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觉的塘河流域古建筑的文化保护研究
2013-06-26胡铸鑫
胡铸鑫
【摘要】温瑞塘河是温州人的母亲河,塘河流域有着千年的文化历史,两岸的古建筑文化(如古水台,古神庙祠堂,古桥等),正是塘河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我们课题组通过影像,计算机成像等技术,用基于视觉的方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数字化再现的研究,予以保存和保护。
【关键词】塘河古建筑;古桥文化;古水台;古神庙祠堂;虚拟现实;三维模型;塘河古建筑保护
一、引言
温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的连接部,是浙江南部沿海经济核心区。早在2003年,温州市政府就开始提出以大罗山、三蝉湿地为核心,建设大温州的生态风景核心区,温瑞塘河自南至北35公里襟带边沿,东临永强海滨平原。三湿地地处瓯海区三垟街道,东邻温州开发区、龙湾区,南连茶山街道、南白象街道,西北连接梧田街道和城市中心区,三垟湿地与大罗山相连,内部水网密布,由161余座岛屿组成,自然风光十分秀丽,属于冲积平原,有5个村庄沿路分布。其中陆地面积约占区域总面积的70.9%,水域面积占29.1%。塘河流域古建筑林立。计划三垟湿地生态景观核心区:三垟水城,大型湿地湖泊公园。该地区发展以整合温州城市文化为目标,力争建设成为温州城市山水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的集中展示区。目前该地区以温瑞塘河、大学城和生态园区建设为主体。
温瑞塘河是温州的主要河道,流经温州,瑞安两个城区,略成南北走向。它由早期的海塘演变而来,形成于东晋,有着千年的历史,哺育了一代代的瓯越儿女。我们查阅古方志,记载宋代以前就开始修筑海塘,明清时的海塘修建更趋频繁和宽大,由于海岸线的后退,塘河失去了用来抵御汹涌潮水的作用,逐渐演变成为仅供航行和灌溉使用的内河,即我们现在的“塘河”。
二、古建筑之神庙祠堂与水台
在江南水乡绵延了几千年塘河的人文历史中,神庙祠堂与水台等无疑是其中一颗颗最璀璨也最为诱人的亮点。水台为往来塘河的船只提供了工作之余欣赏戏剧的平台。在水台上唱歌也可以借助水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悦耳,船在水波里的晃动更让听众有音乐的临场感,模拟了听觉和知觉。清人焦循的《花部农谭》中说:“每携老妇、幼孙,乘驾小舟,沿湖观阅”,可见水台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建在岸边或水面上的戏台被称为水台,是神庙的一部分。在温瑞塘河流域,这样的神庙祠堂星罗棋布,戏剧是民间酬神赛会的主要活动方式。
温州民风里有神庙演额子戏的地域文化风俗,温瑞塘河流域水台古桥等数以百计,《杜隐园观剧记》中所记塘河沿岸观看演出用的水台就多达十余处。其中横渎水台、窦妇桥神庙水台、三洋湿地水台、晏公殿神庙戏台等在塘河流域都较为有名。横渎水心殿,位于鹿城区南郊划龙桥、黎明横渎村、瓯海梧田上田村交界的十字型河中间的一个小岛上。看起来甚是美丽。
还有库官庙也较有名,旧称“老殿”,地处温州市郊梧田大路边,靠梧田河,由岸延伸至河中,三面环水,紧靠安澜桥。大门外有铁栏杆包围,俨然一水台。1990年重修。此台于2003年改建,将戏台移至神庙内,戏剧活动照常演出,但旧时的水台已风光不再。湖心观,也是这样,原先是一小岛,建有道观。后因旧城改建后部分河道被填,戏台也被移到观内。这样的历史文化场景的消失甚是可惜。我们将努力通过影像予以保存和再现。
《温州市志》载:晚清至民国期间,原永嘉城区有75座庙宇都建有固定的戏台,常年有戏曲演出。河网地区,村庄为河水围绕。一般村庄的村头,一座石板桥通向外面,桥旁有棵大榕树,树旁有庙,庙里或者庙前有戏台。这种布局当时比较流行。
河网地区舟船穿梭,戏班子进出方便。温州古戏台通常取材木结构,呈现平面方形,角上有四柱,二重檐,顶上盖有小青瓦,角上飞檐翘角,建筑脊领中央还一般有一个“太子亭”,塑造有一组戏曲人物。在戏台台面上方有一个藻井,八角重拱复斗式,雕刻仔细。后方木屏风,左右有“出将”、“人相”通道。前两柱有楹联。台空三面,便于更多人观看。台周敞开式,不像有些地方的戏台设了栏槛。温州人看戏很有讲究和规矩,演员虚拟上楼跨几步,下楼也应是相同数目的脚步,不能多或者少一步。温州人还创建了多种另式戏台。戏台文化非常值得保存
目前三垟湿地规划一期建设已进尾声,二期不久也将开始。我们把三垟湿地及神庙水台古桥等利用影像计算机技术进行仿真保留,保护这些古文化遗产。
本课题组立足于三垟湿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塘河里的亮点的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的原有风貌展开设计,以三垟湿地和塘河为背景,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进行仿真,再现当年逢年过节常请戏班演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摇船而来,坐在船里看戏;其一土墩,有棵古老的大榕树,旁有一座水台和一古桥等,台上,乐声悠扬,身旁,河水轻漾,别有风味。通过研究考察收集客观历史资料,使用先进的计算机三维交互仿真技术,动画技术,录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特效技术等使温州塘河的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在密布的水网里闪耀璀璨,传承递接温州塘河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本系统使古建筑景观在三脉(文脉、史脉、地脉)层面上的恢复与展示。应用影像数据,抽取古建筑物体典型的建筑特征,结合具体的使用功能,形成与地域文化相统一的建筑景观,营造反映温州地域特色的湿地景观。注重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内在统一,注重文脉的延续,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地上物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和附属物(大树、花草、古桥、石板路、寺庙、村落、小舟等)进行仿真保留,对水波仿真进行研究,并从景观特征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有选择地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通过仿真再现设计使景观得以再生,创造出特有的人文地脉情节,延续瓯越地域文化。像水台古桥等在塘河文化里的亮点一样,也使这些古建筑能够通过影像来保存。借用明万历年间郡人林寿春的诗句,水台可谓“独占东瓯第一春”,可见其价值的宝贵。
三、古建筑之古桥
温瑞塘河水网密布,古桥繁多。现状却不容乐观。有的湮没无闻,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断壁颓垣,仅有少数保存完整,古朴依旧。
温瑞塘河流域现存的古桥大多为石梁桥,木桥和石拱桥不多见。始建于宋代保存较好的石梁桥,有坐落于仙岩镇沈岙村架龙溪上的祠堂桥、坐落于瑞安东门轮船码头的白岩桥、坐落于潘桥镇潘桥村潘桥河上的仁寿桥、坐落于郭溪镇任桥村曹埭河的任桥等。原先坐落于瞿溪河上的红桥和竹桥为木结构,现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温瑞塘河的古石梁桥,桥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条石并列构成的排柱式为多,也有用块石砌成菱形桥墩的,如棚湖桥;桥洞一般为1孔、3孔、5孔、7孔等奇数;桥面纵向铺条石,开凿有横条纹、斜条纹、吉祥图案,起到防滑;有栏杆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莲望柱结合做成,有些雕刻有飞禽走兽等吉祥图案,如瓯海的潘桥等。
塘河古桥除少数得到重视保护、立有桥碑刻有文字简介外,大多古桥的处境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处于自生自灭的脆弱状态。前几年在塘河源头上河乡一带,还可以看见好几座古桥的神韵,如溪头街的塘糕桥、埭头村的下殿桥、林桥村的蜈蚣桥等,然经几次山洪暴发加上河道的拓宽工程,这些古桥均已不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古桥在我们眼前消失的越来越快。
四、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也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新技术,应用领域广泛,效果显著。
虚拟仿真系统主要特征是:操作者能够真正进入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交互式三维虚拟环境中,与之产生互动,进行交流。通过参与者在仿真环境里的相互作用,并借助人本身所接触到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帮助启发参与者的思维,以全方位地获取虚拟环境所蕴涵的各种空间信息和逻辑信息沉浸,临场感和实时交互性是虚拟现实的实质性特征,对时空环境的现实构想(即启发思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虚拟现实的最终目的。自从虚拟现实技术诞生以来,它已经在军事模拟、先进制造、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医学生物等领域中显示出巨大的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与网络、多媒体并称为21世纪最具应用前景的三大技术。虚拟现实是人们可以通过视听触等信息通道感受到设计者思想的高级用户界面。
虚拟现实VR的优势不仅在于它是高技术,它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或帮助我们去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它的艺术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从这方面来说,虚拟的世界不需要十分逼真,在某些情况下应该给想象力留有余地。有些不太真实的事情或表现方法能够唤起我们的想象力和形象化思维。这些艺术上的创造可能有助于我们进行三维和二维的交叉思维。
我们将采用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仿真当时最繁华的场景,再现昔日的塘河古建筑场景于世人。
五、小结
我们课题组通过一年的时间努力,用专业摄像技术,摄像技术,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文字记录,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再现和抢救保存现有温瑞塘河流域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客观地尽善尽美地做出一系列影像资料,如摄影作品;摄影DV作品;三维仿真作品等系统。这些资料将不仅仅提高塘河背景下的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的亮点,在本课题组研究和仿真水台古桥等的同时也为其他人认识和研究塘河流域古建筑等这个文化亮点提供平台,引起大家的关注,通过网络等媒体传播,促进旅游发展,传播塘河古建筑文化,实际应用价值很大。
这些影像资料将为温州古建筑等的研究提供平台,也为神庙祠堂水台古桥等的闻名与重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是保留塘河水台古桥等这个古文化亮点起到实际的意义,刻不容缓,新的规划将改变很多原有风貌。这些塘河流域的古建筑是我们瓯越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塘河水乡文化的缩影和代表,更是塘河上不会再生的一道美丽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