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对湖南的启示

2013-06-25义小玲魏杲霞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观光农业动态启示

义小玲 魏杲霞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动态,并对湖南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思考,期待随着近年来全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一种地域生态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项目——旅游观光农业在湖南省内应运而生,并迅速得到发展。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动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449-01

1.国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研究动态

1.1旅游观光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包括了旅游观光农业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三个方面。FleiSCher等(2000)以以色列典型的乡村旅游形式一提供住宿和早餐的农庄旅游(BedandBreakfastoPeration)为例,认为乡村旅游规模很小,旅游季节短,带来的收益较低,对地方经济影响不大。Sharply(2002)则认为“在传统农业已经衰退的乡下地区,旅游观光农业已广泛成为促进收入和增加劳动机会的有效来源。”walmSley(2003)指出“在大都市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休闲、娱乐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ramwenand和Lane(1994)提出“促进旅游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就是要处理好当地社区、假日游客、旅游产业三者之间的关系。

1.2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市场营销研究

Hja1ager(1996)认为旅游观光农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旅游观光农业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Ann(1999)提出了日本乡村地区旅游观光农业市场营销的四点建议:建立相关组织;评估市场;销售产品;提高经营者的意识。

1.3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学者们特别强调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乡村的自然和文化传统。JoSe等(2002)的研究表明:“以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可得的资源是所有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Petrzelka(2005)也指出“虽然对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有不同看法,但一致认为社区工作的重点在于保护当地的文化和价值、反对出让农田。”Re1Chel等(2000)运用 GroKnrSS的服务质量感知模型对以色列观光休闲农业服务质量进行研究,并认为管理、营销和适当的培训对于提升服务质量非常重要。Pilar(2005)通过运用MultinomialLogit模型对M盯cia地区游客选择民宿的研究,指出民宿的多样性(注重大小和类型)将会吸引不同层面的游客。

2 国内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研究动态

2.1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理研究。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因主要归结为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从需求角度来看是市民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求;从供给角度来看,观光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白廷斌、骆静珊(2001)认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是旅游观光农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鲁怀坤(2002)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都市的飞速发展,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是旅游观光农业兴起的根本原因;居民收入的迅速增加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农业的休闲、观光、健身、娱乐、度假等非物质性功能是旅游观光农业产生的内在机理。

2.2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市场营销研究。

郑健雄(2003)借用广告学中“定位”的概念分别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政策、产业以及企业等方面为未来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的走向寻求定位策略。陈昭郎 (2003)研究了台湾民宿旅游的类型及其行销策略,认为农村民宿区分为“艺术创作型”、“复古经营型”、“赏景度假型”、“农村体验型”、“社区文化体验型”五中类型,并提出成功经营农村民宿的行销策略为:(一)明确其类型并选择有利的目标市场,(二)独特且具优势的定位,(三)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策略,(四)畅通的通路策略,(五)有效的促销活动。

2.3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资源、开发研究。

徐峰(2000)将旅游观光农业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产品资源、旅游资源4类,并建立了旅游观光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四个一级评价因子:农业资源的评价、生态评价、观光资源评价、效益评估。旅游观光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开发规划原则有别于其它旅游产品,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应遵循突出特色、明确主题、充实文化、体现参与、强调环保、持续发展、依托市场、满足需求、注重效益的原则。

3 对湖南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现状的差异比较与分析,旅游观光农业在国外已有近70年的发展历史,而湖南旅游观光农业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20多年。国外的技术水平、经济情况都明显超越湖南,在湖南观光农业发展中做了很多贡献,所以与国外存在差异。

(1)发展规模:旅游观光农业区域半径不够发展规模。根据国外研究表明,观光农业区域半径为29.5公里,其经济效益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目前,国外各种观光农业园都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其技术含量高,年平均收入可达上千万美元。而湖南的观光农业在发展规模上远远不及国外,有一半以上的观光农业为小规模的农家乐。并且其场点布局分散,缺乏科学性及合理的规划,难以形成较大规模的观光农业型基地。

(2)技术水平:在发达国家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观光农业园内,其生产手段都向全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趋势发展。在美国,很多中等规模的农场及所有大型农场都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及自动驾驶装置,由电脑控制机器作业,无需人工操作就能完成田间各项工作。在湖南,拥有高科技技术的观光农业园数量屈指可数,并且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3)管理模式:国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之初就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发展规划、政策及法规,并在资金上积极扶持,形成了整套的管理经营模式。他们拥有专门发展观光农业的管理机构,农户要开设观光农业园需向有关部门申请,由他们聘请专家对准备发展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由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民俗文化、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咨询小组,执行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在湖南,这种规范的管理模式根本就没有。

(4)客源市场:从国外观光农业客源市场结构特征来看,其客源主体是受教育水平较高且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他们选择观光农业旅游不是因为其费用低廉,而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心理需求。从湖南省内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结构来看,中、低收人阶层的城市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体客源。据李学东等对成都郊区的一些观光农园的游客组成调查发现,高收人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园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总次数的47%,中等收人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

参考文献:

[1] 刘达华.略论旅游农业[J].特区经济 1989(6)

[2] 卢云亭、刘军萍,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

[3] 刘军萍. 旅游观光农业[M]. 北京出版社, 1995-6.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2):119~124.

猜你喜欢

观光农业动态启示
我国生态观光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
金融支持县域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雕塑动态