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3-06-26杨乐张正正莫缓佩
杨乐 张正正 莫缓佩
【摘要】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研究了贵州大学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着眼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远发展,并着重探讨贵州大学志愿者组织发展对策,促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
【关键词】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对策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志愿者事业已取得显著成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功效角度看,志愿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整合机制;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对社会转型具有支持功能;从文化功效角度看,志愿服务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和有效形式,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渠道。
近年来,随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蓬勃发展,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队伍规模逐也渐扩大,一方面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其长远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现行的运行模式不断显现出其固有的弊端,成为制约新时期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发展的瓶颈。
一、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
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从其1995年成立至今,发展历经跟跌。近年来,我组织在发展的历程中,产生了不少问题,具体总结分析现状如下:
1、存在“重服务轻管理”的观念
志愿者服务方面,比较注重队伍规模的扩充,活动数量的增加,却忽视了组织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志愿者组织具有自愿性的特点,缺乏约束性的规章制度,其权利与义务不明确,造成管理松散、个人主义表现突出、组织成员成分复杂,凝聚力下降。②人力资源管理不当。成员流动性大,准入准出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人才流失,组织资料、档案的交接不顺利,工作的有效性与连续性得不到保障。③服务时数认证标准不统一,服务时间界定不明确。造成评优评奖无章可循,志愿者挫败感增强,打击其积极性。
2、活动缺乏发展战略意识
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主要是“短、平、快”临时性、主题性、浅表性、讲究短时间内集中动员效应,项目内容与形式还比较单一,缺乏对社会需求的有效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成员较多考虑实时性服务效果,追求形式上的效应,而忽略长期的、内涵深入的服务计划,其结果是导致志愿者组织惯常采用开展大型服务活动,营造声势、争取资源的活动形式。并且,这些大型服务活动宣传启动之后,能否持续开展,能否使受助方长期获益,则没有引起组织的足够重视。长此以往,容易给社会各界形成志愿者组织是形式主义、缺乏实效的负面印象。
3、志愿者缺乏专业化培训
志愿者的培训是指为志愿者传授其完成工作服务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在于志愿者的参与,适当的培训不仅形成了志愿者团队的战斗力,而且明显有助于提高志愿者稳定率、降低流失率。当前,很多志愿者组织由于资金缺乏、工作繁重、人力不足、意识形态不重视等原因,忽视对志愿者的培训,未能提供或开展合理的、有序的培训机会。基础技能和团队培训的落伍使得志愿者组织的服务水平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使志愿者缺乏组织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造成组织缺乏活力,缺少创新意识,这就必势必导致志愿者组织人力资源机制的低效。
4、激励机制不健全
高校学生参加志愿者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期望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赞许和肯定,以实现自己社会交往、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现行高校志愿者工作却片面强调志愿者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忽略志愿者深层次的需要,缺乏一套专门的、合理的志愿者评定机制。“走形式、没实效”的志愿者未予批评教育,表现突出的志愿者未得到奖励,另外志愿服务活动与就业、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党员的发展等没有直接的挂钩或仅把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表现作为参照,这就造成志愿服务行为的发展受阻,对广大青年学子没有激励和正向引导的奉献意识。
二、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现状问题,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组通过两年来的机制试行调整,采取适当的措施和转变服务观念,经过不懈努力,现在组织获得初步成效,新的机制开始形成,体系趋于完善。这赢得了广大学生普遍的赞赏,社会的认可,其影响力进步扩大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贵州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的发展,对机制调整建议如下:
1、强化管理,建章立制
合理规范的规章制度是组织运转的重要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做保障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强化志愿服务管理水平,建章立制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简洁明确,易于操作,管理有效”的原则,制定组织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成员权利和义务,使管理有章可循,方便考核,增强规范性,避免随意性;②加强志愿者的注册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志愿者行动社会化动员机制,实施网络短信群发,畅通志愿服务动员渠道,实现志愿服务运行方式的自主化;③加强服务时数认证管理,避免注重服务时间而忽略服务质量,为志愿者的评优评奖提供重要依据;④加强志愿者的管理,这主要是要加强志愿者的准入准出机制,通过注册、培训、考核的志愿者方可纳入组织管理体系中,同时需提交申请、审批方可退出组织,保障组织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及管理的有效性;⑤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将岗前培训、岗中培训及专业培训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编写培训教材和工作手册,实施分级培训和骨干队伍集中培训等方式提高培训质量;⑥建立志愿者评定机制,根据志愿者组织的学生干部的工作表现,采取跟踪式信息评议登记,定期对其选评,公示评议结果,并纳入到干部任用和评优,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运作高效、有序;⑦网络化管理,依托当地的大型门户网站,建立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专区,招募志愿服务者,宣传青年志愿者服务,为志愿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信息,搭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2、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品牌化路线
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是志愿者事业持续发展的保证。运用志愿者本身不同的才能、经验和专业知识,建立富有特色,具有实效的服务项目。通过科学、全面、合理的项目程序设计与论证,在项目申报与立项、项目资金与要素安排、项目执行与管理、项目保障与支持、项目评估与激励等每一个环节制定具体的标准,形成量化方案和执行路线图。建立以“项目为基础,集约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专业化管理模式,推进志愿者工作的社会化进程,走出一条符合社情的志愿服务品牌路线,最大程度地实现志愿者的社会价值,为广大高校青年提供一个通往社会的实践平台,为高校教育工作带来新内容、新气象。
3、推出激励政策,完善评估机制
合理的激励体制有利于激发志愿者的工作潜能,壮大志愿者团队,无论是对一个志愿者组织还是对志愿者个人的评定都需要完整的激励机制起推动及保障作用。措施如下:①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国外的许多高校将志愿者服务时数纳入学生考核机制中,作为升学考核,选拔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尚未对青年参加志愿服务作出具体的时间限定,这种时间上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青年志愿者服务意识的培养,影响了青年志愿者服务精神的树立;②颁发不同层次的服务证书,设立不同的荣誉称号。如“星级志愿者证”、“志愿者大使”“优秀志愿者及优秀志愿工作者等”等,同时可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做为评优评先、团员荐优、学生党建等重要参考依据;③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时间储蓄制度把提供志愿服务与优先享受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为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帐户”,在志愿者需要时可用于服务的优先交换等。
中国青年志愿者组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我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下兴起并成长起来的,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迅猛发展,青年志愿者总量不断增长、服务的愿望和热情越来越强烈、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管理运营不断完善、社会作用与影响不断提高,其对于个人以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日益彰显,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青年志愿者组织在我国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周立志,赖祖亮.迈向规范化发展之路——上海青年志愿者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4(8).
[2]凌佶.青年志愿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健康发展初探[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嘉兴教育学院学报,1998(1).
[3]丁元竹.国外志愿服务的发展[J].社区,2005(4).
[4]吴先浪.志愿服务:公民道德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5]章剑锋.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及其创新路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5).
作者简介:杨乐(1982-),女,四川富顺人,贵州大学团委科技实践部副部长,讲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