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士渠:卧底打拐

2013-06-28刘芯邑

民生周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卧底公安部宝贝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人物 PEOPLE

陈士渠:卧底打拐

“奖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不再哭泣,远在千里之外的宝贝们快点回家。我只做了该做的事而已。”

□ 本刊记者 刘芯邑

一袭简单的黑色外套,一副眼镜,陈士渠与以往印象中的警官形象多少有些出入,显得文质彬彬。刚刚结束一场会议的他,神情略显疲惫。

自从担任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以来,加班加点、东奔西走、每日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已成为陈士渠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2011年度法治人物”奖、南方人物周刊评选的“中国魅力50人”、新浪网评选的“微博最具影响力公务员”……随着打拐行动的不断深入,陈士渠从一名普通的警官变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但在他看来,“奖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丢失孩子的父母不再哭泣,远在千里之外的宝贝们快点回家。我只做了该做的事而已。”陈士渠发自肺腑地说。

2012年12月20日,陈士渠在福建抱起一名在“2012·9·26”专案中解救的被拐婴儿。图/受访者提供。

卧底“宝贝回家”

1998年,陈士渠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毕业后到公安部刑侦局工作。至今,已是他参加工作的第15个年头了。

2007年,担任秘书工作四年有余的陈士渠接到了一份任命通知——担任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办公室主任。

初任打拐办主任,尽管有着过硬的专业素养,陈士渠依然感到拐卖线索十分难寻。“为搜集拐卖犯罪线索,唯有警民联手。”陈士渠说。

就这样,他开始不断在民间寻找线索。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宝贝回家”。

“宝贝回家”是吉林省通化市张宝艳夫妇创立的一个民间公益网站,专门致力于帮助失踪儿童、被拐卖儿童的父母,找回他们的孩子。

陈士渠回忆,2009年1月,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宝贝回家”QQ群,并开始长期的卧底工作。让群里所有寻子家长没想到的是,“志愿者007”竟然是卧底的打拐办主任。

当年3月,卧底“宝贝回家”已两月有余的陈士渠看到了来自民间的巨大力量,也确定了自己当时“警民联手”的设想。于是,他给“宝贝回家”的创办人张宝艳打了电话,希望与张宝艳夫妇联手打拐。

身份公开后,陈士渠成了群里所有寻子家长的希望。他还像两个月前的“志愿者007”一样经常和家长沟通。就这样,来自民间的线索为陈士渠指挥各地侦破积案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他的这一卧底行为,也让无数家长看到了来自国家公安部的办案决心和工作成效。

2010年,惊动全国的“失踪孩子彭浩回家”一案,就是陈士渠和“宝贝回家”警民联手的一次巨大成功。

2010年7月18日,一条寻子消息出现在“宝贝回家”:姓名彭浩,男,2007年1月13日出生,身高90厘米;2010年7月16日在四川省遂宁市凯东路失踪……随后,“宝贝回家”的志愿者立即与彭浩的父亲取得了联系,让其提供当时只有3岁的小彭浩的照片。

收到彭浩的照片后,张宝艳第一时间联系到陈士渠。

“我们马上与知情人取得了联系。”陈士渠谈起了当时解救彭浩的过程。经照片比对确认后,警方跟踪调查,得知彭浩已经被拐到新疆乌鲁木齐。随后,新疆警方火速奔赴现场,成功擒住罪犯,把小彭浩解救了出来。

“被解救的小彭浩一直在睡觉,迟迟未醒,后来才知道是被犯罪分子喂食安眠药所致。我也有孩子,当时看到彭浩真是心如刀绞。”时间已经过去两年多,但提起彭浩一案陈士渠依然悲愤交加。

多渠道打拐

2009年起,在陈士渠的推动下,公安部建立了全国联网的打拐DNA信息库。通过DNA信息库,警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比对出丢失孩子的信息,进而进行下一步侦破和抓捕工作。

“运用全国打拐DNA信息库比对是使多年前被拐儿童成功找到其亲生父母的捷径。”他说。

“特别是对于一些拐卖儿童的积案,经过多年后,被拐孩子的体貌特征已经发生明显变化,警方很难用传统的手段进行侦查和破案。打拐DNA信息库可以准确、快速地认定被拐儿童的身份,并通过比对成功找到其亲生父母。”

除了与“宝贝回家”等打拐志愿者民间组织合作外,陈世渠还开始利用微博搜集拐卖犯罪线索,想尽一切办法让被拐儿童回家。

2010年12月12日,陈士渠在新浪开通了个人实名微博。如今,陈士渠的新浪微博粉丝已超过330万,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失踪儿童家长的留言。微博的频繁互动,为警方的侦破工作收集了大量拐卖犯罪线索。

陈士渠曾在微博上说过,“对每条拐卖犯罪线索,都会部署核查。”

2010年,一位来自贵州的父亲给陈士渠私信留言,这位网名叫“飘云”的年轻父亲,在儿子失踪的三年里,不断地寻找,甚至发动了几百名亲戚和街坊,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几近绝望的他在陈士渠的微博上留言寻求帮助。

让这位父亲意外的是,陈士渠看到这条微博留言后,开始全力督办此案。陈士渠说:“这个案件还成为2010年公安部打拐1号督办案。通过这条微博线索,最终解救出15名被拐儿童,其中就有年轻父亲‘飘云’日夜念想的儿子。与此同时,18名犯罪嫌疑人一并落网。”

当《民生周刊》记者问到,犯罪分子是否也看他的微博时,陈士渠笑着回答:“我在发微博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人贩子和买主也会看微博,正在侦办的案件不会透露任何信息。”

长效打拐

拐卖犯罪的危害让陈士渠觉得,预防是关键。“拐卖一旦发生,伤害难以避免。拐卖犯罪给被害人及其亲属带来的深重灾难和无尽痛苦是不可估量的。”陈士渠说。

让陈士渠最为困惑的是拐卖犯罪的成因十分复杂,“若不从源头抓起,那拐卖犯罪将屡禁不止。”陈士渠神色忧虑地说。为了了解拐卖犯罪的成因,陈士渠联合20多个省,深入到100多个乡村开展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在偏远落后的地区,传宗接代、儿女双全、养儿防老等思想滋生了拐卖犯罪的买方市场,进而形成了团伙犯罪和跨区域作案等犯罪事实。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漠、反拐意识不足等沉疴宿疾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根除。这些成为导致打拐工作难以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也是摆在陈士渠面前的一道大难题。

陈士渠一直在思考如何破除这些旧疾。他主持起草了《中国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计划(2008-2012)》(以下简称《计划》)。这个计划首次提出“建立集预防、打击、国际合作、救助遣返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 。

《计划》规定有一个五年的期限,但因拐卖犯罪较为复杂,不可能通过五年时间,把“打拐”犯罪彻底消除。陈士渠认为,这个“打拐、反拐”工作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甚至第四个五年计划,直至真正做到“天下无拐”。

目前,公安部正在牵头制订新的《国家反拐行动计划》。“继续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逐步完善反拐法律,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反拐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这将进一步推动从源头上减少拐卖犯罪的发生。”陈士渠说。

“英雄老爸”

担任打拐办主任的6年时间里,陈士渠和全国打拐民警一起,解救了4万余名被拐妇女和儿童。

一直以来,陈士渠鲜少对外透露其生活,忙碌的工作常常使他没有时间陪家人和孩子。但当说到刚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时,就像看到父母找到丢失的宝贝那样, 陈士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次无意中看到儿子的作文,有一句话让他感动了许久:“虽然不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每天看见爸爸,但是我敬佩爸爸,因为他是在帮助其他没有爸爸妈妈的小朋友找到亲人,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老爸’”。

儿子经常守在电视机旁,观看陈士渠指挥各地公安机关侦破拐卖大案要案的节目。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志愿当一名人民警察,像爸爸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希望世界上的孩子都有幸福美满的家。

常年奔波在外,无暇顾念家人,陈士渠心里满是歉疚,妻子和儿子的理解和支持给予他莫大的鼓励。

平日里,陈士渠爱好诗词和摄影。在他的微博中,其实不难发现,常常惊现许多诗词配美图,他说:“压力大时,作诗、摄影可以让人平和且不浮躁。”诸多诗人中,他最欣赏的是风格豪迈的苏轼。

2012年8月,陈士渠率员两次远赴安哥拉,摧毁多个涉嫌在安哥拉境内对中国公民实施抢劫、绑架、敲诈勒索、拐骗妇女强迫卖淫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团伙,成功破获各类重特大刑事案件48起,解救中国籍受害人14名。

看到被解救出的妇女回到亲人身边。陈士渠感慨道:“这是对我、我的家人以及和我奋战在一线的民警们最大的安慰,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 编辑 邓凌原 □ 美编 王迪

猜你喜欢

卧底公安部宝贝
诱捕卧底
公安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公交车安全防范工作
公安部交管局提示:关注儿童十大交通安全关键细节
卧底机器人
谁是卧底“真好玩”
“神奇”宝贝
谁是卧底
快乐宝贝秀
快乐宝贝秀
公安部新增1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