,笔者利用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且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因为中医虽对该病病名无记载,但记载与此病证候相似者颇多,例如蝴蝶丹、阴阳毒、鬼脸疮、日晒疮或温毒发斑等,例如《金匮要略·阴阳毒》中也提及:“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等;而对于该病发病机理,中医认为多由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致使正气不足、气阴两虚,复受日光暴晒或感受六淫邪气致毒热诱发而起;其证多属本虚标实之症,且以气阴两虚为本、毒热外侵为标,热毒入里,燔灼营血,瘀阻脉络,伤及脏腑,正不胜邪,毒邪犯脏,蚀于筋骨发为该病。根据以上机制且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笔者对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者予以中医药进行干预治疗,从表2临床治疗效果可知加用中医药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24%且高于西药治疗者(P<0.05);同时表3中血常规及血沉指标变化显示中医药能显著升高此类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而降低血沉水平,另外本次观察结果还显示中医药能有效降低抗双链DNA水平、提高补体C4水平(P<0.05),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三组数据共同提示中医药能明显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且有效降低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所以笔者认为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行且安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因为本次治疗是根据中医理论予以分型辨证,即热毒炽盛、气血两燔型宜清热解毒、脾肾两虚、气血郁结型宜健脾益肾、温阳利水,气阴两伤、血脉瘀滞型遵循养阴益气、活血通络法,脾虚肝郁、气血瘀滞型则以健脾疏肝、理气活血法为主,风湿痹阻、气血瘀滞型采取祛风宣痹、活血通络法;同时根据上述治疗原则选用相应中药进行治疗;另外现代药理研究也显示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能有效激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肌肉骨骼对疼痛因子的敏感性,白花蛇舌草、金银花可抑制渗出性和增生性炎症,而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可改善血液动力学、抗血栓形成且对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女贞子、菟丝子等中药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机体内分泌功能。
总之,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显著,且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治疗路径,值得临床推广。
[1] 高雪华.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2, 44(1):33-34.
[2] 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1-115.
[3] 温成平,范永升,李永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3):305-309.
[4] 温成平,范永升,李夏玉.中医解毒祛瘀滋阴法对SLE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600-1602.
R
B
1671-8194(2013)20-02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