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藏筷”生涯

2013-06-28文/蓝

上海采风月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收藏家藏品筷子

文/蓝 翔

新年伊始刚开门,邮递员送来的《上海采风》元月号已随新风迎面扑来。当卷首语“收藏,做什么?”五个大字进入眼帘,真令我这个痴迷收藏多年的老翁振奋不已。这次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在台北召开,我没收到邀请,不过第一届我接到了请柬,并在浦东金茂大厦展出了唐宋元明清百余双古筷。作为小小的民间藏者,能参加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真有点受宠若惊。第二届大会我又受到邀请,虽然写了论文因错过交稿日期没能采用,但心中热乎乎的。两届听了很多收藏家的演讲,看了几大本论文,并进行了多次交流,受益匪浅。参加两届收藏家大会,各人感受不同,有人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已进入世界华人收藏家之列。可我在上海展览中心,看了一些收藏家展出的唐寅、石涛、吴昌硕、张大千的藏品,头脑有些清醒。相比之下,我们民间藏品往往不上档次。能够有幸被邀请参加收藏家大会,这是给我们民间藏者一个大开眼界的学习机会,但并非说明我们已真正进入世界华人收藏家行列。不过这两次邀请使我感到温暖,给了我鼓舞和安慰。

尼克松访华学用筷

我作为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一名箸文化收藏家,早在2000千禧年8月已应邀在台北世贸大厦举办了上海民间筷箸文化收藏交流展。出发前有记者来采访,问我怎么会想起收藏筷子?说起来有点传奇色彩。那是在“文革”中为了“扫四旧”,竟把红木筷、象牙筷放在马路上焚烧,两天后我又亲眼目睹红卫兵为逼迫老教授交代所谓罪行,吃饭不给他筷子,教授饥饿难忍,只好用手抓用舌舔把冷饭送进辘辘饥肠。当“四人帮”被打倒后,人们又开始玩收藏时,我的脑海中,老教授无筷进餐、用手抓食、人兽不分、斯文扫地的狼狈形象不断出现,我感到中国人决不能离开筷子,由此对筷子产生一种特别感情。

当我准备收藏筷子时,偶然看到一篇报导,说的是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周总理举行国宴教尼克松用筷,当总统学会用筷、尝遍满桌的中华美食时,他高兴地放下筷子,加拿大多伦多记者忙把这双筷子抢到手扬长而去。等他到了美国,一些欧美收藏家包围他,争相请他转让这双人民大会堂筷子,最高价喊出2000美元,可记者先生说:尼克松访华最独特的纪念品就是筷子,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它是华夏民族古老的文明象征,出价再高我也不会转让。

填补空白喜藏筷

当时全国刚从“文革”噩梦中醒来,根本无人想到筷子也是收藏品,我受这篇报导启发:既然欧美收藏家2000美元收不到中国筷子,我国又无人收藏筷子,那我为何不填补这项收藏空白呢?1978年我开始走上筷箸收藏之路。

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我这新会员收藏古筷非常支持,时任秘书长的任嘉禾同志,不但亲临会场主持开幕式,还和虹口区文化局长等来宾,仔细地欣赏我千方百计所收的唐宋以来的300多双筷箸。然后老任对我说:这些都是古代的文化遗产,箸文化博大精深,你要多多研究好好保护。

台湾办展遇上台独

1999年夏,台湾《美食天下》杂志许堂仁社长四人慕名来上海藏筷馆参观,发现1993年我撰写出版的《筷子古今谈》后激动地说:蓝先生,你既然写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能不能也为台湾写一部繁体字的箸文化专著?当我了解到台湾从没有出过箸文化之作,即答应2000年元月交稿。当主编许小姐按约来取稿时,同时带来两个好消息:《筷箸文化大观》8月初可出版,同时邀请我在台北举办上海民间筷箸收藏交流展,并签名售书。

当年赴台很麻烦,一要政审,二要在香港转机。当我们8月8日飞抵台北,发现情况又有变。当时乃台独大佬陈水扁执政,他为了淡化大陆影响,提出不挂上海民间展览交流团的标牌。我孤掌难鸣只得随机应变:正好我带着谢添等名人题写的书法作品,即以谢添“筷迷快乐”为展标。台北许社长连连称好,说这四字没有政治色彩。其实谢添是著名老演员,凡是从大陆撤退到台湾者,大多看过谢添主演的电影,他的题词挂在展厅中,台湾参观者可一目了然:古筷收藏展乃来自大陆。

想想好气又好笑:筷子为中国古老的发明,每个炎黄子孙出世后,就一辈子离不开筷子,你陈水扁想利用手中权力企图消除两岸用筷进餐亲如兄弟的关系,这真是枉费心机。正如一位台胞在参观留言本上所题:筷子不是新武器,双筷亲密如兄弟;两岸好似一双筷,海枯石烂不分离。而我们也在展厅出口处挂上“一笼藏日月(笼者筷笼也),双筷起炎黄”对联。

其实,筷子既非台独分子所说的统战新武器,也非台独大佬去中国化的法宝,它就是正常的传统收藏品。有人越处心积虑设法限制和淡化筷展影响,同胞们越是主动和我们上海来宾接近。宣传、热爱、保护祖国文化遗产,展示华夏古老的物质文明,两岸心犀相通。

送金筷的台湾太太

陌生的参观者非常热情,好似老友重逢,一见如故,有的主动送名片,有的请我们签名,还有的邀请我在展柜前合影留念。最难忘的是一位台湾太太挤过来,说是要送我金筷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纯金古董筷以前只有皇帝可享受,其他人用金筷犯有欺君之罪,所以当今世上纯金筷特别稀少,万金难求。其实这位太太真有金筷,是他金融大亨的老爸早几年在美国拍来。当然要送我的不是老爸珍爱的皇上纯金御筷,而是这双金御筷的放大照片。说着她把金筷照片送到我手中,随后又递过来一部书。

我一看,这不是我在台湾最新出版的15万字繁体字全彩精装本《筷箸文化大观》么?不过奇怪的是,原来《筷箸文化大观》书名,怎么变成《筷子的故事》了?这时台湾许社长说:非常抱歉,事先没经过您同意就改了书名。台湾人爱通俗,“筷箸”二字人家看不懂,故改了书名。我暗暗叹气,改得也太通俗了,看书名像儿童读物。但木已成舟,再看看装帧印刷,图文皆十分精美,不悦之情也随之烟消云散。

这时送金筷照片的张太太说:你这本书太漂亮了,15万字170多幅彩照,装帧精美,图文并茂,虽一册2500新台币,但生意很好。我是排队买来的,麻烦你签个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有可能突发的重大错报进行风险评估,以此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内容。把内部审计资源都汇集在一个高风险的区域内,然后再进行逐一的优化配置,最终来提高审计效果。风险导向审计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因此,要减轻审计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同时提高审计质量。在国际审计准则方面,已经越来越多的推广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是有争议的,但更多的声音还是肯定的。

我一面签名一面和张太太开玩笑:这书2500新台币,折合人民币750元,这么贵的书,买了是送先生还是送儿子?不料张太太说:现在有人想方设法“去中国”,想让台湾人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其实只要一日三餐拿着筷子吃饭,谁又能忘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我买了你这本《筷子的故事》,就是要作为传家宝,让我们的儿孙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握着筷子吃饭的中国人。

我闻听此言十分感动,忙拿出从上海带来的唐诗高级礼品筷送给张太太一盒。当她打开红缎盒盖,只见银光闪闪的筷上刻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太太热泪盈眶地说:我是山东人,山东有句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可我知道眼泪是无法收藏的,不过你那本《筷子的故事》和唐诗银筷,还有我老爸的皇帝金御筷都是最宝贵的收藏品,从今后我也决心做个收藏家。无论什么大佬“去中国”,总不能不用筷子吃饭吧!我的这些筷子收藏品能永远证明两岸是一脉相承的同根同源亲同胞。

这位台湾太太的肺腑之言,使我想到“收藏,做什么?”通过藏品载体,享受历史精华,享受艺术秀丽,享受工艺绝技,享受文化典雅。收藏也是一种继承、一种传播。如果有谁想割断中华民族遗产历史,谁就是民族的罪人。

美国教授赶到上海买书

据主办方统计,四天签名售书,总计售出《筷子的故事》500多册。直到我们离台返沪半年多,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周鸿翔教授还匆匆飞到上海找我购书。他说先到台湾,得知书已全部售罄,他从出版社得到作者地址就赶到上海。周先生刚坐定,就给我2000元人民币说是要买《筷子的故事》。我说从台北只带回10册样书,现已送了7册,这也算绝版了。教授怕我不愿割爱,忙说:我很奇怪,全世界买不到箸文化的书,而你们为什么只印1000册?可中国每天有十亿人拿着筷子吃吃吃。我急等着开中华饮食箸文化课,就是买不到一本书,真急死人了。有些所谓收藏家,只知道买进卖出炒古董赚大钱,为什么不为箸文化做点贡献多印几本书?

闻听此言我也深有同感,也很同情周教授,于是就转让一册《筷子的故事》,并退还1300元。不料周教授说:这么一部全面探讨箸文化之作,全世界只此一部,太珍贵了,不然我也不会从美国飞到上海来。你也不要认为2000元人民币售价太高,就是定价2000美元我也乐意购买,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箸文化专著,请你千万不要退款。

推来推去我只好另外送他一本《筷子古今谈》。此书1993年由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仅12万字,没有装帧没有图片,却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箸文化专著。

万事开头难,因为我们祖先三四千年来很少有箸文化资料流传后世,要想写书,史无记载,我只好天南海北、山村农寨、边疆水乡去采风,倾囊收藏古筷,搜集资料,进行对比、研究、探讨、求索,千辛万苦忙了五年,终于撰写出版了此书。不过令我感到安慰的是:经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上报全国文联参加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奖,最终荣获了首届民协山花奖——全国文联颁发的优秀作品著作奖。

这里还想说一句,一个作者有很多读者向他购书,这是一种荣耀,可总是买不到书,这可不是作者的过错。现在出版社说了算,自从1993年出版了《筷子古今谈》后,又出版了《筷子三千年》《古今中外筷箸大观》;台湾版《筷子的故事》《筷子,不只是筷子》;英文版《中国筷子》;法文版《中国筷子艺术》《筷箸史》等。20年中出版了八部箸文化专著,总共只印了15000册。这不能怪周鸿翔教授买不到书发牢骚,他是批评我国作为世界筷箸的发源地,每天有十亿人握筷进餐,20年只印书15000册,使购书者跑断腿也买不到书,这说明我们太不重视箸文化了。

赴日本参会与成立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

我自1978年迷上箸文化,30多年锲而不舍,收藏了古今中外历代筷箸2000多双,筷笼筷盒、碗盘叉勺等500多件,并于1998年在虹口区文化局支持下,在多伦路文化街创办了上海民间筷箸博物馆,十多年来免费开放接待中外参观者,并在韩国、香港举办古筷展览。2007年日本慕名邀请我赴东京,参加国际箸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此会由日本浦谷兵刚教授发起,邀请中、韩、泰、越、缅和台湾地区共同组建成立大会,并推荐我代表中国为常务理事。

2008年11月,国际箸文化研究会再次邀请我去东京参加年会。因为总共撰写出版中、英、法文7部箸文化专著(《筷箸史》尚未出版),并坚持克服缺少经费等困难,一直忙于在国内外办展览等故,所有理事一致评选我荣获“国际箸文化贡献赏(奖)”。

能在国外荣获国际大奖,本该享受荣誉乐而忘返,可我毫无沾沾自喜之情,因为我同时听到一位日本教授公开在台上演讲,手舞足蹈,宣称日本出土了5500年前的筷箸,并大言不惭自称筷箸为他们国家所发明。

筷箸明明是中国祖先智慧的结晶,华夏民族四大发明外的又一发明,怎么突然变成日本的发明呢?其实教授先生幻灯所放出的只是骨簪,并非筷箸。现在想想堂堂大教授怎么会指鹿为马呢?其实在个别日本右派人物心目中,从中国钓鱼岛直到筷箸发明权,样样都想抢到手。我回国后,把日本抢夺我国箸文化发明权的论文寄给韩正市长,并建议迅速组建上海箸文化促进会,以捍卫祖先的筷箸发明权。

韩市长很重视我这封民间收藏家的来信,两周后即批转市民政局市社团局,支持我们筹办上海筷箸文化促进会。我闻风而动,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由市文广局主管、市社团局注册登记、我国第一家省市级的弘扬箸文化法人社团,2012年2月宣告正式诞生。

我们在筹办过程中,接连举办了三届中华筷箸文化节,两届中华筷箸收藏展,一届箸文化书画收藏展;还举办了两届箸文化研讨会,还出版了四期《筷箸文化》小报,并由我撰稿出版了40万字的《筷箸史》。

日本买家找我“一锅端”

我虽然算不上上档次的收藏家,但是全国没人专题收藏箸文化,这样致使我成了物以稀为贵的藏家。去年不知怎么一位金融大亨看中我,要我转让藏品,我却无动于衷,因为我对这些古筷情深似海,不愿以一双双古筷换取一张张大票。有人还劝我,何不高价卖出再低价收进,当个“职业收藏家”。

我就是死脑筋。我拿出一把清代藏族七星红珊瑚刀筷,问劝我发财者说:这刀筷能卖多少钱?他说五万元。我说给你十万,如果三个月里你能拿来大同小异的七星刀筷,我愿意把全部藏筷转让给你。事实上,这刀筷不敢说是孤品,可我40年来跑遍大江南北,没有发现过同样的藏品。经验告诉我,一个真正的收藏家,他无奈卖掉一件藏品,也许会后悔一辈子。就如同帅哥为金钱失掉美女情人一样,他会永远生活在精神痛苦之中。

再说前不久遇到的一件触目惊心之事:一天,一位日本大亨,带着翻译小姐找到我,说是“一锅端”的话,问我开价多少?我知道“一锅端”就是要我转让所有的箸文化藏品。这时翻译小姐敲边鼓说:蓝先生你大胆开个价,老板不会还价的,而且付现金。

闻听此言,我很淡定,莞尔一笑说:我已八十高龄,钱再多我也无法带进火葬场。再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卖了这些箸文化藏品,我就成了出卖祖国遗产的不孝子孙。再说我要为了几张日币答应你一锅端,死后会不断被人骂成汉奸卖国贼!

我深深感悟到,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祖先、尊重热爱华夏民族古老的文化。玩收藏既要重藏品,更要重人品。收藏家要有文人正直的气质,千万不要见利忘义,见钱眼红,更要保持民族气节,爱国是收藏的第一要素。玩收藏的最大享受不是财富,有人问,你玩收藏有什么意思,玩了30多年,连部大众车也买不起。我的确很穷,不敢和人攀比,但玩起数千件千姿百态的古筷、奥运吉祥物等,我自认为是个富翁,越玩越开心。在很长的收藏岁月中,我享受了很多乐趣和荣誉,媒体和收藏界一直称我为“中国藏筷第一人”。在我的藏品中,的确也有些独一无二的筷箸,如一双民国初年的蛙头竹刻长筷,背后刻着一副对联:酸甜苦辣皆尝尽,为谁辛苦为谁忙。此联本是对献身人类的筷子的赞美,我自认为也是我收藏生活的写照。

猜你喜欢

收藏家藏品筷子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记旅美收藏家翁万戈先生
竹筷子
Chopp ed!
筷子礼仪
可疑的手印
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