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型教学的是设计与构建
2013-06-26朱新雯
【摘要】知识观的变革必然引发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深刻变革,以对话理论为视域,审视高校“概论”课教学,探索对话型教学设计与建构,对于在应用与实践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对话教学;教学实效
思政课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高尚品质和完整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它既要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的问题。但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加之社会各种思想的冲击,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各高校思政教师一直以来在探索改进教学方式方面可以说一直是走在其他课程的前列,付出着极大的努力,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转变教学方式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已成为思政教师的共识。现代教学作为一种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旨归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思政教师学习、接受、探索和运用。思政课教学模式经历了由教师主体教学模式一教材主体教学模式一学生主体教学模式一师生交互主体教学模式的变迁。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笔者认为“对话”是师生交互主体教学模式最佳方式,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下简称“概论”)为例,探讨对话型教学的设计与构建。
一、对话型教学的价值
(一)对话型教学理念的成熟性和普及性
“对话”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人之间的交谈。在教学中采取对话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主张“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找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在现代,提出对话式教学理论的是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巴西的世界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PauloFreir)。他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对话型教学方式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被广泛运用。“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1世纪教育需要的一种手段”。
(二)对话型教学是“概论”课程的要求所在
“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特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生思想的转化。“概论”课教学要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将一系列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教学,一是丰富学生的思想理论素养;二是矫正学生的错误思想观念。三是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要达到以上教学效果,以往建立在教师权威基础上的以教师为主体单向的“灌输”显然不行的。“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对话,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形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学生与课本对话)、生心对话(学生与自己内心对话)。使学生将这些理论知识内化成自身的思想意识,发挥出指导实践的作用。
(三)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
作对话式教学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方式,是教学形式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使师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为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既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娴熟自如地把握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通过与学生对话,也能激发自己的激情和思想火花,对自己的教学和科研都有帮助,有利于自身教师素养的提升。对于学生,目前我们面对的是“90后”大学生,他们成长于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个性更加独立,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反映在学习上则表现为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知识面宽,反对绝对权威,富有质疑精神。在这样的教学对象面前,“概论”课教师如果仅仅依赖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权威强制手段势必影响教学效果,更不可能让学生信服,内心也不可能完全认同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对话,教师才能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疑问,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和解答。
二、对话型教学的设计与构建。
(一)创建心理相容的和谐师生关系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理论的条件中,明确提出了只有在爱、谦虚信任的条件下才能开展对话。“对话”是基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需要树立的新型师生观,是把教师和学生当作两个平等的生命个体的人来对待。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或多向沟通。通过谈话交流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但由于学生先人为主的思维定式,认为“概论”课程假、大、空。是一门既远离生活又远离自身发展需要的空洞无用的政治说教课。不仅对“概论”课反感排斥,有时还会“恨屋及乌”,对“概论”课教师也产生排斥。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情感上亲近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学习情感需求,甚至掌握一些流行语和网络语,在课堂上以诙谐幽默的表达,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拉近师生距离,消除师生“代沟”,在对话中,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其中。同时教师人格魅力也是吸引学生参与对话的重要条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机智灵活的反应能力、兼容并包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同时在对话中,教师应将自身角色定位为学习者、探究者,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与错误。“概论”课是一门内容涉及广泛,理论性、实践性、现实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教师既不是“先知”,更不可能“全知”。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策略、行为等。并加以改进。才能既平等地理解与接受学生的见解,又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推进学习进程,才能与学生起分享对话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营造相互合作的同伴环境
“概论”课采取的是大班授课,授课人数多。对话型教学绝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体一对一的交流互动,“合作对话”成为必然。所有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以实际教学周划分对应的小组数,做到每周都有小组进行展示,制定好得分指标,并引入竞争机制。小组展示每组只有一次,小组展示的最终成绩即是每个人的成绩,因为关系到小组每个成员的平时成绩,又没有弥补的机会每个学生合作争先的意识被激发。小组每个成员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各尽所能,献计献策。
(三)创设灵活有效的对话载体(情境)
话题的选择决定了对话的方向,也直接影响对话的效果。如果所选话题合适,便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话热情,彰显学生主体精神。“概论”课是一门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课程内容的方方面面,都能在现实中找到案例。这就要求“概论”课既要关注理论,更要关注现实,用现实验证理论,用理论回应现实。笔者对“概论”课对话教学的设计是以说新闻为载体实现的。“概论”课要求学生进行热点评析的小组展示。在布置小组展示时,既要求学生注重内容,又要注重形式,注重内容是要求小组所选取的新闻既要是社会热点,又要有课程针对性,通过热点关注、对话和讨论形成对课程理论的了解和认同。注重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新闻事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可谓是创意无限,在“概论”课堂上学生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有小品,有相声、有表演、有反串,更有高水平的自制录像。每种展示都不乏生动趣味,极大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展示重点在于“评析”,不止是新闻事件的介绍或回顾,关键在于透过新闻事件我们看到了什么。评价点在于“调动”,一次成功的展示,要看它是否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参与,即是否通过你的调动展开对话。因为“利益驱使”,每个小组在这一环节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形式生动,设计巧妙,激发了大多数同学参与其中,对话氛围形成。在学生热烈对话时,教师及时跟进,形成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局面。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随时把握对话节奏,及时把对话引向教材,开展生本对话。引导学生用理论去回应现实,回应内心疑惑,进行生心对话(学生自我对话)。
三、对话型教学的效果与反思
(一)上课积极眭明显提高
对话使师生双方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切磋、相互启迪,对原有的观点、看法进行提升或者得出新结论。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并进一步发展。通过“概论”课对话型教学。激发了学生发散性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心理愉悦状态。对话触动了学生的思维敏感点,使学生激起欲望,跃动情感和思维勃发。学生在对话中达到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使德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因为整个教学活动不是单一的灌输过程,学生的展示又充满趣味性、生动性,小组的探究性对话设计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是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上课积极性明显提高。
(二)关注社会的主观意识明显增强
“概论”课教学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投身社会事业。然而,一直以来高考指挥棒下的我国应试教育,使学生将所有的视线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学习和考试当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不知晓,也不关注,更不热衷。进入大学后,这种“局外人”状态在绝大多数大学生中依然保持。大学生除了关注体育娱乐新闻外,大多对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事业要么漠不关心,要么浑然不知。“概论”课以热点评析为载体的对话教学,促使学生将目光投向国家和社会。思考社会问题,探讨热点话题。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添了新知,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他们了解到国家前进的步伐,把握住时代进步的脉搏。从中感受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与自己息息相关,由“局外人”变为“剧中人”确立起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客观理性思维逐步形成
以热点评析为载体的对话型教学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主动探究中由原来的少知转化为多知,原来的认知缺失转向认知全面,原来的认知简单转向认知丰富。学生由于原有的先人为主的思维定式、认知缺失,或信息获取渠道所限形成的一些偏激甚至是错误的思想认识和观念。通过“概论”课学习,发现已有的思想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偏颇和偏激。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矫正内在思想意识中的偏差,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确立起国家和社会所要求的社会主导性思想意识,加快了学生社会化的进程。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师生在对话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别人的观点,潜移默化地把自己融人于集体之中,使自己逐步社会化。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话型教学在提高“概论”课实效性方面效果是明显的。这既能从学生的到课率中体现,更能从学生课堂参与率中体现,还能从学生反馈的上课感受中体现,对话型教学,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了解。通过双方的对话交流,直接帮助师生之间发现自身认知的不足,实现超越。同时笔者也意识到要把握课堂对话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对话不等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随意聊天和讨论。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学生引路人,指导者。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师不仅是一个好的对话者、倾听者,还负有在对话中教育引导学生的重任。
总之,无论是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还是“概论”的课程本身要求,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概论”课教学中的理念还有很多,对话,只是其中之一。“概论”课只有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变化。回归生活本身,把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才能不断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吴娴.“亚里士多德和伽俐略都不对!”一发自一个探究课堂里的声音[1].学科教育,2001,)
[2]邱勤,袁云.道德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4。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5号.
[5]北京大学《社会学教程》编写组.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66.
作者简介:朱新雯(196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