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前瞻观察
2013-06-28张海明赵施竹
张海明赵施竹
(1 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北院区消化内科,河南 鹤壁 458000;2 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河南 鹤壁 458000)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和甲硝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前瞻观察
张海明1赵施竹2
(1 河南鹤壁市人民医院北院区消化内科,河南 鹤壁 458000;2 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河南 鹤壁 458000)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RPZ)、阿莫西林(AMPC)和甲硝唑(MNZ)(RPZ+AMPC+MNZ)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效果。方法 确诊患者给予RPZ10mg、APCM750mg、MNZ250mg,每日2次连续7d;观察患者的影响因素如并发症、药物治疗史、伴随药物、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效果和不良事件。结果 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为2.21%,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3.1%。结论 RPZ+AMOC+MNZ三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效果。
雷贝拉唑;幽门螺旋杆菌;甲硝唑;阿莫西林;效果
幽门螺旋杆菌是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可居住于胃液和胃黏膜[1]。持续感染后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旋杆菌在多种上消化道疾病如胃溃疡、直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gastric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胃癌等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治疗能够有效地加速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和抑制复发[2,3],是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一线治疗[1,4,5]。包括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inhibitor,PPI)和两种不同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是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推荐方案。一线清除治疗采用PPI、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PC)和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CAM)治疗,二线清除治疗则使用PPI、AMPC和甲硝唑(metronidazole,MNZ)方案。雷贝拉唑(rabeprazole,RPZ)是合成的酸分泌抑制剂,对胃酸分泌有强大抑制作用,可阻断H+、K+-ATP酶(质子泵)活性。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RPZ、AMPC和MNZ三联治疗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设计
研究时间: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研究地点:鹤壁人民医院、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安阳人民医院。研究对象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一线清除治疗(PPI、AMPC和CAM)失败患者。研究药物应用禁忌证患者排除。RAM治疗方案:RPZ 10mg+AMPC 750 mg+MNZ 250mg,每日两次,连续7d(14剂)。所有患者知情同意。
表2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和背景因素与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
1.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清除评价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断和清除评价根据快速尿素酶试验、病史、培养、尿素呼吸试验、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定或抗原测定[1]。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确定在清除治疗完成后4周进行,按照中华医学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诊疗指南[6]。
1.3 研究终点
效应终点为总体清除率和不同背景因素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安全性终点为药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不同背景因素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为SPSS16.0。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取P<0.05。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共145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的基本特征见表1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和背景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2.2 安全性:患者背景因素和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见表1。145例患者中男性88例(60.7%),女性57例(39.3%);65岁以上患者50例(34.5%);80例(55.2%)除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治疗药物应用其他药物;92例(63.4%)患者为胃溃疡。治疗依从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按治疗方案完成药物治疗。4例患者发生不良药物反应(2.8%),腹泻或味觉异常各2例。无严重不良事件。
2.3 效果分析:患者背景因素和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效果分析见表2示。幽门螺旋杆菌总体清除率为93.1%(135例)。
3 讨 论
本研究采用三联药物(RPZ 10mg+AMPC 750mg+MNZ 250 mg)治疗一线药物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失败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为2.21%,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2.8%。腹泻和味觉异常是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治疗众所周知的不良反应,1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于治疗当天,1例发生于治疗第4天,另2例分别发生于治疗开始后的5和6d。所有不良反应均自行恢复,未影响治疗。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因此可以认为本治疗方案耐受良好。
降低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的主要因素是耐药性。一线治疗药物中,清除率降低和CAM耐药性增加是治疗的重要影响因素[1,7]。但是,二线治疗中对MNZ耐药性可达2.5%~77.9%[7,8],二线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89.7%~97.7%[9]。由于药物应用的时间差异可能产生不同的清除效果[1]。本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为92.8%,提示RAM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90%的良好效果,可能与RPZ的性能有关。本治疗方案中,由于PPI的强力效果使得胃pH维持在较高水平,可使抗菌药物发挥良好的抗微生物活性。达到充分的胃酸抑制效果是重要的,胃pH和幽门螺旋杆菌成功清除治疗之间存在重要联系[10]。RPZ更快增加胃pH在6~8之间,较其他PPI更可靠,可有效抑制夜间胃酸分泌。CYP2C19基因型也是影响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的重要因素,CYP2C19是主要的PPI代谢物,患者可分为强代谢者(extensive metabolizers ,Ems)或弱代谢者(poor metabolizers,PMs)。EM患者对PPI代谢良好,其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较低。但是,RPZ对CYP2C19的代谢依赖性较其他PPI为低,因此基因型对RPZ代谢的影响较小。此外,RPZ较其他PPI对幽门螺旋杆菌具有更强大抑制作用。在应用RPZ后迅速产生强有力的胃酸抑制效果,因此RPZ的使用在幽门螺旋杆菌清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Asaka M,Kato M,Takahashi S,et al.Japanese Society for Helicobacter Research.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Japan: 2009 revised edition[J].Helicobacter, 2010,15(1): 1-20.
[2] 姚瑜(编译).解读美国胃肠病学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最新指南[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7,28(6): 277-284.
[3] 胡伏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
[4] 邱世犹,陈文力.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2,2(3):177-179.
[5] 成虹,胡伏莲.北京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及其耐药趋势[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54-2757.
[6] 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幽门螺杆菌若干临床方面的共识意见(2003.安徽桐城)[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4):316-3l7.
[7] 关春峰,袁志荣.中药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观察[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2):14-15.
[8] 刘改芳,许华州,张玉贞,等.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耐药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30-131.
[9] 马震宇,陆元龙,成丽茹,等.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替硝唑联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附77例报告[J].北京医学,2003,25 (5):312-313.
[10] 杨佳琦,李琰华,周海鸥,等.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J].中国医刊,2008,43(1):40-41.
R573
B
1671-8194(2013)20-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