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里没有法治哪里就没有道德

2013-06-28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公务员文萃 2013年2期
关键词:官德风尚权力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哪里没有法治哪里就没有道德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

作为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理应是道德的楷模,官员的官德理应比一般群众的道德水准更高。官德水准提高了,群众的道德水准随之也会提高,社会风气因此得以净化,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因此得以提升。官德良好,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官德不良,上行下效,殃及整个社会风气。目前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从历史上看,官德水平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政权的兴衰成败。当下官德不彰,权力失范,原因固有很多,但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市场经济的实行使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进了权力领域,官员把人民赋予自己管理社会的权力变成一种“奇货可居”的商品,出售权力来交换利益;二是政治运作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程度低,政务不够透明和公开,致使官员在运用权力时,更多是靠道德良心制约自己的行为,缺少严格的制度规制人们的行为;三是现有的官德评价机制不完善,公正、守法、为民者得不到重用,这会导致官员队伍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鼓励不道德行为的存在和蔓延。

可以看出,表面上官德只是官员个人修养层面上的道德问题,实质上更为重要的是公共权力的监督问题,是法治缺位问题。正如学者哈耶克所说,“制度决定官员的变形与扭曲”。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无德官员不敢轻易作恶;而一个坏的制度,却能让天使变成魔鬼,将人性的恶无限放大。

与市场相比,政治状况、制度安排和政府行为对道德风尚的影响更大。一个社会倘若出现了普遍的道德溃败,与其说是市场的结果,不如说是政治的结果。在当代很多国家,官员行为和政府风尚仍然左右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在已经公开披露的动辄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一桌的宴请中,都有政府官员的身影。如果在官场——普通人眼中的“上流社会”,奢侈作风被认为是身份显赫的象征,那么在民间社会塑造节俭与审慎的美德看来难度很大。如果奢侈意味着显赫,那么节俭就意味着卑微。目前奢侈之风日盛,无疑也受到了官场风尚的影响。

此外,如果政治权力能量巨大且完全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运作,就更容易塑造一种等级森严的氛围,而不是一种自由、平等和协商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上级更容易变得独断专行和高高在上;下级更容易变得趋炎附势和阿谀奉承,他们往往热衷于博得上级的欢心。这种官场风尚一旦形成,往往会快速传染。

官场风尚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官员与企业、与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尚。政府管制过密,企业负担过重,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几乎注定会危及道德风尚。管制过密和税负过重,会诱使或迫使企业违规经营。一旦企业选择违规经营,就倾向于规避一切可能的监管,并与监管部门官员形成复杂的交易关系。这会严重地腐蚀政商关系。政府支配资源过多,容易导致寻租泛滥。对那些通过贿赂就能获得巨额订单的企业来说,他们的主要经营策略就是寻租。

据央视等媒体的报道,从问题牛奶到问题胶囊——每一起食品药品事件的背后都有一批贪婪而丧失底线的企业。这并不是市场经济的错,而是不讲规则的市场经济、处处都讲“潜规则”的市场经济导致的道德溃败。中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法治。从世界经验来看,没有哪一个法治缺位的国家能够塑造优良的公民道德、企业伦理和社会风尚。因此,长期来看,哪里没有法治哪里就没有道德。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猜你喜欢

官德风尚权力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风尚
风尚
风尚
风尚
权力的网络
古代官德之反省内求及其现代启示
莫把“官德”教育当“选修课”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